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城市的文学地图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5-09 15:25:43 阅读人次:2097 回复数:0)

  

  
巴金于11月25日在华东医院的病床上度过了万众瞩目的百岁华诞,施蛰存却在11月18日提前走完了他守护海派文化的世纪人生。自20年代末迄今,巴金一直贵为文坛主流作家,是人生和社会的导师;施蛰存则由“现代派”先锋作家转型为学者、教授、保留更多可贵的文人气质,遗泽后人。拥有弥足珍贵的百岁文学老人,是一座城市的幸运,尤其对于迫切需要发掘文化底蕴的上海,更是不可多得。因此,对巴金的隆重庆祝,对施蛰存的深重纪念,正同时成为上海眷顾自己辉煌文学历史的重要方式。

  
一座城市最直观的自我呈现,无疑是一张清晰明了的地图。除了实用性的交通线路和购物指南以外,城市还应开发出更多广义性的主题地图,才会显得气韵生动、底气充足。上海拥有丰饶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这从根本上为城市的重新崛起和大步前进提供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包装。巴金长年居住的武康路寓所,施蛰存一直生活的愚园路北山楼,还有鲁迅的大陆新村和张爱玲的卡尔登公寓等,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不作二选的重要景观。对百岁老人的庆祝和纪念,对文学故人的景仰和缅怀,不妨集中到为城市绘制一张清晰的文学地图。20世纪,在“海派文学”的统称下,上海有过“亭子间文学”,“租界文学”、“孤岛文学”等等。这些让时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文学,不仅仅寄身于厚重晦涩的文学史中,飘荡在高头讲章的大学课堂里,事实上也存在我们的身边,存在于崭新崛起的高楼的间隙和硕果仅存的老式弄堂的深处。这个城市不缺少文学遗产,缺少的可能是一份指点迷津的文学地图。

  
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附加值,除了纸上烟云外,确实有赖许多物化的存在来加以指证。象上海、东京这样的现代大都市,见证过大时代的变迁,积累下深厚的文化年轮,尤其需要及时缕析和整理。上海正在虹口一带重建文化名人遗址风情街,有了良好起步;而在日本,诸如“文学之旅”、“文学散步”之类的专题出版物随处可见,庶几成熟。这种面向庶民大众,以实物遗址与文学作品互相印证的文学留存和传播方式,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2003年是江户建城400周年,追溯东京的历史起源,缅怀江户文学和近代文学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只要检阅一下有关课题,日本在过去几十年里整理出版“城市文学地图”的相关成果昭然若揭,令人惊叹。东京的文学地图告诉我们,东京的始祖为战国时代武将太田道灌(1432-86)。道灌不仅是战略家和建筑家,也是精通学艺的著名文人。道灌的文名开启了东京的文学传统,道灌的铜像屹立在东京都都厅第一厅舍前,让后世永志。

  
庆长8年(1603),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幕府,挖河开路,大事扩建江户城,形成了今天东京的基本格局。江户时代的文学代表者,如井原西鹤、松尾芭蕉,近松门左卫门等,都在如今的东京有迹可寻。徘圣松尾芭蕉的弟子杉山杉风位列“蕉门十杰”之首,身兼实业家和艺术家于一身,体现了江户文学的庶民色彩和町人文学时代的到来。明治维新以后,自坪内逍遥和正冈子规以降,举凡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高蹈派、唯美派、白桦派、现实主义、理知主义、普罗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各种流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无不以东京为据点,展开文学活动。一方面,许多作家环居在山手线圈附近,世称“山手文学”;另一方面,不少文人也活动在从山手线田端直到田町线路以东,截止荒川水路之间的地区,构成“下町文学”。

  
一张完整的“东京文学地图”,为后人指出了这座城市卓越的文学年轮:正冈子规住在根岸;永井荷风的笔冢就在三轮附近的净闲寺;通口一叶旧居迹碑和“一叶纪念馆”位于吉原;岛崎藤村少年时代生活在浜町,后来移居柳桥,在那里完成了大部分代表作;谷崎润一郎出生在日本桥附近的水天宫侧;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和德富芦花的《不如归》完成在日本新闻的发祥地银座;芥川龙之介幼年住在隅田川附近,深受下町风情感染;佐藤春夫在锦系町附近经营牧场、创作短歌;幸田露伴的蜗牛庵与向岛百花园相近;……位于港区西麻布的“龙土轩”曾是明治末年柳田国男、蒲原有明、田山花袋、岛崎藤村、小山内薰等青年作家的聚会所,寄托了他们对西洋生活的向往,对新文学的懂憬;位于新宿的“中村屋”则是大正年代从西方学习现代艺术回国的青年艺术家的共同体;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本乡、小石川、汤岛一带,更晃动着森鸥外、夏日漱石等文豪的历史身影。

  
徜徉在繁华与寂静相杂的城市里,依循一份详尽的“文学地图”,做一次愉快的文学之旅,既是感性启蒙,又是温故知新。一座城市是否珍视传统,如何发掘底蕴;什么是有现实意义的弘扬,什么是浸润到生活里的真实纪念,都可以从一张文学地图上体现出来。上海人怀旧无比,几近自恋,因为上海有旧可怀。上海的怀旧不再停留在口头上,这才是真正的进步。日本人至今记得周恩来弱冠感怀的岚山诗碑、郭沫若十年亡命的市川故居、陈天华蹈海的大森海岸、聂耳溺水的湘南浴场,或许出人意料,但日本的许多车站附近经常设有“历史文化散步道”之类的提示牌,却是他们把城市记忆和文学史镌刻在每一代人心里的明证。在不断新建城市公共表识之外,上海什么时候有余暇,更有意识为世人提供一份美妙的“文学地图”呢?好让许多被湮灭的故事重新惊艳,好让有心人按图索骥,抚摸着城市的文化纹理,再走一遍文学史。当然,那上面应该重点记载:2003年,华东医院,人民文学家巴金在这里度过百岁。

  
2003。12。4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