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艺文类聚
字体∶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7-02-20 14:05:10 阅读人次:1722 回复数:1)

  

  
王蒙早些年就被推举为中国文学大师了。最近,王蒙又成为舆论焦点,倒不是因为大师的作品如“ 季节系列”写得如何石破天惊,实出於两个专业以外的社会话题:一是中新社正儿八经地又一次大肆报导,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正式提名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参加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这已是该会连续第四年为王蒙提名。二是王蒙将近古稀之年,花四年时间总结了七十年的人生经验,推出新作《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赶早贩卖了一把诸如“ 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即燃烧”,“ 健康生命三标准:一是善良,二是明朗,三是理性与自我控制”之类人生经验,且市场火爆,销路奇佳。

  
令人气馁的是,由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搞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现在已被揭露为一出闹剧。王蒙卷入其中,出于两种可能性:或曰全然不知被提名,莫明其妙地横遭名誉绑架;或曰顺水推舟,将错就错。但无论源于哪种理由,大师王蒙在这出闹剧中都成不了正面角色,受到的只有损害。中国文坛对此反应冷淡,许多人乐作壁上观。

  
应该承认,王蒙是文学奇才,观察敏锐,思想深沉,语言感觉出众,创作成就斐然,但还不是百年一遇。在为人处世上,王蒙聪敏过头精明过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王蒙的创作道路迄今跨越40年,他是从理想型彻底转化为现实型的作家代表。王蒙以文学为事业,但不再认为文学是人生的全部;王蒙不拒绝外界给予的褒美之词,并安享上升为文坛长老的名利和待遇。王蒙勤于笔耕、创作不辍,但也心有旁鹜,讲究自我心理调节,注重为人处世之道。否则,不会有《王蒙自述》面世。《王蒙自述》是中国文人明哲保身,左右逢源的人生心得之大成。作为励志书系的畅销作品,该书荣登排行榜,很好地说明了王蒙式的为人之道和处世原则在中国大有市场。社会大众学习王蒙的生存策略和人生姿态,超过了关注他的作品。这是一位文学家的幸与不幸,莫衷一是。

  
其实,早在八、九年前,南京的青年评论家王彬彬著文批评文坛精神萎缩,有力度的好作品付阙,是因为一批知名作家如王蒙等人太善于明哲保身,不敢直面社会和人生。王蒙痛斥王彬彬为黑驹,比黑马更逊一筹。“ 二王之争”,成为文坛热点。当时,王蒙的盟友、北京作家刘心武曾认为年轻人对王蒙的批评,有如20年代高长虹对鲁迅的攻击。王蒙对这样的辩护是欣然接受的。或许与炒作诺贝尔奖提名一样,这也是大师的一种生存策略,但未必肯与大众分享。

  
王蒙在60岁前曾写过《我的处世哲学》一文,总结了一个甲子的人生经验,不无自信,有点得意。他的经验是:1、不要相信简单化。2、不要相信极端主义与独断论。3、不要被大话吓唬住。4、不要搞排他,党同不伐异。5、提倡理解,相信理解比爱更高。6、承认特例,更重视常态;梦想瞬间,更注意经常。7、求学求知方面,重视学习语言、外族语言、哲学、逻辑学和一般的数学科学常识。8、重视结论,也重视方法。9、生活态度喜欢乐生,喜欢对於各种新鲜与陈旧的事物感兴趣。10、在知识分子使命问题上,主张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11、在做人方面,遵循大道无求,大德无名,大智无谋,大勇无功。归纳起来,王蒙对自己的为人处世概括了几条原则:中道或中和原则,常态或常识原则,健康原则。《王蒙自述》就是这些人生体会的文字扩充版,有足够的篇幅,自然可以聊无障碍,一泻千里。

