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5-04 00:05:05 阅读人次:1731 回复数:0)

  

  
十月,又是诺贝尔的季节。

  
尽管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100年,年年如是,已成恒例,但世人对诺贝尔奖的向往和推崇依然与日俱增。获颁诺贝尔奖,被视为个人专业生涯的最高荣誉,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至上骄傲。迄今为止,美国、英国和德国分列诺贝尔奖得奖人数排名三甲,显示了这三个国家对现代文明发展贡献之盛。在亚洲,日本以12名获奖者之势执东方现代科技文明之翘楚,其煌煌业绩,难以轻视。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在经济发展上滞步不前,但在诺贝尔奖上却收获甚丰。自2000年开始,白川英树和野依良治教授连续两年荣膺诺贝尔化学奖,2002年更是梅开三度,花落两家。76岁的东大名誉教授小柴昌俊因对天体物理学的实验手段和观察结果有开创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岛津制作所43岁的研发工程师田中耕一因发明了对蛋白质的质谱分析法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同一年度出现两位获奖者,这在日本还是第一次。在当今充满了晦黯新闻和骚动事件的日本,小柴和田中同时获奖,可能是惟一令人振奋的亮色。他们的获奖,也证明了日本的科技领先不仅表现在应用技术领域,也体现在基础研究方面。

  
小柴教授和田中主任分属不同的年龄世代,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思路,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敏于行、讷于言。他们在独自的研究领域内敏于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出众的研究操作能力走在时代前列;他们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又讷于言,他们从来都不是气宇轩昂、衣冠楚楚、语惊四座的知名人士,他们只是普通人。

  
一些生动的生活细节让人忍俊不禁,却充满了回味的余地。小柴昌俊已连续15年获得诺贝尔奖提名。1988年首获提名时,大批记者赶到小柴家里坐等消息。平生只会研究教学的小柴教授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场面,诚惶诚恐,忙叫家人买回高级寿司招待记者先生。待获奖名单公布,小柴昌俊落选,记者们一哄而散,剩余那么多高级寿司全都浪费了。以后小柴每年都获提名,记者们也会按时前来报到等候消息。小柴教授总算学聪明了,只用茶水招待记者,破费不大,相安无事。就在社会和传媒对小柴获奖的热情逐渐冷却的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终于戴到了小柴昌俊的头上。媒体措手不及之余,在第一时间向小柴表示祝贺的倒是长年相伴的左邻右舍的阿婆们。她们对天体物理学知之甚少,但她们的笑容浮在脸上,骄傲发自内心。

  
田中耕一1983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在学时曾经留级一年,毫不突出。田中是日本惟一没有博士名号的诺贝尔获奖者,他不是教授,不是学者,只是技术研发工程师。田中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以“技术立社”闻名的岛津制作所工作,从事研究开发19年,被称为研究怪人。在技术研究室里,田中从来都穿工作便服。获奖通知到达当晚,媒体杀到,田中毫无准备之余被推向前台,只能穿着工作服出席记者会见。这可能是诺贝尔奖获奖者中之绝无仅有者。田中的专业是工学,他自谓对化学一窍不通,但他的研究成果却在化学试验领域内独树一帜,令人称奇。田中耕一获颁诺贝尔奖,一夜之间成为日本最出名的工薪族,这被形容为现代版的天方夜谭,但一切都是真实可信的,显示出诺贝尔奖披沙拣金的绝对权威。

  
人类科技和文明的发展,需要自我衡量的标准。诺贝尔奖就是这样一种公认的标准:公正、客观,远离意识形态,拒绝民族主义。尽管历年来置疑诺贝尔奖公正性的声音不绝如缕,但诺贝尔奖的权威性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因其持续百年的悠久传统和客观韧性而成为衡量个人、国家甚至民族对现代文明贡献与否的不二准绳。今年日本的两位获奖者,再一次证明了诺贝尔奖鼓励的是专业精神,追认的是专业贡献。

  
中国人在诺贝尔奖上迄今尚无登龙门者。在一年一度欢乐和喜悦的诺贝尔冲击波中,中国人是否永远只甘于充当悻悻的旁观者,或满足于说一些不冷不热的自嘲和讥讽话语,令人费解。战后日本以科技立国。日本政府在今年3月发表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了在21世纪前半期的50年内,日本要提供30位诺贝尔获奖者。去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野依良治教授公开批判这种主观目标论,并指出诺贝尔奖不是按照固定的规矩方圆可以制造或追求的东西。显然,与简单设定目标相比,形成崇尚科技的社会氛围,创造自由研究的专业环境,更为重要。不仅是日本,中国也应如此。

  
对中国来说,在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过程中,没有诺贝尔奖的点缀,犹如皇冠上缺少了明珠,备显黯然。中国有太多的聪敏人,他们对学历、职称、成果和收入充满了敏感。中国缺少像小柴和田中这样“木讷”于社会的执着的专业人士,这是根本的问题。

  
2002。10。17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