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3-03-27 11:02:32 阅读人次:1547 回复数:4)

  

  
安倍晋三重新上台执政以来,以诱导日元汇率走低、设定通胀率目标为手段,欲推动日本走出漫长的通货紧缩隧道,是为“安倍经济学”。新经济政策甫出手三个月,日元汇率下跌,日本股市劲升,以富裕层为对象的市场高消费开始回暖,“安倍经济学”赢得了一片喝彩之声,安倍内阁支持率飙升至70%。

  
在安倍内阁提出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胆的成长战略“三支箭”之后,市场形势立竿见影,让日本人体验到了久违的景气感觉。但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引导下是否已经一马平川呢?经济专家和市场分析人士对此抱有不同看法。比如,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教授滨田宏一是“安倍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智囊之一,而著名的趋势学者大前研一则认为当前的市场繁荣是假象,日本不解决根本的结构性矛盾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复活。

  
迄今为止,日本走过了“十年通缩”,更经历了“失去的20年”。从客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12年的22年间,在发达国家行列中,只有日本的消费者指数下滑超过一成,成为唯一的名副其实的通缩国家,而其他国家的通胀率都达到1.2-2.4倍;在GDP成长方面,只有日本没有变化近乎零成长,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都增长了1.5-4倍。这意味着日本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处于原地踏步状态。

  
回顾日本的政权更替过程,除了民主党执政三年,再加上细川护熙、羽田孜等短期政权以外,22年中80%的时间都由自民党政权当道。所以,指责民主党政权是通缩元凶缺乏说服力,更多责任还是在自民党身上。那么,经过了在野党三年蛰伏期的自民党重新执政后,是否有所改变呢?从正在风生水起的“安倍经济学”来看,三支箭中的财政出动和金融缓和,依然是自民党最擅长的家艺怀刀,只要政府想做就能做到,而真正引导实体经济发生变化的则是成长战略——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对于试图重振旗鼓的自民党来说也是难关中的难关。

  
事实上,拖累日本经济实施成长战略的重要因素是日本已经率先成为全球“高龄发达国家”的先行指标国。虽然美国和欧洲都存在老龄化问题,但美国设定了每年接受67万5000人的外来移民框架,而欧盟27国则为成员国提供了巨大的统一市场,这些都延缓了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和问题的表面化。然而,相对封闭的日本完全不同。从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日本人工薪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10%左右,而欧洲人的购买力却上升1.4倍,美国人的购买力更上升近1.8倍。日本经济通缩倾向的严重程度令人惊异。安倍将日本银行保守的货币政策视为引发通缩的原因,但大前研一认为问题的根源却在于日本民间企业的内向型走向。

  
过去20年来,高喊全球化的企业经营者不在少数,但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的日本企业几乎没有,对照之下,在美国没有全球化的企业却为数很少。大前研一指出,日本的企业经营者需要重温IBM前董事长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提出的著名的“五个疑问”:1、在全球化时代,企业的国籍是否还有意义?2、在创业者引退后,企业为了永续发展需要做些什么?3、企业作为组织,遇到反面因素时应该如何行动?4、企业如何对应商品化大潮?5、作为企业领袖,如何保持长期发展眼光、贯彻长期发展战略?其中,第一个问题最具有时代挑战性。彭明盛认为:“企业应该对应各国、各地区的市场需要,创造出新的价值才是成功。市场不是被参与的对象,而是创造的产物。”的确,IBM以整个地球为对象,积极对应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其总公司员工来自世界各国,也可以派往世界各地。象彭明盛这样不问企业国籍而大胆展开事业的全球化经营者,在日本有吗?过去20年来,相对于日本人口明显减少的国内市场,新兴经济体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但许多日本企业即使走向海外,却因经营者在精神上无法脱离日本而最终出现了“回归祖国”的现象。

