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李长声 >> 风来坊闲话
字体∶
下流的幸福生活

李长声 (发表日期:2006-06-15 13:03:42 阅读人次:718 回复数:4)

   日本一周刊长年连载单幅漫画,题目是“大日本中流小市民”。这题目有意思,入木三分,活画出日本人形象。所谓中流,大约是时下国人当中活得最有劲儿的中产阶层。

  
日本经济高速度发展主要是上世纪60年代。1960年官僚出身的政治家池田勇人上台组阁,鼓吹宽容与忍耐,打出国民收入翻一番的旗号。地小人多,天然为劳动力过剩犯愁,这时竟人手不足,中小企业下乡招工,像当年征兵一样,把初中、高中毕业生一火车一火车地拉进城里,简直像民族大迁移,美丽的农村只剩下老的老小的小。为确保劳动力,没人爱干的企业或工种大涨工资,与大企业之间缩小了差距,低收入阶层骤然减少。因之而增加的生产成本转嫁到产品上,结果是物价一路上扬。三大件,黑白的换带色儿的,迅速改变了生活方式,男女老少打着小旗去海外旅游了。到了1977年,总理府对国民生活进行意识调查,百分之九十的人回答自己的生活程度是“中”,几乎家家挂起了“幸福的黄手帕”(这部电影就是这一年上映的)。其实,早在举办东京奥运会的1964年就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七,一亿日本尽中流。不是经济学家所纠缠的概念,完全是大众的怡然自得的心理状态。鼓腹而歌卡拉OK,世风有如加了热的清酒,温而馨,真个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80年代中国人飞蛾也似的扑亮而来,惊愕其平等,清扫公司职员的薪水和轻轨电车司机差不多,社长和社员的工资也顶多差四、五倍,不禁慨叹日本才是社会主义哩。但看多了兔子窝一般的居室里堆满电器的风景,对他们的中流意识或享受程度便产生大惑及小视。这也是我们敢于不佩服日本的一个原因;中国人的幸福是“脱亚”的,越过小日本,在大洋彼岸。

  
莺歌燕舞三十年,孰料自泡沫经济崩溃,十多年来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日子顺流而下,这个庞大得足以使社会无阶级化的中流阶层开始分化了,上升的只是一小撮,下降的是大多数,百分之八十的人已处于“中流下”及其下。据调查统计,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人年收在三百万至六百万日元之间,更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人不足三百万。活在日本,一家两三口人,年收三百万是底线,保不住这个数,日子可就不过为好了。去年有一个叫三浦展的,写书说日本正在从中流社会跌入下流社会。此书属于调查报告,采样却过少,令人质疑。所谓下流,不是指社会底层,而是中流当中的下流,这也给社会用语添乱,不无哗众取宠之嫌。但被他一哗,这日本社会真好像看哪儿哪儿下流了。

  
三浦设定了十二个自我测试下流度的指标,超过半数你就够下流的了。其一是以万日元计,年收达不到年龄的十倍,屈指一算,收入一般在三百万日元上下,那正好是1970年代前半出生、在中流社会里长大的一代。不过,又有一个未婚的指标,那么,单身过活,三百万日元的日子还是说得过去的。时代不同了,贫富的内涵也不一样,拉家带口,年收三百万也并非穷得吃不上饭。前些年有一个统计,两口人以上、年收三百多万的人家,百分之九十九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百分之九十二有微波炉,百分之七十八有空调,百分之七十三有汽车。下流们照样有音响、电脑,问题是活得不起劲儿,逃避与人交流,不去适应社会,懒得学习,懒得工作,懒得消费,有时连吃饭都嫌烦。喜欢一个人,经常整天在家里玩电子游戏或上网。甘居下流,看着钱也不去赚,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岂不就活出了自己。教育以培养个性为宗旨,也造就了随心所欲地生活的价值观。这种活法,电影上有真命苦的男人寅次郎,古代有七十岁时跟小尼姑谈情说爱的和尚良宽。让另一个叫森永卓郎的来说,下流人生不是满幸福吗? 正常上班族年收有六、七百万日元,虽然高出一倍,但必须以个人生活和家庭为牺牲,忍气吞声,那还不如薪水少一半,活得自在。三百万足矣。良宽写道: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谁问谜悟迹,何知名利尘;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为大众写书,卖点在于做仗义执言状,还要支几招。早两年森永出了一本书,《度过年收三百万日元时代的经济学》,教人哪怕收入减半也活得滋润的招法。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景气的是经济学家,连大众也要读经济书,想从中找见出路或活路,想来森永和三浦者流掏穷人的腰包有术,书畅其销,年收可就三百万的十倍不止了。其实,森永也身体力行的活法无非一分钱掰成N瓣花,衣服穿中国制,蔬菜吃亚洲产,非吃肉不可,那就吃澳洲牛,住到远离大东京的地方,云云。

