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艺文类聚
字体∶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7-01-03 22:09:45 阅读人次:1564 回复数:0)

  

  
世纪交替,盘点之风四起。但百年中国新文学的最后清理竟由几位非职业批评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完成,显示了专业批评界的沉沦。在此,我执意推荐由张远山和周泽雄等人托名庄周所著,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均为新文学批评另起新声的《齐人物论》。

  
近20年来,学院派文论家们以“一个也不能少”的补位精神,对百年中国新文学里所有的重要人物都关怀备至。不是平面的地毯式轰炸,就是纵向的掘地三尺,其结果落得老话说尽,老调唱完,嚼咀千万遍之后剩下的只有无味的残渣。真正到了应该总结的时刻,肩负专业使命和时代责任的职业批评界已是弹尽粮绝,偃旗息鼓,拱手让出了最终的盘点权或曰判决权,悻悻地袖手看着媒体和业余人士热心鼓聒,上下其手,终至风生水起,聚成大观。例如《亚洲周刊》早早地点起了“ 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排行榜”的烽火,还有这本横空出世,让人奔走相告的《齐人物论》。

  
的确,千禧年的文坛有热闹没热点,文人们除了忙于吵架干仗,剩下的就是关注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大批判式的吵闹并不意味着文坛的真正繁荣;高行健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也成不了百年中国新文学最后的惊叹号,甚至大多数人还拒绝承认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句号。在如此的嘈杂声中,近年来浮出水面的几位著名写手张远山、周泽雄等化名庄周,在《书屋》杂志上连续推出点评百年文坛人物的《齐人物论》,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嘻笑怒骂,皆中肯綮,为百年中国新文学精制了一道最后的晚餐。

  
四平八稳的老调子唱完之后,轮到了个性化批评的粉墨登场。在《齐人物论》出世之前,不管是否有阴险的图谋,王朔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做派,已张扬了个性化批评的旗帜。但王朔不幸被定位在一个私闯庙堂的楞头青,即使其言论或有直击软肋的精确度和份量感,还是因为犯了众怒而被视为“人民公敌”,横遭文坛甚至社会的鄙夷和鞭挞。至于这是否是一起冤案,抑或是王朔咎由自取,有待后人判夺。

  
王朔的个案提醒我们,要真正建立个性化的批评风尚是不容易的,尤其在学科模式俱成,专业规范已立的当代中国。但我还是认为,尽管面貌不同,手法各异,获得读者交口赞誉的《齐人物论》与王朔那毁誉参半的“我看……”系列依然有着精神上的联系,那就是意在冲击、罢免学院派惯熟的以“ 虽然……但是……”,“ 尽管……然而……”为表征的四平八稳的高头讲章,凸现批评的真正的个性化风骨。不同的是,王朔的炮轰被改变为针贬,王朔凶狠的舞棍抡棒被掩饰为文雅的寻诊号脉,王朔口无遮拦的平民话语被置换为文白并重的诗化语言。在20世纪的尽头,《齐人物论》以一种煮酒论英雄式的超逸和高远心态回顾了百年新文学的道路,点评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约250位大小作家。虽或有遗珠,但神仙鬼怪俱入彀中,往往三言两语,已揭开画皮,还诸神以真面目,其见解之精到,爱憎之分明,每每让人有拍案叫绝的冲动。即使为适应现代阅读需求,《齐人物论》文字形式上的短小轻薄,亦难掩内涵上的老辣精深。与那些顾全起承转合、因为所以而不免废话满页套话连篇的专业论著相比,《齐人物论》兴到笔至,高度凝炼,信息量之浓之大,几乎段段英华,字字珠玑。因了这锦绣文章,作者深重的批判意识才能够扬高凿深,弥深弥远。

  
中国传统文论独有的诗话、词话形式,在清末民初王国维洗炼精萃的《人间词话》臻于高峰之后,整个20世纪应者寥寥。后经钱锺书《谈艺录》和《管锥篇》的空谷足音,终于在世纪交替之际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回响。有类于钱仲联早年以“ 水泊梁山108将”为样板,撰著《清代300年诗坛点将录》,新的《齐人物论》也不妨被看作百年中国新文学的点将录。作者运传统文论笔法,融现代文论精神,以新文学作家群为对象,发惊世骇俗之论,酷评苛评难免,实话实说依旧,诚为前所未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齐人物论》在作家之外,更以“余话”的方式点评了中国新文学中诸多百年难解的死结,这些死结有些关乎时代观念,有些涉及人物性格,有些留于传统痼疾,正是这种开阔的视野使《齐人物论》出离了单纯的人物点评而自成文学史一家言。

  
由点评涉及的时代跨度、人物广度和体裁幅度来看,《齐人物论》在片言只语的判断背后,隐含着作者巨大的阅读量和融会贯通的卓识,其文字修养更足以让职业批评家们汗颜。《齐人物论》呈世之后,可能会带出一种新的批评文体,我对此表示乐观。

  
《齐人物论》的诞生,显示了在野的个性化批评生机勃勃,摇曳多姿。这部书的读者,不排除由零开始、四下顾盼的初心者,更属意那些对百年中国新文学心领神会的同路人。《齐人物论》无意重建新文学的学科框架,或刻意创立新的研究范式,但其独特的空绝依傍、凌空高蹈的桀傲气质和直抒胸臆、俯看众相的精深目光,却是今后任何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批评家所秉持的独立姿态,往往比结论更加熠熠生辉。《齐人物论》发出的世纪新声,提供了关于新文学批评崭新的标准和尺度。

  
2001。4。19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艺文类聚
    东京中央秋拍会成交近25亿创纪录  
    台北故宫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对子杂抄 
    小说可以这样读 
    黑泽明的文学趣味 
    走过浪漫的一代人 
    邓丽君的日本缘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浪漫路上日本病 
    滥竽充数时代的写作 
    谁的失败 
    《读书》点滴谈 
    老歌的力量 
    小说家的说话方式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福斯特先生如是说 
    白先勇的爱与怜 
    逝者如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 
    出走又一次成全了余秋雨 
    中国漫画的伤逝 
    上海闲话 
    清算网络文学 
    日本文化笼罩下的周作人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一代遗编名自重 
    东山魁夷与林风眠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飘一代”鼻祖三毛十年祭 
    借腹怀胎 
    从李泽厚到余秋雨 
    告别大师的日子 
    话题突围 
    以笔为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