  
目前,安倍首相通过政策施压诱导日元汇率下跌,让汇聚着较多外向型大企业的经团联喜出望外,但是现在的日本在出口和进口上差不多是同等金额,已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汇率中立国”了。从日本经济整体着眼,日元汇率无论是冲高还是下跌,产生的损失或收益都会被对冲掉。从消费者的立场来看,日元下跌会导致汽油、电力、服装、食品、海外旅行等纷纷涨价,其实是负面损失更大一些。政府推动金融缓和大量印钞,对于几乎没有资金需要的日本来说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庞大的公共债务更会带来巨额利息,使得国家财政进一步恶化——这些潜在的陷阱,安倍内阁看到了吗?

  
据指出,日本的金融体系是封闭性经济的最大象征。超过1500兆的个人金融资产被留滞在银行、邮政储蓄、生命保险,而没有投入市场。银行被誉为经济的心脏,资金则是经济的血液,担负着循环的功能。但日本国民存入银行的大量资金,都被银行借给日银用于购买国债,事实上形成虚假的“运营”。日本原首相小泉纯一郎虽然推行了邮政改革,但日本邮政的社长依然由原大藏省出身的事务次官把持,因为他们深知“如果邮政储蓄被放出到市场,那么国债就没有购买者了”。日本大量民间资金持续购买国债,实际用于国家的“生命维持装置”,却未能进入市场,也发挥不了促进经济循环以创造新价值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推动巨量的金融资产进入投资市场,无论是金融缓和还是财政出动,效果都是有限的。

  
日本的封闭性经济,当然还体现在农业等利益集团掌控的领域依然没有开放,他们也是反对TPP的主要势力。相对于日本经济整体而言,利益集团把控的大米等领域正变得越来越小。过去在日美贸易摩擦中成为众矢之的的牛肉、橙子、樱桃等品种,即使市场开放了,日本的农业和畜牧业也没有受到致命的威胁。由此可见,20多年来,日本在制度缓和方面缺乏进展,也没有彻底摆脱封闭性经济的桎梏,这才有了持续低迷。如果安倍首相和自民党不反思20年来的执政失误,不解决根本的结构问题,那么“安倍经济学”可能难逃陷阱,经济的真正复活尚难预期。

  




 回复[1]: 所以tpp这一步才如此重要 张三 (2013-03-27 16:30:04)  
 
  要我说,tpp对日本社会本身的极端重要性,不啻于佩里洋炮轰开江户和美国占领。东亚国家要进步,一定要借助侵略性的外力,要么自愿跟洋人通奸,要么被洋人强奸,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中国首善之地,也都是被洋人蹂躏过百年的地方。

  
对农业和畜牧业的保护,无足轻重,因为在经济生活中,相对占的比例很小,为换取民众接受tpp,也是必要的妥协。而且这样的保护,长远来看肯定是暂时的。进步是会传染的。

 回复[2]:  东京博士 (2013-03-27 19:39:07)  
 
  

  

 回复[3]:  my2cents (2013-03-31 00:02:51)  
 
  TPP也是想借外力改变内部,日本有明治维新的经验,觉得只要制造足够危机感就够.

  
第一目前还是不会够,中国还不够可恶,仅从中国官方来的各式奇闻就很难让人

  
长期保持危机感;

  
第二,打掉农业就好了?农业只是出头鸟罢了~

  
第三,作者大人都说了,就人口这一项,还不如指望中国先调整政策来得实际.这个国家天天要表现的独特性在这点上最好用,那么独特的国人怎么可以被稀释呢.自愿被洗脑的,当然怪不得人.其它都其次.

 回复[4]:  海边星空 (2013-03-31 00:26:00)  
 
  看到了。

  
そのため、無制限の金融緩和策とは、2%のインフレ目標を達成するまで、無制限で毎月一定の国債(債券)を購入す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です。

  
現在、日本国債市場、歴史的な低金利!

  
しかし、確かに、日本人の閉鎖的な意識は問題です。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