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难民大国日本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9-02-20 10:35:11 阅读人次:1868 回复数:3)

  

  
日本每年都评选年度流行语,用来记录时代特征。不过,许多年度流行语都是昙花一现,其薄弱的生命力往往随风而逝,大都撑不到下一年。最近,有一个概念虽没有入选流行语之列,却因契合社会现实而广为流行,那就是“难民”。今天,日本社会正在产生数量众多的非传统意义上的难民、诸如网吧难民、派遣难民,年金难民、介护难民、学历难民、公园难民等等,比比皆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正在沦为难民大国,这种冲击性的事实让人感到悲哀。

  
传统意义上的难民,包括政治难民和经济难民。前者多指由战争、宗教、民族对立等原因而受到迫害、被迫流亡者;后者多指遭受天灾、饥饿、疾病的打击,特别是受到贫困影响而不得不在国内外移动的人群。在日本被冠以“难民”称呼的人群,不属于以上两种,但问题的深刻度却不容小觑。日本现行的“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只承认并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外来难民,对日本国内日益涌现的新社会难民却束手无策。很显然,日本出现各种各样社会难民,已呈蔓延之势。无论是用来描述,还是作为比喻,“难民”满街走,不再是法务问题,而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时代问题。

  
秋叶原电器街闻名世界,也是“宅男”、“宅女”文化的发源地。在秋叶原地区的众多网吧里,流落着不少沉缅网络世界,却无事可做、无家可归,更无经济收入的年轻人。他们在网吧度日,消磨时光,花最廉价的消费而困守在一、二平方米的逼仄空间里,过了今夜却不知道明天何在。这样的人被称为“网吧难民”,近年来增长迅速。网吧难民被描述为秋叶原时尚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实在是非常搞笑的一件事情。网吧难民的存在,并不能成为日本人沉迷电脑世界,热衷新奇、幻想、创造的象征,相反却是年轻一代迷失生活方向,看不到人生希望,抓不住明天的时代证明。

  
去年以来,金融危机袭卷世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企业裁员成风,员工早不保夕,日本独特的派遣制度溃不成军。大量派遣社员首当其冲成为企业裁员对象,社会上到处可以听到“派遣难民”的悲鸣。日本在终身雇用制崩溃之后,那些大企业既要雇人做工,又要推卸社会责任,于是诞生了派遣工作制度。派遣工作有些是项目派遣,而大都则以短期派遣为主,从年度契约缩短为季度派遣,甚至从月度用人变为每日派遣。

  
派遣员工在日本的际遇,并不比中国的农民工好多少。派遣员工从来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每一次失业不仅伴随着失去收入,也意味着无家可归。有学者比较了日本的派遣难民和中国农民工的异同,指出他们同属法律地位薄弱的社会弱势群体,都是朝不保夕、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劳动者,更不幸成为经济危机的首批牺牲品。唯一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农民工失去工作后还可以返乡,而日本的派遣难民却有乡难回、无家可归。据估计,截止今年3月底,日本将有40万派遣社员面临失业,这意味首许多人连七颠八倒、极不安定的“派遣难民”生活都难以为继了。这究竟是谁之过?

  
在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日本社会逐渐难民化的过程中,那些已经完成了人生和社会责任的老年人在日本是否能颐养天年呢?已经发生的事实表明,情况并不乐观。日本的年金丑闻声名远扬,即使年金记录没有被篡改、没有消失的老年人,由于每月领到的年金不足以维持在日本的正常开销,许多人选择了背井离乡、移民海外的老后生活——这样的老人被称为“年金难民”,东南亚国家正成为日本“年金难民”的移民天堂。

  
日本的年金制度曾经为国民的老后生活提供了保障,但随着老龄少子化社会的自然减员和年金官僚的为所欲为,貌似完美的年金制度已经变得千疮百孔,正走向难以为继的危险边缘。试想,一生奉仕国家的普通国民,老后却难以在母国获得安逸生活,这种无奈和悲哀让人失望至极。“年金难民”层出不穷,他们移居海外不是为了享受阳光和沙滩的气息、感受每天与棕榈和夕阳相伴的浪漫,而是为了过上自由的有尊严的生活。在日本,生活成本的上升和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让普通的生活成为奢侈的选择,正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年金难民”之路——这不是日本的光荣,而是经济大国之耻。

  
日本现有人口超过1亿2765万,已越过了增长高峰期,接踵而来的的将是收缩、下滑、消退和败落。日本人喜欢用“一亿总”来说事,听起来很有整体感,气势非凡。比如日本经济在战后高速增长,其成果接被概括为创造了“一亿总中产”;著名文化学者大宅壮一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预言,快速普及的电视机将制造“一亿总白痴”等。不过,如果日本的政治不改变无谓的政争,社会不改革因循守旧的制度,经济不调整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不重新获得成长动力,那么日本将沦落为“一亿总难民”的社会,恐怕并非危言耸听。

  
2009。2。19




 回复[1]:  是的 (2009-02-20 11:44:56)  
 
  嗯。是挺有意思。

  
一方面,大量的所谓3K行业和工作没人愿意作,只好依靠“劳务输入”~~~;还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地美其名曰“研修”~~~ 啧啧。

  
另一方面,又这样涌现大量“找不到工作”的所谓“难民”~~~

  

 回复[2]: 赞一票, 魏来五道 (2009-02-20 21:46:19)  
 
  日本列岛最好的日子过去了,王小二过年吧,但一般的生活总有,作此心态就行了.我倒觉得在中国快活,正在慢慢移回去,一是吃得好,多种多样,吃不够,二是电视节目多,频道多,看不完的好东西.三是新鲜事层出不穷,比按部就班的日本欧洲要丰富多彩.

 回复[3]:  liang (2009-02-22 17:41:48)  
 
  有所谓的留学生难民,这里读一下,那里读几年,七八年后都不知道何处是家乡了。

  
还有身份认同难民,虽然拿了永住资格,但是人到中年,离退休还远,想回头又老。一方面说着带口音的日文,在日本人目前强调融入。另一方面在中国人面前又刻意显示修养。最后,中国人以为他是日本人,日本人又认为他是中国人,处于人不人,鬼不鬼的地位。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