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甘苦寸心
字体∶
天涯时论--我怎样写作“本周话题”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4-16 18:40:06 阅读人次:1383 回复数:0)

  

  
《中文导报》刊行十年以上,被公认为当今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华文媒体。“本周话题”是《中文导报》设置时间最长的固定栏目之一,拥有广泛影响。这本《天涯时论》是过去五年 “本周话题”的汇校本,一册在手,可以清楚读取《中文导报》的言论脉络,也可以见证岁月演进的真实过程。

  
从1998年开始,我有机会参与“本周话题”的写作,先是偶然为之,后归于定例,成为每周一课--风雨不动、寒暑难移。我与“本周话题”迎面相逢以来,不知不觉之间已写了五年有余。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纵然敝之无甚高论,亦有敝帚自珍之意。现在借“本周话题”结集出版的机会,敞开心扉,向感兴趣的读者交待一下我的思想追求和写作甘苦,聊作“本周话题”的题外注脚。

  


  
《中文导报》之所以在日本华文媒体中脱颖而出,原因无他,唯在“认真”两字。我对认真办报的理解归于三点:1,紧追时代、2,专业规范、3,持之以恒。“本周话题”就是一个例证。

  
举凡报纸,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言论。中国报纸有“社论”,日本报纸有“社说 ”。此外,日本的几大报刊还设有活泼、精短的言论栏目,比如《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 ”、《读卖新闻》的“编集手帐”、《每日新闻》的“余录”、《产经新闻》的“产经抄 ”、《日本经济新闻》的“春秋”等。与正襟危坐、居高凌下的“社论”或“社说”相比, “天声人语”之类的专栏,话题更宽泛,视角更敏锐,观点更新颖,笔调更犀利,文风更活泼。其受欢迎程度犹在各报“社说”之上。

  
《中文导报》是周报,报纸的言论专栏定名“本周话题”,取普通凡俗、平易近人之意,即无事不可论,无话不可谈。“本周话题”对每周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时事话题发表议论,明确表达报纸的观点立场,当然也不可避免会反映出写作者个人的意见色彩。“本周话题”不是凌然傲然的社说宏论,也不是鸡毛蒜皮的编辑絮语。“本周话题”定位成宽泛的时事评论,希望为读者提供新颖解说,提供创新思维。

  
“本周话题”的议论对象,围绕“中日关系”和“华人社会”两大主线,当然也更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还兼及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生感受。“本周话题”无意泛泛而谈,更排斥夸夸其谈,唯愿读者能从中读到笔锋,看到灼见。作为“本周话题”的长年执笔者,我感觉 “本周话题”在华人社会,甚至在日本社会里已形成了自我面目,具备了自我特色。这种面目是由《中文导报》的办报宗旨、读者归属和文字特性所规定的,同时也反过来对《中文导报》的报纸风格构成追认和推进。“本周话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获得了理解、信任和肯定。

  


  
来日本以后,我从来没想过还有可能握笔为文、从事写作,更想不到会为一个专栏执笔五年以上,甚至更长。这一切,都是加入《中文导报》以后,才重新成为现实。“本周话题”今天能够结集,应属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因为在我落笔写第一篇时,心里充满的是局促,是不安,是尽快完成任务后的解脱感,完全意识不到一年、两年,甚至五年以后的 “本周话题”将被写成现在的规模和水平。

  
必须承认,每周写一篇“本周话题”,无异于刻一枚急就章。在报纸采编制作的时间效应制约下,每周的超量写作与有限的写作时间,几乎不成比例。“本周话题”往往是我完成所有新闻写作之后最后的孤注一掷。只有甩掉了其他的写作包袱和心理负担,我才可能腾出手来专注而认真地对待“本周话题”,写出那些不让自己后悔的文字。这应该是刻求新意的新闻评论最基本的写作起点。

  
《中文导报》每周召开编辑会议,在汇拢线索、厘定选题之后,编辑部会敲定“本周话题”内容。由於“本周话题”大都出自当周新发生的新闻事实,因此话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广泛性。写作“本周话题”,堪为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其挑战性尤在一赌人生命运的高考作文之上。不过,作为一个对文字有感情的人,我喜欢。

