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陈某 >> 废话连篇
字体∶
也说奴才

陈某 (发表日期:2007-05-22 11:14:23 阅读人次:2089 回复数:9)

  网上有人大骂奴才,有人听了不太舒服。网上吵架,即使芝麻小的事也能闹成西瓜那样大,本来看过就算了。后来,有两个朋友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动真气了,引起了我的注意。睁大眼睛看了半天,我根本没有搞清楚他们到底争的是什么,所以,我只是轻轻问了一声:“到底有没有奴才呀?”因为根据我的常识判断,如果反驳者认定没有,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不存在奴才的话,那么所有的愤怒都是没有意义的。

  
不是吗?通常,别人在网上骂小偷骂强盗骂妓女,和我浑身不搭界。谁要是说到“光”,说到“亮”,我就会侧耳关注一下,头发越来越少的我对个别词汇就特别敏感,就象阿Q先生那样很忌讳头上的疤。既然有人听了反感,既然有人愤而反驳,我完全可以确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许多奴才或者准奴才的。因而我进一步关心的问题是,谁是奴才?毛主席早就说过,谁是奴才谁不是奴才,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当然,象我这个理科出身的同学,说话还是要尽量逻辑一些,不能让人轻易抓到把柄。所以,胡说八道之前还是先去网上查一查,看看奴才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免得说话没有分寸误伤革命同志。不查不知道,查了还是不知道。我经常调用的几本大字典还有中译英英译日日译中网站,甚至於鼎鼎大名的维基百科,居然都没有奴才的权威解释,倒是从网络的角落里翻到两段革命导师列宁的语录。

  
列宁同志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著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位脑袋光光充满智慧的革命老前辈明确地区分了革命家,奴隶和奴才的界限,而且还补充说:“奴才可能是诚实的人,是家庭里的模范,是优秀的公民,但他必然要虚伪。”

  
如果维基百科要追加“奴才”条目的话,我想,只要盗版列宁的这两段话就足够了。用列宁的标准去看世界,不难把奴才一个一个找出来了。

  
奴才奴才,首先是个才,其次有点奴。你说大街上要饭的是奴才?笑话。拿着暂住证在城市打工的民工,也是没有资格当奴才的。即便吃皇粮的,也不见得人人有资格配当奴才。我的意思很简单,要饭的不是,打工的也不全是。就算是那些抹着良心拿着红包说瞎话的新闻记者什么的,也不见得是,他们至多也只是混口饭吃的高级奴隶而已。要说奴才,只有跟在主子后边挖空心思琢磨出今天应该戴几只表的,那才是货真价实的奴才。因此,有资格当一个奴才应该是非常光荣的,那是正大光明的活儿,我就搞不清楚为什么现今的奴才们总有那么点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身份。

  
当奴才是值得自豪的,你可以从主子的奖赏里得到一种满足。你不见宫廷戏的太监们口口声声自诩“奴才奴才”的,满脸露出的是发自内心的微笑,那就是奴才的标准像。奴才只要搞定主子就有好果子吃,你作为一个奴才,千万不必顾忌他人说长道短,只要领会主子的眼色就可以了。只是你仔细听听那一声声“喳”,就能发现里面往往还含有一丝自卑。要知道奴才是个才,虽然当着过瘾,但是在奴才的内心深处一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象太监一样已经缺少了一个关键的零件,我猜这大概是奴才们振作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奴才这个称呼,据说来历不正,叫起来也不太悦耳。可是,在大清王朝,只有满臣才有资格自称,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算是冒称,后果很严重。写到这里,忽发奇想,是不是象评选劳动模范一样,网上也来评选一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佳奴才?让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地为主子献殷勤献赤胆忠心的奴才们也来出出风头。当然,如果他们愿意继续甘当幕后策划无名英雄的话,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当个主子赏识的奴才也不容易,当个优秀奴才更是难上加难。

