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陈某 >> 废话连篇
字体∶
旧文:关注温元凯

陈某 (发表日期:2007-06-07 13:31:49 阅读人次:2835 回复数:3)

  看到雪非雪在贴高考题目怀旧,想起一个人。贴旧文。

  
--------------------------------------------------------------------------------

  
我以关注风云人物的沉浮衰荣作为我思考和记忆时代变革的旁证。温元凯无疑是具有改革进程温度计式参照特性的焦点性人物,因而他始终落在我的关注视线之中,成为我的扫描对象。

  
自然科学家出身的温元凯英才早熟,在七十年代末期那个改变了成千上万个青年人命运的科教工作座谈会上,尽管他当时的身分只是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和化学家,但是,他上书直谏恢复高考制度和派遣留学生的举止令人称羡。他本人也由此成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得益者而出国镀金。

  
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他以改革家的面目出现在全国几百所大学校园,极力鼓吹改革呼吁观念现代化。几百场演讲,一册《中国大趋势》声名鹊起奠定了他作为“当代四大思想家之一”的地位,他所在的中国科大的化学教研室也顺势衍生为改革的一个标本模型。由于一度得到高层领导的首肯,其仕途也平步青云官至安徽省教委付主任,全国人大代表。

  
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之际,我有幸聆听过他的两场演说,会场的气氛至今仍历历在目,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没有理由不为他的热情所激动,他如风似火煽起你的激情燃烧你的希望。但是,我也清晰地记忆着他是敏感而随和的人,作为一个温和的改革家,他极有分寸地宣传他的主张实施他的图谋。

  
可是,在八十年代末的风波中他又不可避免无从选择地渗入其中,这是一代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宿命。在那篇招惹是非的“与严家其对谈时局”以及在广场上的声明,他明白无误地表达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八九的广场也成了断送他政治生命的滑铁庐。他被视为准黑手而撤职审查加上监视居住,我不禁为之扼腕。

  
值得注目的是九二年,当局政策略为松动之时,他趁机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这可以视为他的一次精神上的自我流放。转年闯入华尔街,靠他的天赋和悟性来感受金融市场的另一个空间。我想,这或许是他又一次痛苦的转型或者洗礼,也不妨看作他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之举。只是国内媒体始终把他列入不准见报的黑名单而继续封杀。及至一九九七年初,我还在香港的媒体上看到一位大陆作家的感叹,由于文章中出现“温元凯”三字而被国内的编辑枪毙。

  
也就是一九九七年,这是温元凯人生坐标上的一个拐点。他终于重返京城再铸辉煌。好一个漂亮的回马枪!他先是投资了一个咨询公司,接著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周游各省市区,作演讲当顾问,他的话题是围绕着资本市场,网络经济,多元化经济结构及与国际接轨等纯技术问题,他运用这几年在华尔街的亲历经验,不遗余力推动造就民间的资本市场,并预言网络很快会有第二次高潮等等。看似他脱胎换骨以经济学家金融学家的面目出现,但是从其思路中所流露的信息来看,醉翁之意不在酒万变还是不离其宗,和他八十年代的思路还是一脉相承的:更新民众观念为主旨,引导思想自由为根本。温元凯复活了,他抓住了有利时间为自己赢得了再生。九九年末,他乘势又推出新作《闯荡华尔街》为中国的私有经济摇旗呐喊推波助澜。

  
其实,他的解冻也是由国内外大气候所决定,经历八九风波以后的中国局势最显著的质变之处在于加速私有化进程已经成为改革派和保守派共识,只不过是手段和说法不同而已,因而从本质上这亦可以认为是八十年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大成果。僵化的马列教条和社会主义招牌最终只能被向隅而泣的前朝遗老用于精神自慰而已。

  
从温元凯这个天才的演说家的命运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曲折和不可阻挡的趋势。温元凯身上无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的心路历程和命运轨迹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他在经济领域上的作为还远不能与他在政治参与上的影响相提并论,但是,他勇敢地从华尔街杀回长安街,在中国的大舞台上重新登台亮相,显然比那些身居海外坐而论道的空谈家们走得更为扎实。

  
中国自由化进程的前景依然是莫测高深举步维艰,但是,中国变革的历史证实即使是火坑是深渊是地雷阵也总有谭嗣同甚至于商鞅式的悲剧性人物来赴汤蹈火以醒后人,离开了中华大地,就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温元凯重返大陆之举的深层含义也许就在这里。

  


  
2001年1月25日《中文导报》


  




 回复[1]: 温元凯:邓小平采纳我四分之三意见 陈某 (2007-06-07 13:55:36)  
 
  http://news.sina.com.cn/c/2007-05-28/110213093575.shtml

  
转自新浪网

  
温元凯:邓小平采纳我四分之三意见

  
高考将至,而今年又恰逢恢复高考30周年。30年前的一场“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激辩中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当年,正是这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和邓小平的最终决断,才使得中断11年之久的高考重新恢复,一个时代的拐点也由此出现。为此,本网在今年高考前夕,采访了那次座谈会的参与者,并以此作为恢复高考30周年的纪念。

  
温元凯,1946年生于江苏无锡,1963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1973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温元凯是参加1977年国务院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最年轻的代表。因为这次会议,温元凯从一个科学研究者变成了中国改革进程的推动者。

  
问:你是当年参加科教工作座谈会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你认为选中自己的原因是什么?