  
“本周话题”篇幅大都在千字上下,长不过两千字,但我决没有一挥而就的可能。相对於普通的新闻报导而言,我在“本周话题”上每每花费两三倍的心力。因为不甘于撰写八股时评,唯有力求在“本周话题”短小的篇幅中理顺思维逻辑,融汇理论学说,贯注真情感受。因此,从选定话题到最后成篇的36个小时之内,我必须见缝插针,抓紧少得可怜的时间空隙去构思、去引证、去分析、去评说,这样的时间包括上下班电车里的畅想,包括晚上睡梦里的游思。“本周话题”不可能每篇都有石破天惊之论,都是炳焕锦绣之文,但每篇至少应该给读者一点小小的收获,一个小小的惊喜,这是我写“本周话题”的底线。我经常收到一些或相知或未识的读者的反馈,均提及《中文导报》的“本周话题”常常能写出他们淤积在内心而无法表达的观点和想法。对於一个文字从业者来说,笔下的文章能写出他人内心之想,获得思想共鸣,这是至高无上的褒奖。在写作与阅读之间达成的默契,胜过千言万语。

  
所以,即使每周都在刻一枚急就章,我也要力求完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方寸内,经营出自己的天地,体现出自己的追求。这是一场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文字拉力赛,容不得半点松懈和气馁。五年的写作,为时不算短,读者可以从延续至今、还将继续下去的 “本周话题”中,看到报纸和个人进化的轨迹。

  


  
“本周话题”在体裁上是新闻评论,在写作方式上是积篇成章,积章成册,完全不同于个人专著写作。220余篇新闻评论横跨五年岁月,在内容上几乎涉及到中日关系发展的各个阶段,穷尽了在日华人社会的各个方面,也覆盖了所有让人心跳的世间大事。新话题还会层出不穷、老话题仍需扬高凿深。在这方面,不会有过多忧虑。五年写作,“本周话题”之于我已由“兴趣”转变为“责任”进而上升为“使命”。今天,文字已不再是千古事,但得失依然只有寸心知。“本周话题”尽管是新闻评论,可写作过程始终贯穿着我对思想和文字的追求。

  
俗话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搞新闻报导,写新闻评论,如果只有一时一地的当下情结,没有对明天负责的历史精神,则落笔为文的起点不会太高。唐代刘知几曾在《史通》里举出“史才、史学、史识”,为史家定位。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议》更在“才、学、识”之后高悬了一个“史德”,为历代史家制定了跨越的标杆。对“才、学、识、德” 四项,我一直于心有戚戚焉,并认为还须加一个“情”字,我认为这是为人作文应该向往的理想境界。

  
章学诚在《文史通议·内篇五·史德》中说,“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之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非识无以断其文,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什么是“才、学、识”呢?章学诚明确解释道,“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为识也。”

  
由此,约略可以表达出我在写作中的内心追求。才,体现为行文流畅,注重辞采,用最贴切的语言表达独到的分析和深刻的议论;学,体现为广泛涉猎新闻事实,深入把握新闻背景和内幕,尽量提供常规视野以外的新消息、新材料;识,体现为对新闻事实做披沙炼金般的解剖和分析,为同一话题提供独特的切入视角和判断依据。我写作“本周话题”,一直努力在文字、材料和识见上写出自我特色。“才、学、识”三者兼备,可遇难求,但我尽量在一篇文章里三求其一,让读者或在文字上有所惊喜,或在事实上有所收获,或在析理上有所感佩。对於新闻评论来说,表达的重要性不妨调整为“识、学、才”,更为适宜。不过,这种调整还须建筑在文气贯通、学养融会的基础上。

  
如果说“才、学、识”尚是作文的要求,那么“德”和“情”则是为人的准则。鲁迅说,能生、能爱、才能文。我把这理解成“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是作文的生命基础。德,表现为超乎文字之上的刚正不恶的道德立场,史家须有史德,文人不能无形;情,表现为以真挚的情感去感受对象的甘苦,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不沾沾自喜于以纯粹第三者的立场去冷眼向洋看世界。

