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世事乱弹
字体∶
苍茫晚景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7-04-30 18:46:13 阅读人次:1492 回复数:0)

  

  
生涯横跨三个世纪的宋美龄最近在纽约安然谢世,享年106岁。宋美龄身后哀荣备至,享尽了各种盖棺论定式的功过评价。不过,所有的论说对逝者本人已不再重要。宋美龄1975年离开台湾,1991年彻底淡出政事,她早已随着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的终结而与世界做了无形的决别。宋美龄一直拒绝从事任何形式的回忆录工作,对后人渴望了解的许多细节真相和恩怨情仇莫置一辞,完全而彻底地超脱了历史是非。

  
从蒋介石,蒋经国、蒋纬国,一直到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宋美龄在晚近30年里一路送走了蒋家三代人,落得一门六寡,晚景苍凉。身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宋美龄晚年唯藉向上帝祷告来抚伤安心,并越来越频繁地思考“上帝为什么要我活这么久?”——这个世间绝少有人有资格来扪心自问的难题。宋美龄是现代中国最出色的第一夫人,更是万流景仰的优雅女性。从女人的角度来看,宋美龄的晚年心境同样充满了常人都有的孤寂和落寞,难以排谴。人世间的公平在于,纵有锦衣玉食和荣华富贵,也充塞不了晚景的空虚和悲凉,尤其象宋美龄这样朋辈凋零、儿孙殆尽的超级世纪老人,她的存世已经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间。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上帝,上帝的孤寂和落寞也不过如此。

  
在大多数人眼里,晚景实在是一个遥远的话题,缺乏思考的价值。没有今生,焉有来世?活在当下,不及老后!世间之人,能有充分的时间、条件和经历来体察晚景者,可能无出宋美龄之右。但宋美龄只留下一句“上帝为什么要我话这么久?”从历史着眼,宋美龄是现代中国最后的悼亡者和抚灵人。她看尽了一切时代对手,也送走了所有亲朋好友。自百岁老人张学良2001年去逝后,宋美龄的在世已成为现代中国史的活化石。从个人出发,“笑到最后就笑得最好”的民谚,对晚年宋美龄已经毫无意义。无论在任何意义上讲,个人终究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当诞生宋美龄的那个时代烟消云散,成就宋美龄的那个社会土崩瓦解,宋美龄式的长寿恰如空中的浮云,只会日益显得轻飘而高远,几与尘世无涉。反倒是她作为女人的苍茫晚景更为真实一些。

  
人生在世,只要不是异死暴毙,大都会迎来一段或长或短的晚景,即使遥远,却现实得让人难以回避。在生活中,人生的晚景显悲凉者多,得晴暖者少,这与个人的身世或成就没有必然联系。其实,对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社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互相无法兑换,前后难以通融。譬如:幼年时需要家庭和美,成长期看重学业成绩;壮年追逐名利功业,晚景享受天伦之乐。这是通俗的普遍论。一个人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得到落实,是为春风得意,但生活中往往失意者十之八九。人生不是万宝全书,缺一两只角都属正常。金榜不题名,功业未成就,都不妨碍从晚景有天伦中得到补偿。但晚景悲凉,却永难弥补,堪为人生最大的失意、最终的失落、最彻底的失去。由此,可以想像宋美龄在晚年丧家去国、索居异乡,真可谓人生失意无南北了。与她曾经达到过的辉煌顶点相比,她的晚景沦为孤寂和惆怅的代名词,令人伤感。