  
绝大多数人抱有中流意识,安于其位,社会便呈现一片和为贵的景象。一旦分化,下流淤积成稳定的阶层,社会结构就将由纺锤形变回经济高速度发展以前的金字塔形。是谁把好端端的日本搞得贫富不均,眼看又出现阶级呢?森永、三浦异口同声归罪于小泉改革。世界上阶级社会有两种类型,一是有钱就有地位的美国型,另一是市民再奋斗一般也爬不上贵族层次的欧洲型,森永指责小泉的构造改革已经把日本上送上了美国型的不归路。三浦则认为,少数精英拼命挣来国富,多数大众来消费国富,又唱又跳地快乐过日子,扩大内需就行了,小泉的这种经济政策是差别扩大的前提,而国民当中想纠正差别的人减少,反而觉得差别扩大也没法子的人日见其多。已故副总理后藤田正晴曾批评市场万能主义使竞争更加酷烈,弱肉强食的逻辑搞过头。最近下流问题被拿到国会上,似乎小泉总理大臣也不好反驳这个事实,忽而说出现差别也没什么特别不好,忽而说警惕拉能人后腿成风,最后一口咬定机会平等,就像是说机会给你了,把握不住流下去,那能怨谁呢。

  
据三浦调查,下流的人比上流(中流之中的上流)的人更关心政治,他们早晨看富士电视台播放的新闻,支持自民党,而上流早晨看NHK,不大支持自民党。既然小泉执意改革使通货越缩越紧,破坏了社会平等,中流们跌荡而下,受二遍苦,遭二茬罪,那为啥下流人众还是像追韩星一样拥护小泉,像过大年一样欢呼小泉的胜利呢?真就是下流坯子吗?森永的解释之一是大众有一种禀性,越疼痛越寻求强悍的领导,期盼英雄。有人批评他美化三百万生活是唆人逃避,应该教的是造小泉的反,但他说,这要是在法国,早就大罢工了,可这是在日本,采访下岗的人,居然说为了改革,疼痛也得忍。煽动大家只挣三百万,不给有钱人做更大的贡献,也就这个绝招了。一脸的无奈,但叫花子吃鸡,说不定也能吃出名堂来。

  
三浦也支了两三招,一招是东京大学不收学费,只要成绩好,有钱没钱都可以上。收入差距拉大,必带来学力差距拉大,助长两极分化。越上流的人家越有钱投入子女教育,东京大学的学生家庭平均年收为一千万以上,而下流社会望尘莫及,其结果,差距固定化,老鼠生儿打地洞。

  




 回复[1]: 有道理,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东京博士 (2006-06-15 13:10:29)  
 
  

 回复[2]: 长声兄 龍昇 (2006-06-15 13:33:48)  
 
  谨谢荐我上镜.

 回复[3]:  陈梅林 (2006-06-15 16:52:39)  
 
  李先生好久没来镜子瞧瞧,问候您呐。

 回复[4]: 面壁 校长 (2006-06-16 18:55:41)  
 
  有想歪的没?面壁去!

  
俺也去......呼呼

  
李老大,这题目...你这不害人嘛?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风来坊闲话
    蝉噪如雨乡土情(日本武侠小说札记之五) 
    艺妓陪酒不陪衾 
    章子怡到底啥东西 
    下流的幸福生活 
    给作家打分 
    神道之为道 
    日本白血病文学 
    出玄关记 
    人在暧昧的日本 
    万元大钞的福泽谕吉 
    李鸿章的杂碎 
    春帆楼恩仇记 
    欲识弯弓射大雕 
    比小说更离奇的司马史观(日本历史小说札记之三) 
    悼念水上勉先生 
    单说接吻 不说天皇 
    少女救文学 
    鸿胪馆怀古 
    从臭豆腐到腌鲫鱼 
    荫翳与阴暗 
    日本料理看着吃 
    为足下犯愁 
    鲁“直”与钱“化” 
    谁救了京都 
    日本简体字趣闻 
    日本文学奖异闻 
    一手菊花一手刀 
    万世一系的尴尬 
    日本人的宗教心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