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陈某 >> 写作甘苦
字体∶
我烧“大杂烩”

陈某 (发表日期:2006-03-08 18:35:04 阅读人次:1733 回复数:1)

  在日本的报刊上发了一些豆腐干文章后,常有点得意忘形。真可谓酒不醉人人自醉,或拷贝散发或用电子邮件传给朋友们,把编辑的客气当福气,把朋友的鼓气当人气,甚至于不知天高地厚地做一个网页,向全世界网民献丑。及至某一天妻子当头一棒才如梦初醒一下子泄了气:“侬写的文章就像侬烧的大杂烩。”

  
说起我烧“大杂烩”,真是历史悠久名扬中外,那年公派赴日四人成帮,我自以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会烧菜煮饭就当仁不让自告奋勇地干了起来,同时弟兄们恭维我擅长于烧“大杂烩”的名气开始远扬。往事不堪回首,现在再想想那一年还真不知怎样混过来的,每天吃的是“百鸡宴”:从最最便宜的鸡腿鸡翅鸡胸鸡肫到免费的鸡爪。材料如此单调,烧法当然也就重复。后来我把这个在日本练就的过硬手艺带回到上海发扬光大,我在家从不是掌权的却一直是掌勺的,可是材料丰富了,烧法依然简捷,我讲究的是置可食于可口之上的“不讲究”,九九归一烧熟为止是我永远不会偏离的“基本法”。再后来,全家到了日本,妻子有闲研究烹调,才知道同样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烧法,并很后悔竟然吃了十来年我烧的“大杂烩”。现在我只有休息天才有机会下厨房故技重演,偶尔吃点“大杂烩”,倒也换换口味,还能忆苦思甜不忘本。

  
实际上,做文章和烧菜的道理有点相近。同样的素材在不同人的手中衍生出来的故事或妙笔生花或枯燥无味,就看作者的手上功夫和火候。做文章和烧菜的相似之处还在于掌勺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和“功夫在诗外”。想当年我也看过一些《作文入门》《情景描写手册》之类的读物,也知道八股文的起承转合和三段论的大小前题,可写文章总还是不得要领。就像读那《烹调入门》,什么“材料:瘦肉四两,青椒三个,食盐二克,味精少许”,作法是如何“将食油加温至八成热……”等等,这“少许”是多少?“八成”又是几度?既有模糊数学似的不确定性,又有点读朦胧诗般不可言传的意境。所以没有名师指点迷津你光靠死记硬背只能在门外徘徊,想当年我这个门外汉的投稿往往像向大海里扔一颗小石子连个回音都没有。我至今仍常怀疑那些入门手册的作者是不是真的想教会人家烧菜,也许,高明的师傅还总得留一手看家本领,从来的经验都是靠自己付出学费才得到的。

  
后来,我不敢说无师自通,只能讲常遇到一些宽容的编辑,不嫌弃我的“大杂烩”罢了,既然能端上台面了,我也就自我感觉良好起来了。但是一经妻子数落,我再看看前几年的文字真是脸红耳赤无地自容。我爬格子总还是象烧“大杂烩”那样落入俗套:先是触景生情,然后是有感而发,旁征博引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以增加可读性,再引经据典像撒胡椒粉那样来两句古人云名家言,最后归纳甲乙丙丁作结论。包括我这篇文字还是照这种八股文的套路做起来的,改也难,人一上岁数就容易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更何况我辈从小就营养不良发育不全。

  
现在看来我的“大杂烩”对哪些饥不择食者可能还会有点销路,还可以换得几文稿酬,但是,美食家谢绝品尝大杂烩,这大概也是我从没有听到行家哪怕是批评的声音的原因。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时提高不了手艺,也只能投机取巧换换路子。据说超市里半成品的食品销路也蛮好,我由此大受启发,写文章也不必提供给读者现成的结论。就把道听途说胡思乱想当作原材料,对,什么事情都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我的这篇短文就到此为止算是超市提供的半成品吧,没有什么结论,即使是“大杂烩”,也要把最后一道工序留给读者:自己在锅中倒入食油,加温,“嚓”地一声,烧成适合你自己口味的佳肴来。(1999/7/2)

  




 回复[1]: 大杂烩好吃 我是局长 (2007-02-14 09:50:35)  
 
  我单身的时候,住在学生寮,在厨房里的外号叫“刘三样”,意思是我经常把三样菜拿来炒到一起,味道十分不错。

  
大杂烩也差不多。呵呵呵。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写作甘苦
    千期一会 
    乱话三千之乐 
    三千院开场白 
    山水有情  
    文章甘苦 
    我烧“大杂烩”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