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视点一周
字体∶
人妻杀夫的中国式解读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8-16 14:39:53 阅读人次:1746 回复数:2)

  

  
台湾女作家李昂在1983年写出了轰动性的中篇名作《杀夫》。弱女子林市不幸嫁给了猥琐的屠夫陈江水,身心受尽凌辱和摧残。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保障、心灵慰藉、人格尊严遭到彻底否定后,精神恍惚的林市终于操起了杀猪刀,按照亲眼目睹的屠夫杀猪的模式,捅了恶夫陈江水。从此,“杀夫”作为女权觉醒的文学符号,在两岸风靡一时。

  
不过,现实版的“杀夫”惊魂是否值得尝试,非常令人生疑。不幸的是,近年来在日本,中国人妻通过或张扬或隐蔽的手法,杀害日本人丈夫的事件接二连三。最新披露出来的铃木诗织为了谋财害命而涉嫌慢性杀夫事件,再一次极大地震动了日本社会。

  
可以断定,来自中国偏远农村的年轻的中国人妻,本不是为了杀人而来到日本的。但数年以后,她竟然能改头换面,脱胎换骨,大胆混迹日本社会,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隐蔽手法涉嫌谋害亲夫,侵夺财产,这个变化过程中所包涵的任何细节都值得细细推敲。究竟是外部环境变橘为枳,还是内在人格原本就包藏祸心?象铃木诗织这样的中国人妻在日本的所作所为,已经不是简单的适应能力问题,不是浅显的道德标准问题,而是深刻的人性底色问题,是严肃的法律责任问题。

  
通过文学原型来分析,女人的“杀夫”有两种典型。一种是李昂笔下的林市,为反抗侮辱与损害而“杀夫”;一种是《水浒传》中的潘金莲,为偷情谋利而“杀夫”。发生在现实中的“杀夫”案,正褪去女性意识觉醒的鲜明光环,大都沦为纯粹的潘金莲式的乖戾命案。从满怀人生美好憧憬的新媳妇,转变成计划绵密、手段残忍的自觉的杀人犯,中国人妻在日本究竟遭遇了什么,值得深究。

  
国际婚姻千奇百怪,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我们当然无法深入到每一起发生命案的国际婚姻内部,去陪伴他们渡过婚姻变质、家庭裂变的日日夜夜,但抽象出这些“杀夫”案共同具有的特征,已不难形成相对完整的描述:年轻的中国女子来自偏远乡村,她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是一穷二白,唯一拥有的是对外部世界超越实际的憧憬和幻想,以及为了排脱现实困境、追求彼岸幸福而甘愿舍身一搏的果敢的行动力。日本当然是富裕国家,但并非到处都是乐园。当一心想谋求幸福的中国新娘们来到灯红酒绿、自由畅行的花花世界,却又陷入了难尽人意的家庭小环境时,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以及现实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带来了强大的外部刺激。个人或许会不同程度地遭遇家庭暴力、国别歧视、财务管制、文化冲突,但能否顺应新的家庭环境,抵御新的社会诱惑,完全基于个人的性格张力、道德修养、生存能力和人性底色。如果日本丈夫或中国人妻任何一方的国际婚姻观只是建立在古老的以“食”换“性”,以“钱”买“色”的基础上,那么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完全没有相互沟通与理解基础的两个人走向悲剧性结局,毫不奇怪。

  
无论是林市式杀夫,还是潘金莲式杀夫,都是一件残忍的事。文学作品可以清楚而细腻地描绘出陈江水是罪有余辜,而武大郎则无辜含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视的情景平台,让人做出明确的是非判断或寄予真切的道德同情。但现实生活不是文学作品,真正的判断标准是法律而非人情。受害者没有非杀不可的理由,加害者却有不得不堕落的原因。人妻杀夫,根本原因出离不了欲望的范畴。用现代眼光来看,这个欲望包含着最为广义的“财”和“性”。欲望受压抑遭摧残,会爆发林市式杀夫;欲望极端膨胀、无限攀升,又会催生潘金莲式杀夫。中国人妻在日“杀夫”行动,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每每后因为主,前因为辅,无可救药。

