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世事乱弹
字体∶
今夕是何年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7-10-08 18:42:20 阅读人次:1398 回复数:1)

  

  
年前,我在《财经》杂志上读到王元化先生与林毓生教授通信,谈到他对当今世风的失望感受,颇有些感想。

  
王元化先生数年前结集出版《清园论学集》,收录了他写于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文化和学术论著,受到读书界和思想界好评。有几位热心朋友出於好意,认为元化先生的清园论学原稿以及朋辈来往信札,既有思想史留存价值,又有艺术观赏价值,建议举办一个展览会。於是“清园书屋笔札展”于2004年底在上海美术馆推出。

  
参展观众倒也络绎不绝,但年轻人显然不能理解这个展览的文化氛围,难以体察作者的用意和苦心。在展览会的纪念留言薄上,有人信笔一挥:“某某及女友到此一游”;有人画上一颗心,某某及女友共同签名,以示亲昵。许多人既不知道王元化是谁,也不理解展品的内容和价值,不过是抱着随意游玩看热闹的心态来逛一圈而已。

  
王元化先生看到这些信马由缰、不知所云的留言,回想起十年前在新华书店签名售书,发现当时的读者求知欲强,品位高,在人生和文化上有追求,对当下青年人的无知、低级、庸俗感到痛心。王元化痛感:“前后不过十年,这里的文化衰败和人的素质下降就这样迅速,我不禁想到赫尔岑那样的问题:这是谁之过?”

  
我对元化先生的才学和哲思非常景仰,自身也属於当年看他的著作成长,希望与他展开思想交流的年轻读者之列,但我愿意站在今天的时代,而不是过去的年月,来看待这个问题,来考虑个人功过和社会得失。

  
要问今夕是何年?如今已是信息大爆炸大泛滥,网络文化笼罩一切的时代。这与80年代的启蒙文化,90年代的商品文化截然不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跨越几个时代的文化英雄,出现的可能性为零。90年代曾有学者发起过“重振人文精神”的讨论,结果很快淹没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洪流中,不了了之。类似的社会文化讨论为数不少,基於的立场都是缅怀式的而不是前瞻性的,无力挽狂澜于既倒,只有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种感喟,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乎每一代人都会如此意味深长地评价下一代,但时代依然前进如斯,社会毕竟发展至今。

  
王元化先生是80年代启蒙年代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学养之高、思辩之深,还有素雅的文人气质,于今已是稀罕物,令人崇敬。但社会的发展走势,绝非“人心不古”的忧虑所能挽回的。80年代引领时代风气的思想、文化、艺术、学术,在90年代无奈让位给了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公共政策理论,还有股市汇市操作技巧讲座。新世纪以来,更有网络文化遮天蔽日,吸引公众视野。一方面,由高新技术支撑的视听文化、游戏文化和享乐文化一统天下,另一方面,博客当道,秀出自己,世人不再崇尚玄虚,不再热衷思辩,大多数人更乐于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文化载体,自由与消费成为时代主流。所以,80年代的文化人到90年代已经失语,90年代的理论家到21世纪也显落伍。如今的时代是80年前后出身的一代人的天下,他们既是创造主体,又是消费主体,他们创造了手机姆指文化,同时享受声光电色的消费文化。“文化”概念依旧,但“文化”的内涵往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不断置换。现代时尚文化产业哪怕品位不高,却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击并漫卷整个世界。

  
这是一幅怎么样的场景呢?我试着举一些例子。昆剧堪称高雅的文人艺术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瑰宝,却观众寥寥,几近存亡绝续边缘。尽管有白先勇、余秋雨等文化名人为之不遗余力地鼓吹呐喊,但能够理解并欣赏昆剧的人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上海昆剧团为维护这门古老艺术,重振中国人的文化尊严,开排全本50折《长生殿》,耗资不薄,用功甚勤,但有耐心和毅力看完全本《长生殿》的人,我估计不出一双手,更遑论普通的市民和大众了。能够让普通大众趋之若骛,自掏钱包并坐稳两小时的,是好莱坞的魔幻大片,是用技术力量生动再现童话场景和科学幻想的魔幻大片。也许,在传统文化品位的参照下,这些大片缺乏人性内涵、思想深度和历史意义,是靠拼贴剪辑而成的不知所云的垃圾式视觉盛宴,但在市场上,全本《长生殿》与之没得一拼。这就是促使张艺谋和陈凯歌甘愿舍弃当年纵身电影的文化冲动和思想初衷,不惜拾取好莱坞牙慧,借巨资拼老命也要拍出《英雄》、《十面埋伏》,还有《无极》之类的二手货,据以证明自己站在时代新文化一边,永远与年轻人是一夥儿的市场动力和文化环境。

  
我曾经对张艺谋与陈凯歌的“堕落”备感愤慨,认为他们不仅丧失创造力,还拿自己的艺术生命开玩笑。但每当想到“今夕是何年”之后,我的理解又变得相对平和。何必呢?当我意识到自己的不平和忧愤,还是基於80年代启蒙文化的价值标准时,我听到了岁月流失、年华老去的警钟。

  
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转向,非常富有代表性。他们相隔20年的新旧之作,哪个更有文化和品位,用不同时代的标准去评价,结论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80年代启蒙文化培养出来的人,但他们的机敏之处在於一路跟进时代,时刻证明自己与年轻人同道,是为新人类制造时代文化。同样,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群如今已是社会中坚,几乎少有人还在坚守80年代的文化价值立场,大多数人都在服从新的市场规则,满足新的消费心理--这就是当今时代的文化主流,没得选择。

  
话题回到先前,我的想法是,年轻人不熟悉不理解文化启蒙时代的人物风云和精神内涵,无关紧要;他们能够做自己这个时代的主人,已经足够了;更有甚者,他们将创造并孕育出下一个时代的文化主体,那是谁也没有见过的世界。

  
2006。3。2

  




 回复[1]:  待于泥/ (2007-12-27 16:43:07)  
 
  杨先生能这样想,也说明他的思想并没有僵化,还是很开明的,其实,上了点年纪的人,对当时代的东西,抱着欢迎理解的态度,比起总是我们那个时代怎么样之类的愤世嫉俗,要讨人喜欢的多,对自己的健康也大有好处,赞一个!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世事乱弹
    血拼世界的历史镜像 
    中日逆转的临界点到了 
    绿坝是个笑话  
    三个30年 
    资本的狂骚 
    战争开始了? 
    欧洲杯惊艳 
    渴望深呼吸 
    无独有偶 
    让精神赶得上步伐 
    国民的行仪 
    我看大国崛起  
    看清世界的真相 
    停车场与加油站 
    谁在拿国学说事 
    今夕是何年 
    一二·九一代的归宿 
    幸福的尺度 
    男人重衣装 
    象鲁迅那样诚实 
    逝者如斯 
    正本清源 
    中国流行“抢座位”游戏 
    数字真相 
    极端体验 
    甲申三百六十年祭 
    为中国高等教育举哀 
    苍茫晚景 
    竞选州长 
    文人反目也成仇 
    世界看上去很糟 
    人类又到伤心时 
    布波一族 所为何求 
    我看《东周刊》落马 
    中国的弓弦遗失在哪里 
    死亡的方式 
    世界杯随想 
    伤感的世界杯之旅--回顾02世界杯 
    足球是圆的--回顾98世界杯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