  
才、学、识、德、情,是我在过去数年的文字生涯里,在内心逐渐明朗起来的写作目标。也许,我为自己悬置了太高的境界,听起来不免虚妄。但我清楚知道,不少读者之所以有耐心读完迄今为止我写的全部新闻时评,并对下一期“本周话题”依然保持期待,其实正是认可我在每篇文字里融入的点滴追求。今天,我回头翻阅五年前写的“本周话题”,文字之浅进,观点之偏颇,分析之粗陋,几乎不忍卒读。但有那么多满含鼓励的目光在背后支持、守护着我和“本周话题”,一直走到今天,看着我的成长,看着报纸的进步,看着华人社会的发展,这比什么都强。

  


  
今天,“本周话题”以五年为期,以《天涯时论》为名,结集出版,算是这项写作工程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想在《天涯时论》出版之际,对本书做几点具体说明。

  
第一,“本周话题”原是《中文导报》上的栏目名称。结集出版时,我也少不了虚张声势的文人积习,为本书起了一个稍事夸张的书名《天涯时论》。记得李敖第二次入狱后曾写有《千秋评论》、《万岁评论》数十卷宏文,横扫千军,骂遍政治鬼魅和社会世相。我当然没有这么大的气魄,且“本周话题”也不以褒贬争胜,不以臧否为荣,我为自己设立的原则是说理服人。所以,本书取名《天涯时论》,有意去掉一个“评”字,以示论而不评的立场。至於我何以属意“天涯”,颇有些私人意趣,不敢隐瞒。

  
首先,我一直很欣赏吴祖光的一句名联:“天涯静处无争战,兵气销为日月光”。我把这样的“天涯”视作人间仙景,世外桃源,希望没有争夺欲和杀伐气的“天涯”能成为生活的真实场景。其次,我长年生活工作在日本,却从事中文写作。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而又似近还远。我在日本回望故乡,颇有咫尺天涯之无奈。其三,朋友为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私人网页,收罗我芜杂的文字。我为网页取名“人在天涯,文归故里”,个人的心理寄托,一目了然。应了这三层意思,我把“本周话题”汇总成《天涯时论》,算是不无出处。

  
第二,“本周话题”在《中文导报》上刊载,作者属名“申文”。申文是谁?我想这可能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申文就是我,一个热爱中文写作,怀有理论兴趣,也喜欢新闻采访的年青人。有必要说明的是,“申文”其名并无深意,它的产生只是一秒钟意念闪现的结果。

  
当初写作第一篇“本周话题”时,我觉得写新闻报导与写新闻评论用两个不同的署名比较合适,於是我在瞬间决定用“申文”作为笔名。“申”取上海之意,“文”为作文之称,此外无他。我想“申文”还会伴随着“本周话题”一直存在下去。

  
第三,五年的“本周话题”蔚为大观。我在本书篇目的编排体例上没有按话题重新归类,而是依时间顺序,逆向排列,从今天往过去推移。本书上册起自2003年6月末,截止 2001年元月初,内容包括2003年上半年、2002年全年、2001年全年的“本周话题”,共计 120篇;下册内容包括2000年全年、1999年全年的“本周话题”,还有1998年写作的零星篇章,共计104篇。

  
按时间顺序排列,可以保持写作和刊登的自然原貌;逆时追溯,能够显示新闻的属性,最新的就是最有价值的。从现在往以前推,除留有网络编排的痕迹以外,还有一点自我藏拙的意思。我自认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字,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是确实的,所以我有理由把最好的最成熟的“本周话题”最先奉献给读者。

  
《天涯时论》是一部评论集,没有情节,没有推理,也没有描写,有些枯燥在所难免。但我想,对过去五年里参与投入华人社会的人,对我们刚刚走过的人生岁月充满缅怀的人,会对这部书感兴趣。就我个人而言,写得最好的时论是那些充满感情色彩的篇章,这可能会给这部评论集带来更多温润的感性意味。

  
感谢所有从选题、思路、编校、制作和出版等不同方面给与“本周话题”写作以无私支持的人们。没有你们的协助,《天涯时论》无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2003年8月于日本东京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甘苦寸心
    为华人社会立言 
    写在新闻边上 
    我们依然在路上 
    苦即为甜 痛也是乐 
    天涯时论--我怎样写作“本周话题”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