  


  
2006。3。23




 回复[1]:  陈梅林 (2006-08-16 15:13:04)  
 
  可悲又可恨。“中国人妻在日“杀夫”行动,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每每后因为主,前因为辅,无可救药。”

 回复[2]: 杨老师的解读是日本式的 蓝方 (2006-08-18 01:24:22)  
 
  中国人妻在国内杀人事件更多,在日本很少,完全不需要“友邦惊诧”。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视点一周
    学者朱炎解读中日高铁技术之辩 
    川震周年祭:历史没有翻过去 
    毒奶粉摧毁中国食品安全信心 
    也为了忘却的纪念 
    地方参政权唤醒华人政治意识 
    明天会更好并非理所当然 
    十七大解谜容易解惑难 
    关注十七大的台海议程 
    叩响通胀时代的机遇之门 
    从羽田直飞虹桥的标本意义 
    香港回归十年 重解一国两制 
    山西黑奴事件暴露制度灾难 
    世界华商大会百日总动员 
    中国股市听不见狼来了 
    倾听外国劳动者主体心声 
    日本的问题首推人的问题 
    孔子学院背后的文化战略 
    战后赔偿并非一无所获 
    谨防媒体沦落自由陷阱 
    温家宝融冰展示热情与韧劲 
    中日关系背后的东西南北 
    温家宝访日成安倍救命绳 
    习近平如何念好上海这本经 
    物权法为私权盖上金钟罩 
    历史钝感力带来现实杀伤力 
    中国威胁背后的逻辑陷阱 
    人生起跑从考学开始 
    拉近日朝距离 中国不做谁做 
    华人共创春节文化新景观 
    公民海外安全保障何所依 
    用行动消弥新殖民主义喧嚣 
    中国苦心积累大国本钱 
    摆脱中日互为假想敌之害 
    没有开放就没有成长 
    华人需要顶天立地的自信 
    改善中日关系事在人为 
    从北高选举提前看08变局 
    残孤新生从赢回尊严开始 
    网络时代的生存与毁灭 
    亚太经合会的认证效应 
    为旅日华人史添加浓墨重彩 
    第一夫人不是好当的 
    中国实现大国外交试金石 
    让和谐从概念落实到行动 
    中日人和从政治决断开始 
    陈良宇落马是谁的危机 
    试看安倍如何超越父辈前贤 
    新闻自由不是他人给予的 
    9.11五周年后的文明世界 
    中国面临对日关系再挑战 
    华人企业无心失足与有意下水 
    投资中国 魅力无法挡 
    胜之不武的丑陋日本人 
    从乌来事件看留学生人权现状 
    重视天皇遗言的示范作用 
    解除零利率的欢喜和忧愁 
    华人与日本共迎挑战新十年 
    在冷静与热情之间 
    在生涯学习中重拾自我 
    上海合作组织羽翼渐丰之后 
    村上基金的罪与罚 
    展开外国人政策新视野 
    窃国型腐败者走向政治末日 
    让和解与融合成为历史关键词 
    文革浩劫永为民族反面教材 
    日美军事统合的现实威胁 
    中美首脑互访的终极意义 
    让旅日生活充满笑声 
    人生二百年 水击三千里 
    重视中日关系的感情投资 
    人妻杀夫的中国式解读 
    鼎沸民生下的落寞民权 
    两岸变数出现从量到质的危险 
    防范悲剧需要自觉与付出 
    拿什么拯救你 华人同胞 
    重视培养孩子的成长意识 
    倾听民间舆论和国际共识 
    中日媒体的自存之道 
    迎接600期的新挑战 
    中日贸易让人忧喜参半 
    打破僵持 中日关系悬念何在 
    期盼中日关系实现二次正常化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