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艺文类聚
字体∶
一代遗编名自重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7-01-09 23:59:37 阅读人次:2034 回复数:1)

  

  
黄仁宇是让人无法回避的,即使在其身后,依然有耸动视听、名重一时的能力,我指的是黄仁宇的长篇遗著《黄河青山》。这部以个人身世和治学经历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回忆录,在今天这个五色缤纷的时代里,依然能够脱颖而出,这要归究于除黄仁宇之外不作另选的独特的历史叙述笔调∶在雕镂个人和家庭一己命运的同时,又能放映出社会和时代的大影像。切开历史横断面,以小见大,纵横古今,这是黄仁宇的绝技。身为一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吸取了哈佛费正清的演绎和剑桥李约瑟的综合,在历史学家难能可贵的个人化创造中,他或许又与法国年鉴学派取得了某种思想共鸣。他在《中国大历史》中自我总结说:“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对于在超长时间段里习惯于用春秋笔法从历史中找寻微言大义,甚至发展到当代,藉用、恶用春秋笔法已臻登峰造极的中国历史传统来说,这种看法是及时而必要的,丝毫不会有矫枉过正之嫌。

  
2000年1月8日,黄仁宇猝死美国纽约,时年82岁。但从黄仁宇57岁才发表第一部专业论著来看,他的治学生涯不到30年,在学术上尚处于壮年时期。惜乎天不假年,空余遗恨。对于一个最终成为历史学家的人来说,黄仁宇一生的独特经历或是一种妨碍,亦是一笔财富。黄仁宇早年参加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是职业军人,曾就读美国陆军参谋大学。1954年,黄仁宇再次赴美,入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时年36岁。黄仁宇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跨越了治世乱世、西洋东洋和古代现代。“从国民党军官的小角色,到不受拘束的记者,最后到历史学家”,黄仁宇积累深厚,修炼到家,这是任何一位终身徘徊于学院范围的专业史家永远无法攀比的财富。所以,黄仁宇不是青年才俊,落笔万言,而是厚积薄发,一针见血。黄仁宇注重历史长期合理性的大历史观,除了用功十余年而习得的专业知识以外,更有他个人的阅历和经验做基础。这种人生经历,集中体现在他谢世一年后出版的回记录《黄河青山》中。

  
几近40万字的《黄河青山》,一气读来,毫无掩卷息手的倦怠。这令我回想起1987年第一次读到《万历十五年》时的愉快经历。享誉已久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同寻常的著作,在枯燥乏味之作堆积如山的年代里,《万历十五年》为普通读者研读历史提供了一种真正的兴味。当然在专业范畴内,黄仁宇的博士论文《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是《万历十五年》的写作基础,而《万历十五年》则展现了黄仁宇天才的历史叙述技巧。传达或探讨历史,高头讲章般的宣讲与娓娓动人式的叙述,展示给读者的魅力,高下自判。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某种意义上续起了中断已久的民国史学的叙述传统,并发扬光大。回顾民国史学,尽管研究对象不同,学术观点各异,但融枯燥的研究于动人的叙述,却是各家共通之处。随手拈来,比如胡适关于禅宗“六祖坛经”的研究,郭沫若写作《十批判书》,顾颉刚等人的《古史辩》等,莫不如此。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时人翻开了历史叙述的新篇章,让过往30多年里已经习惯了正襟危坐、落笔即成新八股的作者和习惯了千篇一律、味同嚼蜡的读者重新体会到历史可以这样写。说得夸张一点,黄仁宇的著作为历史学开启了一个天眼,从天眼里透射下来的,既有独特的新历史观,更有历史叙述技巧的光芒。十几年以后,余秋雨轰动一时的《山居笔记》,就晃动著黄仁宇式历史叙述的深重影子。我认为这是不能忽略的。

  
当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给初入大学校门的我以当头一击,其震撼,其惊醒,如今想来,是启蒙,更是提升。这种情有独钟的喜好一直延续到今天展读黄仁宇身后的《黄河青山》,我想这会成为回忆录写作中的绝响。就我个人来说,堪与黄仁宇式冲击相比拟的阅读经验,还有在1988年之后读到了余英时先生的《陈寅恪晚年诗文笺证稿》。当时,这部书的复印稿在少数青年教师和学生同好中以一种秘密的方式流传着,它为像我这样刚刚开始读陈寅恪的人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起点。90年代中期以后,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连续重印,研究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风范成为显学。我想余英时的著作堪称始作俑者。余英时先生年纪小于黄仁宇,却是黄仁宇的博士论文导师,余、黄的关系也在师友之间。像余英时、黄仁宇这样的一代名家名著,为历史研究和写作确立起了新的范式,此说当不为过。在海内外汗牛充栋的历史研究中,有如此分量的著作不世而出,难得一见。

  
黄仁宇一直不受融于美国主流史学界和汉学界。1980年因学校缩编,他更遭停职之劫,内心抑郁,发而为文,花3年时间早早完成了自传《黄河青山》的英文稿。此后,回忆录束之高阁,等待身后才能发表。1982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了中文版的《万历十五年》,为黄仁宇在华语世界里赢得了巨大声誉。此后直到辞世为止,黄仁宇以大历史观研究中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大作纷呈,涌泉而出,成为一道时代的重音。如今,回头再读《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更加可以看清黄仁宇之成为历史学家和中国之所以走到今天,都有一种无可逆转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称为历史规律还是历史宿命,已无关紧要。对这种合理性的论证过程则不妨视作是对世纪末中国学界有关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大论争的另一种无声的意见。黄仁宇一生反对以道德主义来褒贬历史,也反对以浪漫主义来假设历史。历史就像流淌千年的黄河和绵延万年的青山,只需证明,无可改变。

  
2001。8。9

  




 回复[1]:  雪非雪 (2007-01-10 00:31:26)  
 
  《万历十五年》的确好看。

  
但是没读过《黄河青山》,谢谢介绍。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艺文类聚
    东京中央秋拍会成交近25亿创纪录  
    台北故宫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对子杂抄 
    小说可以这样读 
    黑泽明的文学趣味 
    走过浪漫的一代人 
    邓丽君的日本缘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浪漫路上日本病 
    滥竽充数时代的写作 
    谁的失败 
    《读书》点滴谈 
    老歌的力量 
    小说家的说话方式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福斯特先生如是说 
    白先勇的爱与怜 
    逝者如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 
    出走又一次成全了余秋雨 
    中国漫画的伤逝 
    上海闲话 
    清算网络文学 
    日本文化笼罩下的周作人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一代遗编名自重 
    东山魁夷与林风眠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飘一代”鼻祖三毛十年祭 
    借腹怀胎 
    从李泽厚到余秋雨 
    告别大师的日子 
    话题突围 
    以笔为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