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李长声 >> 风来坊闲话
字体∶
比小说更离奇的司马史观(日本历史小说札记之三)

李长声 (发表日期:2006-05-11 16:28:39 阅读人次:933 回复数:1)

  司马辽太郎(1923-1996)去世八年了。

  
他出生在大阪,本名福田定一。就读于大阪外国语大学蒙古语专业,被提前毕业征兵,到过中国牡丹江。复员进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五年。1955年处女作《波斯幻术师》(书名只照搬汉字,下同)获奖,此后取笔名司马辽太郎。1960年小说《枭城》获得直木文学奖,从此专事写作。1962年开始先后在报纸上连载《龙马逝》、《盗国物语》,名声大振。

  
《龙马逝》连载了一千三百三十五回,结集分作《立志篇》《风云篇》《狂澜篇》《怒涛篇》《回天篇》,最后是这样收笔:“此夜,京城的天空布满了雨意,不见星辰。但时代在旋转,年轻人用手推那历史的门扇,而且敞开了未来。”这部小说也算作青春小说。司马辽太郎何止著作等身,“ 码字”近三千万,直追吉川英治。时当经济一日千里地发展,白领(上班族)阶层壮大,历史状况颇类似从明治维新至日俄战争那段蒸蒸日上的时期,司马的小说向来被视为给发愤图强的日本人鼓劲,属于励志类,总计销行两亿册。读了《龙马逝》觉得主人公?本龙马确然是日本“维新史的奇迹”,“天不生这个奇迹式人物,历史或者就大不一样”,但传闻他身染梅毒,如不被暗杀,尊容可观,历史小说家的妙笔可怎么生花呢?

  
或许与当过坦克兵有关,司马写了一辈子战争。那薄如纸板的坦克促醒他思考:日俄战争时日本陆军的装备是世界准一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陆军的装备第三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简直不能相信了,只比日俄战争时代的装备强一点点。那装备只适于讨伐满洲的马贼,徒有“ 军国主义国家”之名。这个念头逐渐定型,形成一个最基本的司马史观,即日清、日俄战争时的日本人是健全的,然而后来日本人在哪里扭曲了,陷进亡国的大战争。日本人在哪里变了的呢?司马辽太郎反对战争,但反对的是昭和战争,而明治年间形成近代国家的过程中发动的战争他并不反对,并一味颂扬那些推动了历史的风云人物。出道之初,《枭城》取材的还算是无名之辈,但后来就成了写幕末动荡时代的英雄的专业户。司马史观是英雄史观,模仿评论家佐高信的说法,若问长城是谁建的,辽太郎必然脱口而答:秦始皇,他绝不会想到农夫泥瓦匠。为塑造体制变革之际的英雄人物,作为依托和背景,自然要起劲拔高井上清、网野善彦等史学家据实贬低的明治维新。虽然对日军被苏军打得落花流水的诺门坎战役感兴趣,做过调查,却到底未染指这个昭和题材,只怕他来写,也无非张扬一番“没有金刚钻不该揽瓷器活儿”的哲学,甚而沦为电玩市场流行的“假如我来指挥那场战争”一流。昭和是从明治发展而来的,明治时期已埋下昭和年代四下里侵略的伏笔和隐患,司马割断了历史脉络,难怪他一死,那个叫藤冈信胜的便跳出来拉大旗作虎皮,把司马史观弄得比小说更离奇,跟他们的自由主义史观是一路货色了。

  
何谓史观?

  
司马辽太郎说:“我以为史观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不把史观横在心上就闹不清对象的情形。史观是挖掘历史的土木机械,但仅此而已。土木机械要好好擦,但变成它的奴隶就无聊了。看历史的时候有时必须停下便利的土木机械,用手挖掘。”

  
对于历史,司马作壁上观,更作房顶观,他时常说:“从楼上眺望下面,平常住惯的街道也像是完全不同的地理风景了,小车小人在其中往来。我喜好这种视点的物理性高度。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我爬楼梯登上房顶,从上面再俯视地看那个人,比在同样的水平面上看他别有趣味。”