  
在中国,铺天盖地的励志图书、人生指南,已汇聚成出版热点和市场风景。王蒙以文坛盟主之尊也侧身其间,凑热闹似地把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盘托出,满足于总结“ 快乐的八大理由”或是“人际准则二十一条”,忙着给大众上一堂廉价的人生指南课,总嫌趣味不高。如果王蒙能在感悟的深度,思想的密度和文字的力度上写成中国的培根或蒙田,能够秀出于众,或许另当别论。但从《王蒙自述》来看,卖名胜于卖经验。王蒙的人生哲学,在文化底蕴和人生格调上,似乎没有超出林语堂在《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名作中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描述和演绎。中国古人有过《三字经》、《千字文》、《名贤集》、《弟子规》这样的蒙书,还有《治家格言》和《菜根谭》这样的指南,王蒙讲无为而治,不拘小节,幽默快乐,自我调节,无论语言运用得多么流转,排比堆砌得多么华丽,骨子还是一些四海皆准的老生常谈。王蒙的自述当然是其人生七十年的呕心沥血之谈,“ 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写过点文字也见过点世面的正在老去的人”,他的经验谈字字是真,句句到位,不仅是常理,可能还是真理。但他的“ 一点忠告,一点经验,一点建议”,却引领不了经历着与他完全不同人生的年轻人的人生航船。

  
王蒙给人的感觉是已经大彻大悟了,他正在学做现代苏东坡。不过世间只有一个苏东坡,就像王蒙认为世间只有一个鲁迅已经够了,道理是一样的。王蒙的中道处世哲学表现为既反左又反右,这与王朔宣扬既让老干部放心,又让老百姓满意的“ 二老献媚论”姿态不同,立场却如出一辙。王蒙的名言“ 躲避崇高”,赞美过王朔,也总结了他从19岁开始以追求崇高为起点的文学人生的最终归宿。但这种经验未必成得了人生和社会的公用法则,尤其对年轻人备显不宜。

  
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说过一段话:“ 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我有相反的想法。假如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王小波的意思是说,人若没有了自我新发现的可能,剩下的事只有做无聊的价值判断。同样,王蒙只走了他自己的人生路,所以他的人生哲学是有针对性的。满世界的“ 人生导读”和“ 处世指南”,讲的大都是客话、套话、相同的话。什么人喜欢读这样的书呢?按照王蒙的回忆,他年轻时搞团工作,比较喜欢读一些谈人生、谈志趣的书。可见,“ 人生哲学”最大的功用是思想工作的依据。真实的人生,应该生活在智者以前的年代里,会比较有趣。

  
2003。8。7

  


  




 回复[1]:  青远蓝云 (2007-12-02 00:58:27)  
 
  王蒙07年出了《王蒙自传》,读了前两篇(《半生多事》、《大块文章》)后的一个感觉就是他从来没有脱离过“组织”。而组织不管如何评价自己,但是给予自己的的“薪水”则是其一切现实生活的根本(当文革中自己的工资降低或者一时没有发放,就要去找“组织”的---引自其的自叙)。很难想象如果他的境况落到今天几千万下岗工人一样-----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彻底脱离了“组织”后,将会如何。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艺文类聚
    东京中央秋拍会成交近25亿创纪录  
    台北故宫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对子杂抄 
    小说可以这样读 
    黑泽明的文学趣味 
    走过浪漫的一代人 
    邓丽君的日本缘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浪漫路上日本病 
    滥竽充数时代的写作 
    谁的失败 
    《读书》点滴谈 
    老歌的力量 
    小说家的说话方式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福斯特先生如是说 
    白先勇的爱与怜 
    逝者如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 
    出走又一次成全了余秋雨 
    中国漫画的伤逝 
    上海闲话 
    清算网络文学 
    日本文化笼罩下的周作人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一代遗编名自重 
    东山魁夷与林风眠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飘一代”鼻祖三毛十年祭 
    借腹怀胎 
    从李泽厚到余秋雨 
    告别大师的日子 
    话题突围 
    以笔为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