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艺文类聚
字体∶
邓丽君的日本缘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7-05-22 12:23:14 阅读人次:2519 回复数:10)

  

  
邓丽君逝去12年了,人们对她的追忆和缅怀并没有随时光匆匆流逝,而是浓情厚意与日俱增。从港台、大陆到整个华人社会,从东南亚、日本到全世界,所有邓丽君唱红的名曲依然在不知疲倦地回响,有关邓丽君的画传、影碟、纪念专辑每年都在源源不断地涌现。日本朝日电视台今年更投资拍摄电视剧《台湾歌姬——邓丽君》,对这位彻底打动过征服过日本歌迷的一代歌后表达敬意。

  
在邓丽君的歌唱演艺生涯中,日本有著很特殊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所有生活在日本的人都深有体会,我也不例外。回想刚到日本不久,惟有邓丽君之死和黛安娜王妃之死,是真正使我备感意外的两起事件。所谓“事件”云云,是因为两人的死亡方式完全出离日常情理和生活逻辑,其不可思议的程度超越了个人想像力的边界,其带来的意外冲击不亚于“9.11”世贸双塔轰然倒塌。在既存的认定事实无法圆满而合理地解释真相之后,我只有把最后的原因归结为“上帝之手”,相信听著邓丽君的歌长大的一代人会有相同的落寞感受。

  
我对邓丽君与日本关系的了解,从她死后开始,虽然并非刻意,却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有点滴收获,我视之为一场无奈而必要的补课。邓丽君1974年首次来到日本学艺,此后20年间,她跑遍世界,唱红半个地球,但与她因缘最深的不是洛杉矶、不是巴黎,而是日本东京。邓丽君从唱歌厅、跑江湖的邻家小妹式少女歌手,成长为辉耀亚洲和世界的一代歌后巨星,来自日本的训练、培养、熏陶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邓丽君是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那么把玉雕琢成器的,正是日本艺能界。

  
至今,日本人从来不把邓丽君看作外来歌手,他们追捧她的甜美声线,赋予她巨星风采,为她提供红白歌会的绚丽舞台,让她创造了有线放送大赏三连霸的辉煌纪录。在邓丽君身后,日本主流媒体每年都会在5月8日祭日前后,为邓丽君留出大段时间,播放各种纪念和回顾专辑,不仅重温她的音容笑貌和甜美歌声,更像怀念自家早逝的女儿——那种发自内心的欣赏、眷顾、痛爱 和惋惜,完全隐没了日本人对外人惯有的礼节性成份,年复一年,与岁月俱深俱老。这种来自整个社会的崇高敬意,只有美空云雀、石原裕次郎等代表昭和年代的国 民巨星才得以享有,而邓丽君以一介外来歌手身份享此殊荣,正说明邓丽君虽然是中华圈最有代表性的歌手,她的演艺风格却与日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

  
无论是日本成就了邓丽君,还是邓丽君唱红了日本,已被时间压制成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日本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亚洲演艺圈的巅峰,邓丽君能够征服日本演艺界,抓住日本歌迷的心,确乎证明邓丽君的歌艺和表演超乎同俦,一枝独秀。有人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统计,痛揭华人乐坛巨星翻唱日文经典歌曲的历史。其中,邓丽君排名第一,张学友次之,张国荣位三,梅艳芳列四。如今,除“歌神”张学友依然活跃以外,邓丽君、张国荣、梅艳芳均已先后作古,显示翻唱日文歌已是遥远的上一世代的故事了。但生活在日本的人都知道,邓丽君“翻唱”的日文歌曲,很多都由她用日文首唱而红。据统计,邓丽君在日本发表的歌曲有260首之多,她演唱的国语歌曲超过1000首,不少国语经典之作借用日本原创曲调和旋律重新填词。从日文到中文,邓丽君都是不折不扣的原唱者。

  
创造性地完美演绎日文歌,是邓丽君歌唱生涯中最重要的成绩之一。邓丽君以令人惊异的日本化方式,唱尽日本人的情感世界和生命感喟,获取日本人的心灵感应,这在同时代是绝无仅有的。同世代活跃在日本的华裔女歌手有欧阳菲菲、翁倩玉、陈美龄等,她们大都以一两首歌行世,只有邓丽君是长青树,杰作纷涌,经典不断,担得起“东洋歌姬”的美誉。所以,如果没有听过邓丽君倾心演唱的日文歌,不了解她演绎日文歌时显示的才华和功力,要真正理解邓丽君并全面欣赏其艺术是困难的。如何弥补这个巨大的缺失和遗憾,难以想像。

  
从个人观感出发,我认为在过去30年 里,真正征服了日本的外国人歌手有两个,一位是中国的邓丽君,一位是韩国的桂银淑。她们都是天才,是一张嘴就让人举手缴械的不世出的天才歌手。邓丽君的声音甜美细柔,甜得催人融化,柔得使人感动;桂银淑的声音沙哑苍老,沙得让人心跳,老得令人颤栗。她们都不是学习型歌手,而是天纵英才,自成面目,这是她们成功进军日本的卓越本钱。像邓丽君一开口,就能把甜歌唱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即使在多年以后,著名歌手刘欢依然折服于邓丽君歌艺的美轮美奂,认为邓丽君已把她那种类型的歌曲,唱到了最高境界。其实,唱歌这种活就是为天才准备的,没有出类拔萃的天赋和悟性,靠学习得成明星者,也在二流以下。