  
又说:“历史小说处理完结了的人生,例如丰臣秀吉临死挂念着秀赖的命运。秀吉本身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四百年后的我们知道。就是说,能从上面俯瞰完结的人生,这就是历史小说的魅力。”

  
历史小说家把握历史的本质,基于史料,驱使想象力,建构可能有的过去时代。优秀历史小说家应独具史识史眼。司马的鸟瞰不等于客观性,倒可能更主观,更容易产生错觉和虚像。居高临下,也许就只看得见高居于民众头上的人物,所以他不写下级武士,不写吃不上饭的农民,不写为宗教暴动的民众,如评论家吉本隆明所言,那就不是幕末的真正历史。司马笔下总是写整个战役、整个战场,倘若写的是一对一的剑客厮杀,往往就要被归入武侠小说,例如与他前后脚去世的小说家藤泽周平。两相对照,藤泽只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描写人情世故。他说自己不是司马作品的“ 忠实读者”:总算读到最后的作品只有《刘邦与项羽》等三部,此外断断续续读了报纸上连载的《花神》,至于舆论叫好的《龙马逝》《?上云》《如翔》都没读过。

  
这三部长篇小说是司马文学的代表作,尤其为公司老板所爱读。著名小说家吉村昭不领“司马辽太郎奖”,理由是惭愧,几乎没读过司马小说。藤冈信胜则绝口称赞,说自己“转变了认识结构,最初的恐怕也是最大的原因是读了司马辽太郎的作品”。这简直帮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的说法做了一个注脚——“本来史观这东西应该是造访实存历史的手段,是工具,但这手段或工具变得精致,变得万能,手段或工具就摆出一副该历史的面孔。”从历史小说中不可能学到真正的历史。读了历史小说就以为自己明白了历史是读者的误区,也像是历史小说的陷阱,甚至写得越好,越像那么回事,陷进去也就越深。小说家大冈升平担忧:“今日耽读《?上云》的‘庶民’不就是要走1930年代读着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追随日本法西斯化的‘国民’同样的路吗?”

  
司马辽太郎承续了评书传统,尤擅长把史实与想象衔接得天衣无缝,虽然意识着当代的现实,但人物造型不乏历史感。他的小说有一种报道笔调,或许日本人就当作新闻报道读,信以为真,却正是我所厌烦的。我爱读的是司马随笔,常读到有趣的野史逸事。其实,那些长篇巨构的小说也时而陷入逸闻主义,人物丧失真实的历史性格。晚年司马辽太郎不再写小说,只写《此国模式》《漫步各地》之类的历史随笔和游记,于是就有了跟台湾李登辉的谈话,惹恼了中国,乃至在国际书展、翻译出版上予以封杀。我倒觉得该感谢司马才是,不然,李登辉怎么会说出心里话,赤裸了他的历史悲哀呢。




 回复[1]:  陈梅林 (2006-10-04 23:56:06)  
 
  学了一招:“看一个人的时候,我爬楼梯登上房顶,从上面再俯视地看那个人,比在同样的水平面上看他别有趣味。”

  
确实有趣:抢占制高点,一览众山小。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风来坊闲话
    蝉噪如雨乡土情(日本武侠小说札记之五) 
    艺妓陪酒不陪衾 
    章子怡到底啥东西 
    下流的幸福生活 
    给作家打分 
    神道之为道 
    日本白血病文学 
    出玄关记 
    人在暧昧的日本 
    万元大钞的福泽谕吉 
    李鸿章的杂碎 
    春帆楼恩仇记 
    欲识弯弓射大雕 
    比小说更离奇的司马史观(日本历史小说札记之三) 
    悼念水上勉先生 
    单说接吻 不说天皇 
    少女救文学 
    鸿胪馆怀古 
    从臭豆腐到腌鲫鱼 
    荫翳与阴暗 
    日本料理看着吃 
    为足下犯愁 
    鲁“直”与钱“化” 
    谁救了京都 
    日本简体字趣闻 
    日本文学奖异闻 
    一手菊花一手刀 
    万世一系的尴尬 
    日本人的宗教心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