  
其实,当年张爱玲孤身客死洛杉矶,已足为后人诠释人生晚景的真相和本质了;本次宋美龄高寿辞世,不过以另一种隆重的方式再次提示人们关注并体会生命最后的悲剧感。宋美龄贵为民国第一夫人,张爱玲尊为现代小资的文学教祖,尽管她们身处不同的社会层面和历史阶段,晚景的实态也相去甚远,但身为一个女人的遗憾却又不尽相同,她们都与儿孙满堂式的天伦之乐无缘。张爱玲的晚年悲剧尤其让人感慨,这是任何心仪其经典创作的读者都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1995年9月8日,离群索居多年的张爱玲孤独地老死在洛杉矶的公寓里,身边寥无一人。其实,在晚年流居日本的前夫胡兰成撰写回忆录《今生今世》曲尽人生愧疚和遗憾时,在中国大陆疯狂翻印张爱玲旧作成为社会时尚时,在台湾以张爱玲的身世为蓝本创作并拍摄电影《滚滚红尘》问鼎金马奖时,张爱玲本人已在美国穷困潦倒多年了。张爱玲晚景凄凉,呈乞丐模样,孑然一身,与世无争,随波逐流之间,几与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为伍。这种真相绝不是众多从她的文字里读取美丽优雅的怀旧情调的后人敢于想像的。张爱玲拥有过那么好的一支笔,在大约8年时间里,喷涌出30部(篇)小说,两部散文集,一出手就攀上了文学的顶峰。但她的生活却在时代的流变中,在两段莫名其妙的婚姻中,在所有只是天才才有的乖癖缺点中被蚕食殆尽。回放人生的每个阶段,张爱玲大都是失意者,只是偶然闪现出一点天才的火焰,无意中却成了中国文学的长明灯。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却无助于改变凄凉晚景。张爱玲晚年的自述哀婉沉痛,而文字依然那样出类拔瘁。她自我总结的人生是:“悠长得象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经遥遥在望。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还有没有比这更为哀恸而苍凉的自悼?张爱玲的晚景,是她一生写就的最让人心痛的一部“小说”。若能改变那种难以见人的凄绝和悲苦于一二,朋辈友人或愿以她所有才华炳焕的创作去为张换回一段晚晴,但事实上没可能,张爱玲本人也未必同意,因为她觉悟的太早∶人生不过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切都无法重新证实了,真遗憾。张爱玲的晚景,宣布了一位旷世才女在生活的地狱里可能堕落的最终深度。那些跟在张的身后絮絮叨叨的怀旧作家们不是聪明地侧身闪过,就是已经竦竦发抖了。她们不会走到这一步,她们比张爱玲世故得多,但人生的晚景业已遥遥在望了。

  
中国还有一位承受了丧夫和丧女双重打击的高龄女作家杨绛,目前也在经历着寂然而淡然的人生晚景。晚景,可能意味着抛弃了所有的欲望,但并非无可作为。杨绛最近出版了回忆丈夫钱钟书和爱女钱瑗的生活琐记《我们仨》,以阅遍人世曲折的超然笔调为我们提供了晚景中人可能达到的睿智的高度。杨绛写道:“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依此标准,后人不妨也学着从书生的眼光出发,把宋美龄、张爱玲、杨绛这些中国现代政治、社会和文化史上的名媛们当作一部书来读,在读取她们人生最高境界的同时,也不惮于品味她们人生晚景中共通的悲凉意味。

  
2003。11。13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世事乱弹
    血拼世界的历史镜像 
    中日逆转的临界点到了 
    绿坝是个笑话  
    三个30年 
    资本的狂骚 
    战争开始了? 
    欧洲杯惊艳 
    渴望深呼吸 
    无独有偶 
    让精神赶得上步伐 
    国民的行仪 
    我看大国崛起  
    看清世界的真相 
    停车场与加油站 
    谁在拿国学说事 
    今夕是何年 
    一二·九一代的归宿 
    幸福的尺度 
    男人重衣装 
    象鲁迅那样诚实 
    逝者如斯 
    正本清源 
    中国流行“抢座位”游戏 
    数字真相 
    极端体验 
    甲申三百六十年祭 
    为中国高等教育举哀 
    苍茫晚景 
    竞选州长 
    文人反目也成仇 
    世界看上去很糟 
    人类又到伤心时 
    布波一族 所为何求 
    我看《东周刊》落马 
    中国的弓弦遗失在哪里 
    死亡的方式 
    世界杯随想 
    伤感的世界杯之旅--回顾02世界杯 
    足球是圆的--回顾98世界杯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