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李长声
>> 风来坊闲话
字体∶
大
中
小
日本料理看着吃
李长声 (发表日期:2006-05-11 15:04:29 阅读人次:732 回复数:0)
回国与诸友聚,常听他们说“吃不动了”。说时就势抚一抚胃袋,傲然隆起,看来有一个偌大的空间。鼓腹而歌,唱唱卡拉OK,恐怕还属于温饱阶段,再发展一下才达到美食层次,那时吃日本菜就恰到好处,因为它中看不中吃。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说过:“人们说日本菜不是吃的,是看的,对于这种说法,我要说,岂止是看的,简直是冥想的。”
怎么就具有冥想性呢?谷崎引证了夏目漱石对羊羹的赞美,原来这位文豪曾写道:“看糕点盘当中,摆着漂亮的羊羹。在所有的糕点里我最喜好羊羹。并不想吃,但那表面滑润、致密而且半透明地承受光线的状态怎么看都是个艺术品。尤其是炼制的,青葱葱,有如碧玉与滑石的杂种,看着很舒心。何止于此,青翠的炼制羊羹放在青瓷盘子上,好象刚从青瓷里面长出来,光滑细润,不禁想伸手摸一摸。西洋糕点给人以这般快感的一样也没有。”
吃日本菜好象不是为果腹疗饥,乐趣在于赏玩。杂陈于案,宛如小巧而紧凑的庭园,移步换景,大饱眼福,再好客也不好逼人杀风景,吃客也就不必犯愁肚大而不能容。或许是由于什么东西都倚赖输入,日本人吃起来只好浅尝辄止,不像中国地大物博,追求的是丰盛,再设限也摆上四菜一汤。面对一尾鲜鱼,我们当即想红烧、清蒸、糖醋,而日式吃法以生为第一,烤为次,煮又次之,之下就丢掉了。中国烹饪的基本手法是炒,这是一个综合过程,综为一体,合成自然不存在的新味道,犹如多民族统一。日本人说自己的民族是单一的,表现在菜肴上,刺身论片,寿司论个,萝卜、魔芋、豆腐杂煮一锅,也各自为战。饮食无所谓文化性贫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论如何吸收外地外国的文化,似乎一个民族的饮食总难变,所以日本人至今仍吃着生鱼。一根毛笔两根筷子,三根棒架构了古老的中国文化,毛笔在日常中逐步被铅笔钢笔圆珠笔淘汰,但西餐虽时兴,刀叉却绝无取代筷子的迹象。
中国菜注重色、香、味,这个香是闻的,而日本的美味佳肴追求姿、色。就我的经验,看不大能刺激食欲,过屠门大嚼,想来是香气扑鼻。食案上摆满日本菜,用鼻子闻几乎没有香气,除非赶上季节,小火炉上烤着松茸,香气也若有若无。正如中国文学研究家青木正儿所言:“我于食物也是比起味来更赞赏香。对于文学美术,也与之同样,比起其美其巧,无宁更尊重风韵,即气息。这是出于我的癖性,并非有别的深刻理由或高超理论。”“一般来说,中国的文学、美术、花、菜肴,与日本的相比,我觉得高。”(《夜里香的花》)
在吃上,日本很讲究应时,称作“ 旬”,这主要跟食鱼有关,所以称之为“汛”更恰当。一般来说,到了汛期,鱼的脂肪增多,便格外好吃。他们原始就多食海鲜,叉捕、钩吊、网捞,到处遗留着绳纹时代的“贝冢”——吃剩下贝壳鱼骨的堆积。我们自古吃猪羊鸡鸭,无关乎季节。养一头猪,到年底宰杀,感觉以年为单位,较为长远,性子也因之散漫。以前在乡下务农,小葱尝鲜,苞米啃青,都是体味季节的快事,现而今温室种菜,池塘养鱼,对四季变化更其漠然。“旬”因地而异,就东京来说,初夏鲣鱼,金秋蘑菇,冬季牡蛎,商家应时叫卖。立夏之前的丑日,日本习俗吃鳗鱼,其实鳗鱼汛在秋,市场上烤好的鳗鱼多是外国给养殖的,人为地制造“旬”。以应时为招徕,好象在中国多是卖服装,“换季大减价”。忽然记起不久前在北京看过话剧《男人的自白》,剧中人反复唠叨“ 天凉了,阳澄湖的大闸蟹熟了”,但作为北方人,到底有一点莫名其妙。
天高气爽,跟朋友驱车去温泉地箱根的菊花庄尝秋,那里以前是御用邸,特意保持着陈旧。竹篮里的天麸罗,木船上的刺身,泥炉铁锅中的锄烧,在厚实宽阔的木桌上搭配有致,“怎么看都是个艺术品”,悦目赏心。炸一片枫叶,几粒白米在小蘗上爆出黄黄的稻壳,在脱离日常的环境中,无须冥想便满怀秋意。吃就吃个意思,这吃倒像是行为艺术。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风来坊闲话
蝉噪如雨乡土情(日本武侠小说札记之五)
艺妓陪酒不陪衾
章子怡到底啥东西
下流的幸福生活
给作家打分
神道之为道
日本白血病文学
出玄关记
人在暧昧的日本
万元大钞的福泽谕吉
李鸿章的杂碎
春帆楼恩仇记
欲识弯弓射大雕
比小说更离奇的司马史观(日本历史小说札记之三)
悼念水上勉先生
单说接吻 不说天皇
少女救文学
鸿胪馆怀古
从臭豆腐到腌鲫鱼
荫翳与阴暗
日本料理看着吃
为足下犯愁
鲁“直”与钱“化”
谁救了京都
日本简体字趣闻
日本文学奖异闻
一手菊花一手刀
万世一系的尴尬
日本人的宗教心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