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李长声
>> 风来坊闲话
字体∶
大
中
小
从臭豆腐到腌鲫鱼
李长声 (发表日期:2006-05-11 15:33:08 阅读人次:872 回复数:0)
北京小吃街,鳞次栉比,货色几乎都一样,其一是炸臭豆腐,满街飘臭,但从未起过尝试的念头。偶到长沙,关于那里的吃,除了毛泽东爱吃的红烧肉,听说油炸臭豆腐也有名,便动了念头动指头。旅游指南上介绍的去处是火宫殿,走进去时太阳才升到九、十点钟,顾客寥寥。店里有戏台,想来晚间落座,吃着各色小吃看演出,一定湖南味十足。店堂空旷而昏暗,一面是低矮的柜台,店家正炸着臭豆腐。黑乎乎一寸见方,像是从墨汁里捞出来的,凑过去闻闻,其臭扑鼻,但下油锅炸过就不那么臭了。佐料当然少不了辣,趁热吃着实可口,却也不至于拍案叫绝。
日本小说家宫本辉到台湾取材,夜逛市街,飘来一股子臭味,颇有点另类,一路嗅过去,油炸臭豆腐也。他的小说《约定的冬天》早已出版,并获得2003年度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赏,但尚未读过,不知写到了油炸臭豆腐一景没有。想起在东北上中学时,每天带午饭;那时还常见两层的饭盒,菜与饭分装,可能是日本人带到满洲国的生活习惯。早上值日生把全班的饭盒装在大网兜里拿去蒸,某日,锅炉房贴出一纸告示:严禁带臭豆腐。理由是热气蒸腾,臭豆腐更臭得邪乎,三伏天蹲茅房一般。
台湾臭豆腐也好,东北臭豆腐也好,臭是发酵的结果。用发酵保存食物,这法子再原始不过了,大概没有哪个民族不会。相比之下,臭豆腐也不免小巫见大巫,如瑞典用沙丁鱼做罐头,不加热杀菌,鱼肉发酵,开启时有如炸弹,臭气冲天。新西兰、法国有臭不可闻的干酪,东京附近有一种臭鱼干,想来就是周作人爱吃的鲞,据说烤了来吃,气味绕梁半个月不散。关西人闻了皱眉头,但那里也不乏逐臭之徒,逐另一种臭,最出名的是滋贺县名产腌鲫鱼,已遗臭千年,就不为一般东京人所好。
鲫鱼,日本用汉字写作“ 鲋”,庄子在车辙中见过有鲋鱼焉,但后来我们只叫它鲫。鲫似鲤,但没有触须,就不如鲤鱼神气,一到端午节,鲤帜在日本列岛上飘扬。鲤鱼跳过龙门,须子就变成龙须,所以日本人拿鲤鱼表示猛将,而鲫鱼代表孬种,武士被骂作鲫鱼就可能拔刀雪耻。春暮,捕来满肚子鱼子的鲫鱼,刮鳞去鳃,清除内脏,填满咸盐,然后在桶里码一层鱼撒一层盐,上面压上大石头。两年后出桶,把盐清洗掉,再和米饭一起腌,一层米饭一层鱼,上面压上大石头。腌上一年才熟成,急得俳人芜村想在那石头上面题诗。吃的时候去掉臭不可闻的米饭,切成一片片,鱼子部分呈橘黄色,煞是好看,元禄年间(1688-1704)甚至有天下第一珍味之说。做法演变,只熟成一、二日,米饭略微发酵而带有酸味,可以和鱼一起吃,这就是寿司的原型。如今寿司的酸味是米饭中搀了醋,鱼也不用盐,越新鲜越好。滋贺县在琵琶湖畔,湖中盛产鲫鱼,腌鲫鱼主要用源五郎鲋、似五郎鲋。据说,室町时代(约在14至16世纪之间)有一个叫锦织源五郎的人职司琵琶湖渔猎,每天早上给京都皇宫献上一尾大鲫鱼,被称作“源五郎鲋”。由于向湖水要地,此类鲫鱼产卵场消失殆尽,只好拿别的鱼腌制,听说吃起来大不如前,味道总是记忆中的好。
汉代刘熙解释饮食,说“ 鲊”是以盐米酿鱼,熟而食之,日本正是把腌鲫鱼的做法叫“ 熟鲊“。《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具体的做法,云贵一带现在也如法炮制,可能这做法跟着种植水稻一起传到了日本。侗族有一种习俗,生孩子的时候把鲤鱼腌上,等到结婚时拿出来吃祝筵,有的竟贮藏四、五十年,形状整然不散。
一时不能去琵琶湖,只好邮购来尝尝。没带上腐败的米饭,倒也不算太臭。像俄国人喝酒闻洋葱一样,闻闻那臭气很可以下酒,这就是酒徒好之的奥秘吧。臭中有香,嚼起来果然味美。不觉醺醺然,竟以为恰似白居易所云(七律《桥亭卯饮》之后半):就荷叶上包鱼鲊,当石渠中浸酒瓶,生计悠悠身兀兀,甘从妻唤作刘伶。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风来坊闲话
蝉噪如雨乡土情(日本武侠小说札记之五)
艺妓陪酒不陪衾
章子怡到底啥东西
下流的幸福生活
给作家打分
神道之为道
日本白血病文学
出玄关记
人在暧昧的日本
万元大钞的福泽谕吉
李鸿章的杂碎
春帆楼恩仇记
欲识弯弓射大雕
比小说更离奇的司马史观(日本历史小说札记之三)
悼念水上勉先生
单说接吻 不说天皇
少女救文学
鸿胪馆怀古
从臭豆腐到腌鲫鱼
荫翳与阴暗
日本料理看着吃
为足下犯愁
鲁“直”与钱“化”
谁救了京都
日本简体字趣闻
日本文学奖异闻
一手菊花一手刀
万世一系的尴尬
日本人的宗教心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