  
说了半天废话。无非就是想说明一件事情,奴才是有的,做奴才是要有资格的。不是谁自以为是就是,也不是谁自以为不是就不是的。究竟谁是奴才,请不要自作多情,请不要对号入座。如果你还是搞不太明白的话,建议你去看一篇启蒙读物,题目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作者叫鲁迅。

  


  
《中文导报》2007/5/17




 回复[1]:  蛇 (2007-05-22 11:31:25)  
 
  满人生而为旗人,生而为兵,原则上都是皇家的奴隶,都得自称是皇家的“奴才”,终身没有人身自由。 - 这好像叫什么“封建农奴制”来的。

 回复[2]: 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我是局长 (2007-05-22 11:33:55)  
 
  

  
让蛇抢先一步。

  
我说的是“奴才”的问题值得研究。

  
嘿嘿。

 回复[3]: 也来评选一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佳奴才? 薛东方 (2007-05-22 12:38:51)  
 
  

  
要搞评选可是个大运动,但是在这个镜子里可不容易掀起高潮。

 回复[4]: 奴隶和奴才 黑白子 (2007-05-22 15:07:59)  
 
   奴隶和奴才,同姓不同名。从都得有个主子这一点上讲,两者一致。主子一声令下,要他们献出屁股,无论是奴隶还是奴才,都会乖乖地把腚撅起来。

  
只是,奴隶天生的多,后天的少,且是被动型的。一般而言,奴隶不害人,不分大小,只为主人干活,也很少主动撅屁股。同时,奴隶相对忠诚,一生一世只伺候一个主人。

  
奴才就不一样了,奴才是天生的少,后天的多。因为有些才,他就会动心思去讨好主子,他会揣摩主子的意图而主动去干主子欲说未说、欲做未做的事情;为了献媚,已经习惯自觉地撅起屁股。奴才往往是变色龙,当着主子一个样,背过身去就又是一个样。今天是这个主子,明天可以换一个。奴才还分大小,大奴才会欺负小奴才,小奴才就会变本加厉地在老百姓身上捞回来。主子交代下来,让奴才去害人,是杀是关,还有个说法和限度,奴才也会当作表现的好机会而奋不顾身。最可怕的是,还没等主子张口,奴才常常自己动手替主子操办了,这时候,如果正巧落到你身上,惨喽,如果你是男人,你一定会后悔是个男人;如果你是女人,你一定后悔生为女人。奴才的才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有时候,连其主子都会感到害怕。这就使得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常有主子杀奴才的事情发生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奴才也与时俱进。在现代,有一些人身为奴才而不自觉,甚至有的还以为自己是主子——这是最为可悲的。

  

 回复[5]: 照你这么说!…… 我是局长 (2007-05-22 15:28:53)  
 
  那………………………………………………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就成了一个奴才了么!……

  


  
你好大的胆子你!简直色胆包天……

 回复[6]: 转:“奴才”一称的特殊地位  看客 (2007-05-22 15:31:19)  
 
  “奴才”一称的特殊地位

  
2006年10月03日 07:30:40 来源:北京日报

  
明清时,奴仆常被称为“奴才”。清人梁章钜《称谓录》有别解,释为“奴仆之所能”,即奴仆的能耐。“奴才”一词,本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句骂人话,意为无用之人,只配为奴,故又写作“驽才”。今人骂某某人奴气重、是走狗,常称之为“奴才”。

  
鲁迅先生一生憎恶奴气,屡屡说到中国人的奴性重,他在小说《阿Q正传》中,就对当时国民性中的奴性作了某些揭示。图为《阿Q正传》的日文版书影。

  
“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算是“冒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于是,乾隆帝做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这个规定,目的就是不让汉臣称“奴才”,为此,宁肯让满臣迁就汉臣也称“臣”。

  
清朝皇帝何以要在奏章上做出上面这些规定呢?本来,满族统治者是一向严求汉族人与自己保持一致的。他们强迫汉人剃头发,易衣冠,搞得血雨腥风,都是为了让汉人归化于自己,臣服于自己,但惟独不肯让汉人也与自己一样称“奴才”。这是为什么呢?

