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艺文类聚
字体∶
告别大师的日子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11-11 15:30:54 阅读人次:1769 回复数:2)

  

  
被《亚洲周刊》标举为"中国文坛世纪典范"的著名作家柯灵,6月19日在上海与他热爱的世界永别,留下了一段永远拾不回来的"上海百年悲欢"。无论是文坛辈份、人生寿数,还是艺术成就、人格光芒,柯灵都足以成为世纪典范--这不是一个恭维性的虚指妄称。在过去两三年里,中国文坛老人们相继谢世,自冰心以后,有曹禺、萧乾、钱锺书、柯灵,争相追随属于他们的时代而去,只留下巴金还不幸地躺在华东医院的病床上,等待着跨越世纪的寂寞守岁。

  
与许多科班出身的同辈相比,柯灵没有显赫的学历,但他自1926年走上文坛后历时70余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多面手。从早年不无新文艺腔的叙事长诗《织布的妇女》和散文名篇《龙山杂记》开始,柯灵便在散文、杂文、小说、电影、话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乃至文艺评论领域里卓然成家。柯灵一支健笔,历70年而不倒,无论是面对压迫还是源于内省,他从来没有自噤其声,他的写作一直延续到2000年。在晚近的20年里,柯灵每做一文,都备显典雅洗炼,老境深沉之格调,在文坛上光芒万丈,也在社会上流传广远,历久弥新。对此,我视为柯灵已进入了为文坛写作示范例文的阶段。无论是记叙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回看血泪相和流》这样的回忆之作,还是为朱屺瞻、刘海粟这些世纪画家写作的画展前言,柯灵的文字都显出登峰造极、俯瞰众相的功力和境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柯灵以其特殊的文学阅历和作家身份写作的《遥寄张爱玲》和《促膝闲话中书君》,对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和社会重新发掘认识张爱玲和钱锺书这两位天才作家起到了旁人难及的文学史定位作用。柯灵以其独具的博学雅识,运千钧之笔,立九鼎之言,每每一锤定音,俱成定论,无可再辩。环顾今日之文坛,除柯灵之外,尚无人能拥有如此的威望、博识和笔墨。

  
十余年前读高中的时候,我就对柯灵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亲和感。现在想来,不到20岁的小小年纪,心灵和思想都是一张白纸,与柯灵的真知灼识和鼎盛文字投缘可能只是一种莫明的误会,但这种误会让我受益无穷,铭谢终身。上大学时,一位先生在聊天时曾说,你们应该注意柯灵的散文,他是一个绝不会被文学史忽略的作家。的确,十余年来每每研读柯灵的文字,我都会怦然心动,平生跃跃欲试的感奋和冲动。我觉得,至今为止,要体味中国文字的优美洗炼,老辣深沉,柯灵那字字珠玉的作品是值得推荐的范文;要研究什么是煮字烹句,推敲研磨的细工,柯灵的美文更是真正值得推荐的完美成品。若文字能惊天地,动鬼神,只有柯灵愈老愈显精湛,愈写愈成绝响的文字才具有这样的能量。柯灵的每一篇美文都具有刻碑传世的不同凡响的价值。我相信,500年后当世人想了解现代白话文写作曾达到过一个怎样的高度,想感受现代中国文学的美丽和精到,柯灵的美文将作为无愧于20世纪的真正经典被推到最前列--这是我作为一个爱读者和一个后来人,毫不夸张的提前预告。

  
鲁迅说,能生,能爱,才能文。这也不妨看成为对柯灵横贯20世纪的漫长的"磨墨煮字"生涯最恰当的评价。柯灵走了,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日子里,类似柯灵这样的大师辞世的速度在加快。最近,赵朴初、关山月相继过世,也使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时代结束了,步履急促,时不我待。大师们挥手作别千禧年,同给予他们生命,养育他们灵魂的20世纪同呼吸共命运,显得勇气沛然,悲壮绝决。大师们在世纪末划上人生和艺术的句号,是一个自然的绝唱,就像他们已经留下的许多杰作一样。

  
与天地同化,与世纪同归。在告别大师的日子里,我们为走过百年的中国和她杰出的儿女们点燃一柱香。

  
2000。7。20

  




 回复[1]:  吴卫建 (2006-11-12 01:37:44)  
 
  确实柯灵与张爱玲在历史上有一段渊源的,在孤岛时期,张的文章在柯灵主办的《万象》杂志上刊登过,后来柯被日本宪兵队关押时,张通过关系设法营救。90年代初柯又重新推崇张爱玲,使当时海峡两岸掀起一股张爱玲热。

 回复[2]:  陈梅林 (2006-11-12 13:33:27)  
 
  为什么现在出不了这样的大师?人心太浮了?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艺文类聚
    东京中央秋拍会成交近25亿创纪录  
    台北故宫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对子杂抄 
    小说可以这样读 
    黑泽明的文学趣味 
    走过浪漫的一代人 
    邓丽君的日本缘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浪漫路上日本病 
    滥竽充数时代的写作 
    谁的失败 
    《读书》点滴谈 
    老歌的力量 
    小说家的说话方式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福斯特先生如是说 
    白先勇的爱与怜 
    逝者如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 
    出走又一次成全了余秋雨 
    中国漫画的伤逝 
    上海闲话 
    清算网络文学 
    日本文化笼罩下的周作人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一代遗编名自重 
    东山魁夷与林风眠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飘一代”鼻祖三毛十年祭 
    借腹怀胎 
    从李泽厚到余秋雨 
    告别大师的日子 
    话题突围 
    以笔为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