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甘苦寸心
字体∶
苦即为甜 痛也是乐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4-16 18:42:34 阅读人次:1732 回复数:1)

   苦即为甜 痛也是乐

  
--《毕业十年》自序

  


  
在千禧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中文导报》专辟了一个“笔会”版面,广邀华人专栏作家,细说天地南北,纵论古今人事,每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特色内涵、有启发意义的原创阅读品,藉以提升报纸的文字格调和文化品味。四年来,《中文导报》是否因为有了“笔会”栏目而显得更加“文化”了,权且不论,但这一倡议及其实施,至少对於专栏的写作者而言,是有意义的。编辑部同仁张石、杜海玲,还有我,跃跃欲试之下,轮番上阵,也凑成了一个风格不尽相同的“三家村”。每三周写一次散文随笔,使我们在采访报导和新闻写作之余,开垦了一块自己的园地。收在这本集子里的60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算是对我几年来私人写作的成果清算。

  
我时常扪心自问,记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媒体人与文化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在大量的新闻写作之余,我把自由选题、率性发挥的日常写作视为拉近两者距离,消除彼此差距的主观努力。如果说,报章体的新闻报导是为大众、为社会的公共写作,那么我很高兴在过去几年里,也留下了一部分为自己的私人写作。古往今来,作为呈现自我,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私人写作大都属於文人积习、本性难移,不仅在趣味上多自娱自乐意味,还带有精神自慰的色彩。在日本的异文化社会里,能够获得这样的私人写作机会,不惟幸运而已。

  
今天,回头仔细校阅几年来陆续写成的散文随笔,我按照自然的文脉和题意,把这些文字粗略归并为四辑:“世事乱弹”、“艺文散策”、“知日漫录”、“朝花偶拾”。我的编后感觉是,同类聚合,选修未密。不过,“艺文散策”占据近半篇幅,可以约略指示出我为文的兴趣所在和思想出处。

  
我一直在考虑,个人化的经验和感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是有意义的。围绕着这种疑虑,透露出来的本质问题是为什么而写作?在当今信息发达、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多如牛毛的自由言说,可以轻易淹没任何一种自以为是的见解。文字泛滥的世界,催生出多一篇不见其多、少一篇不显其少的冷漠的阅读状态。这对写作者是致命的打击,构成着被鲁迅称之为“寂寞”的感觉。然而,尽管寂寞长在,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写作者依然不遗余力地为文山字海添砖加瓦,内在的动力当然不是企图探究真理、记录历史,而惟求表达内心、呈现自我。寂寞的文字播撒出去,或如石落大海,影音俱沉;或极偶然地接通世界另一头,传来几许回声,让人涌起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自信。我的理解是,私人写作在今天之所以仍然被需要,是因为人们希望从中看到真情,读到灼见;希望通过阅读和理解来印证自我经验在这个越来越繁杂而虚假的社会里可能拥有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为此,在过往三四年的写作中,一些不成文的隐性原则,诸如不糊弄读者,不欺骗自己,言之有物,真情实感,尽量不生产文字垃圾等等,在於我是时时有所觉悟的。

  
美国传播论学者约瑟夫和哈里提出过“约哈里之窗”的理论模式来分析自我认识问题。在“自知”、“自不知”、“人知”、“人不知”这四个基本选项的交集下,构成“约哈里之窗”四个窗格的认识领域分别为“开放自我”(自知人知状态)、“盲目自我”(自不知人知状态)、“隐藏自我”(自知人不知状态)、“未知自我”(自不知人不知状态)。在完成了本书文章的分门别类之后,我联想到“约哈里之窗”,觉得以上四辑内容正可以差强人意地与四种自我认识状态构成对应,即:“艺文散策”对应“开放自我”,“知日漫录”对应“盲目自我”,“朝花偶拾”对应“隐藏自我”,“世事乱弹”对应“未知自我”--这是令我颇感兴奋的新发现(具体的对应构成见下表)。

  
自知  不自知

  
人 知 开放自我(艺文散策) 盲目自我(知日漫录)

  
openself blindself

  
人不知 隐藏自我(朝花偶拾) 未知自我(世事乱弹)

  
hiddenself  unknownself

  
从“约哈里之窗”的对应窗格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我在私人写作中的强弱项:“艺文散策”尚有继续写下去的本钱,“朝花偶拾”也有深入发掘的余地;“知日漫录”尤待加强学习和感受,“世事乱弹”归属可遇不可求之列。如果通过这些深浅不一的文字,我得以向世界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我,我所述说的有限个人经验能给与他人分享,我所提供的部分浅陋见解能引起他人共鸣,我想,读书写作对於我迄今为止的人生已是物有所值。

  
写作是辛勤的劳作,又是愉快的旅程。真正的写作在本质意义上不是为完成任务的一路迅跑,不是冲过终点之后的一劳永逸,而是细水长流的发现和感受,是永无止境的试练和锻造。写作的愉悦寄寓在内涵上的深度挖掘,也表现在文字上的千锤百炼。在这本书里,有不少篇什谈到了“死亡”主题,涉及宋美龄、三岛由纪夫、三毛、陆幼青等人。在对“死亡”的述说中,我尝试着融入自己身在海外的生活体验和精神焦虑,努力超拔于众口一词的追慕或哀悼文词,不仅取得了欣喜的收获,也受到过社会认可。写作,不是单纯的文字操作,虽然也讲究技巧,但更不可缺的是性情投入,是自然涌现出真实的生命密码。所以,我希望能对新出炉的文章做搁置化的加括号处理,或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吟咏把玩、细细琢磨,努力打磨出让自己满意的精品细活,同时也自然享受由这个过程带来的写作的愉悦。

  
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一名运动员一生必须经历无数次训练和比赛,真正能够打破纪录的只有一两次。然而,正是这一两次的可贵成绩,却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指标性刻度。写作也是如此。我期待在这本菲薄的集子里,有幸能出现几篇对於我具有刻度意义的文章,不仅为自己奠定新写作的起点,也有助于提升私人写作的水平线。

  
本集所收文章,从2000年写到2003年,大都是我大学毕业十年前后的习作。如果一名中文系学生毕业十年而文心未泯算是一个惊奇,那么这些文章就是中文系情结的外化物。我选用“朝花偶拾”中的一篇文章《毕业十年》题作书名,兼有自我检视和回顾的意味,同道自可会意。“毕业十年”虽是一个笼统的虚指,却是一次难得的纪念,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隐喻。在《毕业十年》一文中我曾写过:

  
“今天,我还有机会阴错阳差地握着笔,在远离回忆之源的异国他乡铺陈这些感想,有点奢侈。不过我的真实想法是,如果能够再活一次,我依然会重走这条路,不管十年来遭遇过多少苦和痛。”

  
是以为序。写作人生:苦即为甜,痛也是乐。

  


  
2004年元旦于东京

  




 回复[1]: 佩服! appleyang (2006-12-14 12:54:16)  
 
  苦即為甜,痛也是樂。真佩服你這是人生最高境界 我10年中一直拜讀中文導報當然也讀你的寫作和專訪,佩服你的毅力,作為一個記者一定是一個最好的聽眾,作為一個記者一定是一個善於發問又不得失被訪者,難,難,難,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甘苦寸心
    为华人社会立言 
    写在新闻边上 
    我们依然在路上 
    苦即为甜 痛也是乐 
    天涯时论--我怎样写作“本周话题”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