  
温:1977年6月,我给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写信,内容是关于“加强基础化学研究”方面的。没想到,方毅给我回了信,而且同时通知中国科技大学的党委,要党委支持我的基础化学研究。我后来才知道,是方毅推荐了我参加邓小平召集的科教工作座谈会。

  
问:应该不仅仅是你写一封信的缘故吧?

  
温:可以再往前说说,1976年的时候,我在中国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由于中国的科技刊物刚刚恢复,国外专家很重视。我的论文发表后,很快接到了一些外国专家同行的来信,有的向我索要论文,有的想和我探讨。当时我的老师,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教授,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教授徐光宪告诉我,40岁以下研究化学理论的,全国就我一个人。

  
问:可以看出你当时在学术上已有成就,可你当时还是一个助教,可能还想不到自己会参加这样一个重要会议吧?

  
温:我记得那年暑假的时候,我突然接到通知,让我赶去北京开会。我一听特别奇怪,我是一个小小的助教,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有什么关系?1977年8月3日,当时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在机场接了我。他告诉我,这次座谈会是邓小平副主席邀请我们的,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召开。到会场拿到会议资料,打开册一看,我大吃一惊。这个名单上都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其中有北京大学的周培源,清华大学的何东昌,复旦大学的苏步青,南开大学化学家杨石先等等。这个时候,我想会议肯定是很重要的。

  
问:还记得会议上的一些具体情形吗?

  
温:会议是邓小平主持的。他穿了一身军装,神采奕奕,他说他已向中央建议,科技、教育荒芜一片,他要先管科技和教育,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他希望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尽管提出来。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左的思潮在社会上还很猖獗,所以30多个代表面面相觑,没有人发言。经过再三动员以后,大家推年纪最大的人言。我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杨石先教授,他一开口就检讨自己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一定要好好改造,下工厂、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问:当着这么多权威教授,你有没有想说点什么?

  
温:因为我是小人物,在座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和师长,所以我还是没有敢举手发言。当然,我肚子里有很多话要讲。

  
问:你有什么话要讲?后来讲了没有?

  
温:记得是一个下午的时候,我利用插话的机会,说我还有话要补充。邓小平说可以。我说高考制度要改革,并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这十六个字叫做“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发言后当场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我们大家都一愣,什么叫四分之三。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问:你为什么要提“领导批准”?

  
温:我当时胆很小,不敢讲不要领导批准。听邓小平这么一说,我们大家很高兴了。

  
问:邓小平采纳了你的意见,当时应该感觉很自豪吧?

  
温:这次科教工作座谈会以后,因为我最年轻,又很活跃,提的建议又被邓小平采纳,就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人民日报》很快发表了对我的访谈《不怕扣白专帽子的温元凯》。1978年左右,《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长篇报道《高于一切的追求》,报道了我十多年来在科学技术方面研究和提出倡议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成了改革的受益人。(黄欢/文)

  

 回复[2]:  雪非雪 (2007-06-07 14:09:39)  
 
  关于温元凯,该说的话都让楼主说了。

  
就免了。

  
可是文章开篇说对77、78怀旧不是说我吧?我还高攀不上77、78呢。。。。时光倒流大劲了一点。贴上来是供77、78重温供以外人参考的。 这不,一温就温出了温元凯

 回复[3]: 现在想想很简单 陈某 (2007-06-07 14:42:31)  
 
  -----“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这16个字,中国几百年来的科举也不就是这样考过来的。

  
可是,在30年前重提这16个字,需要智慧,远见和勇气。

  
所以,看问题,评价人物,一定要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来看。

  
前几天讨论64也是这样,不能忽略当时的气候和环境。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废话连篇
    旧文新贴。战争与和平 
    知己知彼 
    旧文:赶时髦的谢晋  
    今天,你戴了几只表 
    恶搞万岁 
    还有2篇旧文 
    旧文:关注温元凯 
    6月4日贴旧文3篇 
    也说奴才 
    旧文:中国政治气候之预测 
    旧文:从样板戏说到翻案风 
    旧文:南巡十年祭  
    旧文:怕死 
    旧文:台湾梦 
    谁来拯救作家 
    王MM之死 
    旧文新贴:关于建立网上“文革博物馆”的建议 
    旧文新贴:假作真时 
    旧文新贴:知识分子 
    闲聊常识 
    英雄所见 
    稳定中国之研究 
    甜蜜的谎言  
    绑架论 
    游戏的另一种玩法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