  
邓丽君的天才随著时空的转移而愈发得到证明:她不是地域性歌手,不是只为同时代人演唱的流行歌手。她的实力在于,声音能够倾国倾城,男女老幼通吃,更跨越了语言和地域隔阂,内外兼收,所以歌声才能流淌人心,永不消逝。日本是较早认可并接受邓丽君歌艺的海外市场,在中国大陆拘于意识形态樊篱而拒斥邓丽君歌声为“靡靡之音”的时候,日本人已经为天才谱写了大批经典唱作,为天才戴上了歌后的桂冠,并在客观上推动了“邓丽君效应”的出口转内销。

  
如今,邓丽君谢世12春秋,依然是最有成绩、最得人心、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歌手。她那久经岁月咀嚼、历经人心回味的歌声,已成为中华之声的重要标志。我想,日本人对邓丽君一往情深的纪念,也证明著邓丽君不仅属于华语歌坛,更属于亚洲和世界。

  
2007.5.17




 回复[1]:  待于泥 (2007-05-22 14:26:23)  
 
  永远的邓丽君!

  
至今,和朋友们去卡拉ok,经常是日本人唱邓丽君日文歌词的,中国人唱中文歌词的,大家就在那共同熟悉怀旧的旋律中,达到一种共通。

  
更有那显示自己语言天分高的,第一段用中文,第二段用日语,在这种气氛中,我常恍然没有了民族,人种的界限,耳边只有那纯人性的靡靡之音。

  
邓丽君,我爱你!

 回复[2]:  liang (2007-05-24 05:23:46)  
 
  如何找邓丽君的260首日文歌?商店里面卖的CD和卡拉OK里面好像只有几十首。

 回复[3]: 喜欢邓丽君 杜海玲 (2007-05-24 20:38:47)  
 
  好几年以前,去看陈美龄试唱新歌,她的新歌是作曲家荒木原本为邓丽君做的,希望用它让邓东山再起,后来邓死了,这个歌就给了陈美龄,她使劲唱了,但是当场荒木说,给95分,陈问,还有5分呢?答,随邓去了天堂。对了,那个歌叫勿忘我。

  
喜欢邓丽君,喜欢靡靡之音。

 回复[4]: 陈美龄也真能混 我是局长 (2007-05-25 09:34:54)  
 
  唱歌活象半夜鸡叫--唱歌唱到那个样子怎么能叫“歌手”,我真奇怪。

  
这样的人确切的称呼应该是“非歌手”。

  
我估计在任何一个歌唱比赛的现场,抓一个默默无名的选手,都会比她唱得好100多倍。

  


  
另外,来日好几十年了,那一口别别扭扭的日语口语还整天让人笑话。

  
不过看上去混得还不错!

  

 回复[5]: 我也喜欢邓丽君 雪非雪 (2007-05-25 12:13:22)  
 
  听到邓丽君离世消息的那天早晨,打电话请假没上班。任性至此,因喜爱至深。请假在家听邓丽君,从早到晚的靡靡之音,宛若回到80年代上半。听她歌好久之后才看到她的照片,一见就喜欢上,如楼主所说“声音能够倾国倾城,男女老幼通吃”。到日本之后见到她的舞台录像,知道邓丽君除了征服人耳目的声音容貌,还有丰姿秀腿。但是,看她在日本红白歌会最后一次出场的演出,岁声音依旧,然姿容不再。女人到了40岁,脱水中的干果,能保持味道就不易了,千万别提其他

  
……

  
永远的邓丽君

 回复[6]: 鄧麗君黃金組曲 陈某 (2007-05-26 21:05:35)  
 
  

 回复[7]: 唱日文歌的邓丽君 陈某 (2007-05-26 21:11:41)  
 
  

 回复[8]: 还有 陈某 (2007-05-26 21:20:30)  
 
  永远的テレサ テン

  


  


  
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

  


  


  
鄧麗君的葬禮

  


  

 回复[9]:  雪非雪 (2007-06-01 16:27:28)  
 
  明晚9点,电视播放《邓丽君物语》。

 回复[10]:  久夏 (2007-06-01 23:00:31)  
 
  谢谢雪桑提醒,我是一定要看的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艺文类聚
    东京中央秋拍会成交近25亿创纪录  
    台北故宫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对子杂抄 
    小说可以这样读 
    黑泽明的文学趣味 
    走过浪漫的一代人 
    邓丽君的日本缘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浪漫路上日本病 
    滥竽充数时代的写作 
    谁的失败 
    《读书》点滴谈 
    老歌的力量 
    小说家的说话方式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福斯特先生如是说 
    白先勇的爱与怜 
    逝者如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 
    出走又一次成全了余秋雨 
    中国漫画的伤逝 
    上海闲话 
    清算网络文学 
    日本文化笼罩下的周作人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一代遗编名自重 
    东山魁夷与林风眠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飘一代”鼻祖三毛十年祭 
    借腹怀胎 
    从李泽厚到余秋雨 
    告别大师的日子 
    话题突围 
    以笔为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