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4-30 00:55:53 阅读人次:1765 回复数:1)

  

  


  
在流行短小轻薄的年代里,人们乐意享受笔端滑过纸面的轻松和快意,而不愿承受刀尖镌刻石碑的刺痛和凝重,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与认真固执的日本人相比,聪明圆滑的中国人似乎更擅长享用生活表层化的精致、舒适和完美,而放弃追求生命中许多更有价值的内涵,这也是事实。

  
中国人向来缺乏宗教性的沉潜、敬畏和感动,多数人的生命如流沙般浮动在欲望的表层。半个多世纪的自我禁锢和对生命最低限度的维持,又使国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世纪末的最後十年里,像狂风吹沙般地展开了对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利益的彻底围剿。欲望的沙暴迅速掩埋了本来就单薄脆弱的信念基石和精神感动,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深刻的错误。

  
之所以提起这些沉重的话题,是有感於在众多中国人拼命追求并享用表层化物欲,且美其名曰“追求生活艺术”,或某些伪精神贵族故作姿态地玩弄所谓生活品味的时候,普通的日本人却在生活中顽强而固执地保持着令人心仪的深刻的哲学状态。看看中日两国人民对待料理的不同态度,则个体的精神境界,高下立判。

  
我很倾心日本电视里的料理节目,每每从中感受到更多超越舌尖味觉快感之外的乐趣。日本人绝不视料理仅仅为果腹之用。日本社会对料理人有极大尊敬,普遍认为这是一项高尚的职业。日本人不会大快朵颐或暴殄天物,这是属于中国人有关料理的形容词,而且适用至今。日本人对料理心存一份天然的敬畏,执着地认为料理的本质是上苍赐与的精美素材,料理人在意念和技艺上的悉心投入,以及食用者在感官味觉和精神体验上的专注共鸣这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有关料理的神圣感油然而生,且这种神圣感洋溢在寻常百姓家的每一方食桌上。

  
曾有一档节目提到了帝国饭店的料理总长村上信夫。村上年轻时随军参加了战争,战败後,他和夥伴们被苏联军队拘役在西伯利亚做苦工。许多人无法忍受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不幸死去。一位好友临死前渴望吃一片菠萝。当时,寒冷的西伯利亚没有菠萝,为了满足难友最後的心愿,村上使出了浑身解数,贯注了全部心力,用手上唯有的一只苹果,削出菠萝形状,再细心烹煮,做出了菠萝味道。难友品尝了这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菠萝后满足地闭上了双眼,带着人间最後的美味去了另一个世界。这个感动过所有人的生死故事,一品如此简单却浸满了血和泪的料理,体现了料理人的神圣职责,也传达了料理的最高境界--不仅要有这样的技艺,更要有这样精神的人,才有资格做帝国饭店的料理总长。

  
我总是在想,普通的日本人会以虔诚的心情,兢兢业业地做好一品料理,为此感到满心喜悦;或是津津有味地品尝哪怕是最简单的料理,心满意足万分感激--这是日本人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融注哲学追求的完美体现。反观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料理不是果腹之用,而是被用来大摆盛宴,充当显示身份和排场的道具。其登峰造极之作就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满汉全席”。在年轻人组成的现代家庭中,经常去饭店吃外食,轻松享用随处即有的美味已成为生活时尚,并被大力推荐。除了感官快意之外,恐怕再也不会有人从制作料理中去感受生活意趣,或从平凡的料理中吃出神圣和感动了。

  
同样的冲击性对比也体现在对情感和爱的追求上。日本是一个成熟的物质化世界,在这个社会中,男女关系很世俗化,也很随意。但另一方面,爱,对日本人来说又是一个神圣而庄重的诺言。日本人惯以平常心来看待寻常的男女关系,但对亵渎爱的人,一定会用“最低人间”来形容。风靡亚洲的日剧,最大的主题就是坚守爱的信念,探索爱的方式。TBS在2000年7月底连续三夜推出了千禧年大制作《百年物语》,贯穿始终的主题仍是爱。一百年来的战争阴影和历史沧桑,无法磨灭三代日本女性对爱的执着信念和神圣追求。惊人的高收视率,显示这样的理念和精神在日本社会中拥有极大市场,日本人迄今依然习惯以敬畏的心情来编织爱,呵护爱。

  
一部同样反映中国大陆生活现实的电视剧《来来往往》,据说引起了强烈反响,但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人对爱抱有一丝尊重或敬畏的念头。从平民起家终至暴富,最后迷失在女人世界里的康伟业,到为了保全家庭不受破坏而不择手段的康妻段丽娜,到为情为爱甘愿做第三者最后一无所获而一走了之的林珠,或是只会吃喝玩乐享受生活的新人类时雨篷,没有一个人物对爱拥有超越性的坚定信念。他们玩世不恭的态度,轻易将爱视为工具或过程的做法,正是时下国人普遍心态和社会现实的折射。如此的失落和短视,也同样充满着原作者、编剧、导演甚至演员的心里。这就是我们民族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准和精神境界--试问我们都干了些什麽?

  
显然,生活中除了对万能金钱的羡慕、贪婪和赞美之外,在今天的中国人心中可能已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人生动力。爱、情感、人生况味,生活乐趣,都是鸡肋,都是工具,剩下的恐怕唯有自鸣得意的轻率和狂妄。但在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中,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深刻的哲学况味,这种浓郁的并不抽象的生活哲学体现为随处都有的令人敬畏的神圣的本体化存在--于是,才会有精益求精,才会有誓死追求;才会有道律自律,才会有心灵感动。

  
2000。9。28

  




 回复[1]: 不愿苟同 一蓑烟雨 (2006-05-22 03:09:38)  
 
   现在的中国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着,似乎是来不及留连路两旁的光景,但并不意味着景色不再有。

  
我们的普通劳动者的盒饭当然比不上日本精致的便当,但它端在手里时一定是热腾腾的,手作的。而便当再养眼,吃在嘴里一般都是凉凉的,和他们的便当工场的机器一样缺少人情味。

  
《来来往往》也罢,《中国式离婚》也罢,的确是当代剧,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婚姻状态,但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将性与爱,性与道德相联系的,而我所知的许多日本人他们可以把做爱仅当作是一项体育运动来理解,似乎这么一理解,人性本身一下子变得简单许多了。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要达到这么一个理解层面上可能还是会很困难的。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