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艺文类聚
字体∶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11-11 15:56:01 阅读人次:1752 回复数:4)

  

  
在我的心目中,“先生”是一个特有的尊称,它的所指是鲁迅。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一个相当平凡的日子,却让我忍不住有话要说。

  
20年前,有一个男孩经常出没在福州路上海书店昏暗的店堂里,在四壁满架的旧书堆中起劲地翻阅着自己心仪的作品,那个似懂非懂的小男孩就是我。“文革”期间被赦准大量印刷出版的鲁迅作品单行本那时常常排满书架,这让我口袋里仅有的一毛、两毛零用钱顿时有了用武之地。从《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到《且介亭杂文》、《热风》,当然还有较早的《坟》和较晚的《故事新编》,都是令我兴奋不已的收获。如今回想起来,略微泛黄的素朴封面,长期库存带来的丝丝霉香,还有纸面下钉书针的黄色锈斑,都成为获得之后喜悦的来源。那个时候我如饥似渴,开始知道这些书的作者身前广受围攻,身后哀荣备至,但世间真正的是非曲折,绝不是当年幼小的我可以想像并理解的。不过,我终于在先生诞生100周年前后,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正式走进了先生的世界,这对我此后思想意识和文学趣味的形成具有至关紧要的决定作用。

  
我至今没有购置完整的《鲁迅全集》,尽管20年里出版的精装本和豪华本不计其数,也装饰了不少显赫的书柜和门庭,但我依然心系20年前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几十册单行本,珍视无比。那些单行本现在静静地排列在上海家里向阳的书柜上,我已无法像以前那样随时抽检翻阅,不过我有理由相信,即使离开多年之后,自己依然崇尚先生的风骨、智慧和笔力。

  
老舍在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时曾著文称先生是一个渊博的人,同时又不为渊博所囿,从古今到中外,从治学到创作,先生是一个时代的纪念碑。“在某一点上,有人能突破他的纪录,可是有谁敢和他比比全能比赛呢!”老舍的感喟在先生诞生120周年的今天还是确凿无疑的定评。先生是新文学的奠基人,无与伦比的创作成果使先生迄今依然足为孤峰独立的伟大作家。身为中国新文学的指标人物,先生的创作没有丝毫初创时期浪漫呻吟的文艺腔,这构成了一个超越同畴的时代惊异。先生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更是一位高度思想化的作家。这是如今的作家们梦寐难求的境界。先生的小说、小品文、随笔杂感,与世界文学水平同步同构,在七、八十年之后,还是壁立千仞,足以藐视当今时代的任何顶尖写手。相比之下,与先生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作品,或徒具历史瞻仰价值,或早已溃不成军了。

  
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有关先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研究汗牛充栋,汇成“鲁学”洋洋大观。先生诞生120周年,大批的纪念文集和研究丛书又一次相继出炉,欲展示思想解放20余年来鲁迅研究的全新成果。但站在一种非专业领域的旁观者的立场,源于一个纯粹的先生作品的爱读者的眼光,我深深感到先生的著作从来不是用来研究的,只适宜于心灵感受和精神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是十分感性的东西,需要有血脉的涌动,灵魂的交契。所有刻板的主义归类或理论嵌套,都是对先生不敬的误读,也是那么多吃“鲁迅饭”的人迄今为止的大失败。先生当年灵性十足地畅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已为后学立下了什么才是真正深刻的,而又趣味十足的治学和研究,更不必提先生用力甚勤,用功甚厚的“勾沉”和“史略”了。

  
先生在《朝花夕拾》里童心荡漾,而三万余字的巅峰之作《野草》则充满了地火奔突般的思想重压和文字张力。先生的经典小说无不以孤独者为意象,以死亡为归宿,以为民族造像为毕生使命。在身前,先生的周围集中着那么多嗡嗡乱飞的苍蝇,那些不择手段向先生泼脏倒污,试图以打击先生来抬高自己的苍蝇们无不遭到先生重拳出击。如果说先生晚年的偏执充满着对世间的警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苍蝇们逼出来的。我以为先生的笔停得太早了。

  
先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传人,那是因为先生的精神境界、思想视域和文字功力是无可追摹的。王安忆正在写成第二个张爱玲,而其他人是否有被模仿的价值还是一个问题。但先生已经超越而出,他那凌然的标高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意外。先生诞生120周年,不再需要多余的荣光,而几篇拿腔作调的“我看”绝没有与先生对擂的资格。百年中国新文学,先生是唯一一个既跨越了思想标杆,又突破了时代局限,更无惧艺术尺度衡量的伟大作家。

  
后来人无缘亲聆先生的音泽,只能从长存的文字和作品中遥想当年的精神风采,体会不世而出的真实涵义。

  
在崇敬和伤感之间,怀念你,永远注视着我的先生,还有那支笔,千年一遇。

  
2001。9。27

  




 回复[1]: 杨文凯:想送你《鲁迅全集》 龍昇 (2006-11-12 17:49:48)  
 
  读此文是01年写的。不知你现在在日本有《鲁迅全集》否?

  
我有一套,想送你这爱先生的人。

  
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1991年北京第五次印刷。全十六卷。

  

 回复[2]: 我代你问一声 陈某 (2006-11-12 17:52:23)  
 
  这个杨先生是不会写回复滴

 回复[3]: 那请你代问吧。两天没照镜子, 龍昇 (2006-11-12 18:19:00)  
 
  刚来看一会儿,又得吃晚饭了,没有红烧肉。

 回复[4]: 禀报龙大爷 陈某 (2006-11-14 10:44:36)  
 
  和杨文凯联系过了。他非常感谢你的好意,很愿意接受你的这份厚礼。

  
我会告诉你他的电话,他这个人很顽固呢,就是不写电子邮件不写回复,至今写文章还是用笔写的!他还总是对我说,笔写的快,哈哈。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艺文类聚
    东京中央秋拍会成交近25亿创纪录  
    台北故宫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对子杂抄 
    小说可以这样读 
    黑泽明的文学趣味 
    走过浪漫的一代人 
    邓丽君的日本缘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浪漫路上日本病 
    滥竽充数时代的写作 
    谁的失败 
    《读书》点滴谈 
    老歌的力量 
    小说家的说话方式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福斯特先生如是说 
    白先勇的爱与怜 
    逝者如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 
    出走又一次成全了余秋雨 
    中国漫画的伤逝 
    上海闲话 
    清算网络文学 
    日本文化笼罩下的周作人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一代遗编名自重 
    东山魁夷与林风眠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飘一代”鼻祖三毛十年祭 
    借腹怀胎 
    从李泽厚到余秋雨 
    告别大师的日子 
    话题突围 
    以笔为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