  
鲁迅先生的杂文《隔膜》里有一段话,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满洲人入关前,大体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虽然占据了中原,但奴隶制的胎记并未完全退去,“严分着主奴”,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即使到了晚清,满洲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记云:“每有旗主,贫无聊赖,执贱役以糊口,或为御者,或为丧车杠夫,或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车驷马,翎顶辉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其役,奴则再三请安,解腰缠以贿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贵者,甚畏见其贫主也。”这就叫“严分着主奴”。“严分着主奴”的习惯反映到典章制度上,便是满臣奏事时要自称“奴才”。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汉臣则没有满洲人传统的主奴关系,所以也就只有臣子的身份,也就不能称“奴才”。正因为这个原因,马人龙奏事时自称了“奴才”,便被认为是冒称。

  
“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谁尊谁卑,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奴才”一称,从表面看,似不如“臣”字体面、尊严,实则“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奴才”,实际是一种满洲人主奴之间的“自家称呼”,非“自家人”的汉人是没有资格这样称呼的—正如赵太爷骂阿Q:你也配!汉臣称“臣”,并不是皇帝为了照顾汉臣的面子,“特地优待,锡以佳名”,而是为了与“奴才”一称相区别,以显示汉臣的地位低于满臣。俗谚云:“打是疼,骂是爱”,清朝皇帝让满臣自称“奴才”,实际是骂中之“爱”;反之,不让汉人称“奴才”,则是因为缺少这份“爱”。

  
在实行奏章称谓制度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特殊的情况:即有汉臣虽然称了“臣”,却遭到皇帝的申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满臣西宁、达翎阿与汉臣周元理,联名上奏“搜捕蝗孽”一折,二满臣皆自称“奴才”,周元理自称“臣”,按理说,这是符合规定的;但乾隆皇帝却怀疑周元理称“臣”是“不屑随西宁同称,有意立异”,是不服当奴才。实际上,周元理哪敢作如此想?他巴不得能自称“奴才”呢!没想到却受到乾隆帝的猜疑。乾隆帝在这件事上,大约是玩弄了韩非子所说的“恃术不恃信”的诡道。规矩本来是自家定的,但他却出尔反尔,责备臣下,完全不讲信用。“恃术不恃信”,本是中国历代皇帝驾驭臣下的一个宝诀,乾隆皇帝对此显然运用娴熟。

  
鲁迅先生一生憎恶奴气,屡屡说到中国人的奴性重。他又常说,中国人做了满洲皇帝二百多年的奴隶。中国人的奴性之养成,固然与封建专制制度有关,但是否与皇帝特别喜欢奴才有些关系呢?清朝大概是由于自己的奴隶制基因,尤其喜欢奴才。清朝奏章上的“奴才”的特殊地位,就是皇帝特别喜欢奴才的一个证明。(易水生)

  

 回复[7]: 哦,承教了。 我是局长 (2007-05-22 15:38:01)  
 
  谢谢。

  

 回复[8]: 陈班主 老三 (2007-05-22 17:32:29)  
 
  你的研究成果终于出来了。

 回复[9]:  邓星 (2007-05-22 18:56:49)  
 
  哈哈斑竹,辛苦了。。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废话连篇
    旧文新贴。战争与和平 
    知己知彼 
    旧文:赶时髦的谢晋  
    今天,你戴了几只表 
    恶搞万岁 
    还有2篇旧文 
    旧文:关注温元凯 
    6月4日贴旧文3篇 
    也说奴才 
    旧文:中国政治气候之预测 
    旧文:从样板戏说到翻案风 
    旧文:南巡十年祭  
    旧文:怕死 
    旧文:台湾梦 
    谁来拯救作家 
    王MM之死 
    旧文新贴:关于建立网上“文革博物馆”的建议 
    旧文新贴:假作真时 
    旧文新贴:知识分子 
    闲聊常识 
    英雄所见 
    稳定中国之研究 
    甜蜜的谎言  
    绑架论 
    游戏的另一种玩法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