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李长声 >> 风来坊闲话
字体∶
谁救了京都

李长声 (发表日期:2006-04-13 22:03:56 阅读人次:886 回复数:7)

  读陈舜臣自传《路半》,发现他搞错了一件事。

  
陈氏写道∶一九九九年,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建校一百年,“邀请了梁思永的儿子(曾留学美国的建筑师)”,据这位儿子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空袭日本各地,由于他父亲进言,古迹荟萃的京都、奈良幸免于难,遗存至今。

  
其实,陈氏所说的“儿子”是梁从诫,乃梁思成与林徽因所生,应该叫梁思永叔叔。梁思成是粱启超的长子,出生于东京,而梁思永出自如夫人,同父异母。“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百日维新后粱启超亡命日本,在神户讲演时倡议办学校。当时神户华侨不足两千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办起了第一所华侨学校。粱启超举家迁居神户的须磨后,梁思成也就读于此校。

  
二十多年来中国百废俱兴,积淀泛起,“曾留学美国的建筑师”梁思成也成了故事人物,特别是他和林徽因的浪漫爱情,有诗人徐志摩插上一脚,还有人为林徽因而终身不娶,不仅演义成小说,还搬上电视。关于梁思成从战火中挽救了京都、奈良之说,传闻今年(二○○五年)一月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也予以宣扬,始作俑者似乎是刊登在《人物》杂志二○○一年第一期上的访谈。以往颇信任该杂志,但此文却经不起推敲,好似米饭里有砂,越细嚼越硌牙,疑窦丛生。梁思成在一九六四年给日本人写过一篇文章,动情地回忆∶我同我的堂兄弟姐妹们从家里徒步走到通往神户的铁路车站,去神户同文学校上学。铁路售票员对我们很好,即使我们只有一天没去上学,他们也会担心,第二天一定要问问发生了什么事。遗憾的是,他对这个历史性功绩“缄口不言”。

  
日本人四出侵略,杀人放火,无恶不做,但战争结束后,发现自家的京都、奈良安然无恙,那里并非没有军事设施,却未遭兵燹(准确地说,是不曾遭受大规模空袭),匪夷所思。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一日《朝日新闻》这样报道∶京都和奈良为啥没挨炸?战争结束三个月了,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美国人尊重美术与历史,开战伊始组成“战争地域美术及历史遗迹保护挽救委员会”,空袭日本各城市之初就没把京都、奈良列为目标。哈佛大学美术馆东方部主任兰登·沃纳为此付出了非同寻常的努力。他是日本美术专家,比日本人更爱日本,尤其是奈良、京都。在麦克阿瑟司令部职司文教的亨德森中校也是美术研究家,他进驻日本后宣扬了沃纳的不朽功绩。云云。这个报道不无拿文化说事、给美国贴金之嫌,从此沃纳大恩人之说不胫而走,成为战后日本人的一个“共识”或“常识”。

  
兰登·沃纳(Langdon Warner 1881-1955)生于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毕业。一九○七年至○九年初次来日,师事冈仓天心,和横山大观等同学日本美术。自一九二三年在母校哈佛大学执教。一九三一年再度来日,在奈良学习佛教造像。妻子是罗斯福总统的侄女。战后他旧地重游,日本举国欢迎,热点话题当然是他仗义使奈良、京都不曾被夷为平地,他却不买帐,始终予以否认。

  
“战争地域美术及历史遗迹保护挽救委员会”中负责远东战线文化财产保护的成员有沃纳等七人,而地中海战线为三十八人,欧洲战线为一百八十六人,编制了四十本目录。有关日本文化设施的目录共三十一页,附有京都、奈良、东京的略图,被称作“沃纳手册”,于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初版发行。“沃纳手册”并非沃纳一人之功,这可能是他坚拒归功于己的原因。

  
沃纳去世时日本各报齐哀悼,奈良举行追悼会,日本政府颁赠“勋二等瑞宝章”,这是给外国人的最高荣誉。所以,恐怕日本人不会听仨俩中国人一说,就“朝野得知了京都、奈良大量国宝文物得以保护下来的真实原因,均称赞梁思成先生为‘古都的恩人’。与此同时,成为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工作仅有的参与者的罗哲文,也赢得了京都和奈良人民的尊敬”。(语见《人物》)无须调查,我也敢说某清华大学教授说的,奈良人铺红地毯迎接罗哲文,以示感激(语见《中国经济时报》),不过是关起门来说瞎话,自个儿哄自个儿玩,顶多有一点比着桑树说槐树的意思。说来日本人对此事已不大关心,从他们的言行来看,好像挨了原子弹的广岛、长崎更别有价值。

  
除了皇宫,列入“沃纳手册”也未必不炸。一九四五年五月十日至十一日美国第二次开会研究往哪里扔原子弹,首选就是那京都,继之为广岛、横滨、小仓。京都地处盆地,原子弹尤能施威,而日本文化集中于此,定然吃不消,早早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予以反对。日本人自作解释,说他战前曾两度来日本,参观过京都、奈良,对古寺等留下深刻印象,不忍毁灭日本文化,因此也有人认定史汀生才是大恩人。京都几上几下,最终被拿掉,列入毁灭名单的是广岛、新泻、小仓、长崎。横滨免了原子弹,十多天后便惨遭B29狂轰滥炸;原来不进行大规模空袭是为了保持原状,以便观察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事情才过去六十年就语焉不详,可见认知史实之难。人们喜欢给伟人编造奇闻逸事,虽足以添彩,却终归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陈舜臣毕竟是历史小说家,既不姑妄听之,也不听风就是雨,说“既然是正式委托,应记录在案,过一定时期会公开,那时我要调查一下”。他好像不知道二次大战期间的档案早就开始解密了。美国往长崎投原子弹,事先知道那里有俘虏营,关押二百多名美国人,还有其他国家的战俘,这件事也因档案解密而大白于天下。




 回复[1]: 梁启超与神户同文学校 水双 (2006-07-30 11:17:33)  
 
  -----------------------

  
百日维新后粱启超亡命日本,在神户讲演时倡议办学校。当时神户华侨不足两千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办起了第一所华侨学校。粱启超举家迁居神户的须磨后,梁思成也就读于此校。

  
-----------------------

  
房东,你好。

  
神户华侨同文学校(现在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的前身的一部分)并非因梁启超倡议所办,而是华侨们自己动议创设的。

  
1898年10月14日,神户当地的报纸在题为<清人学校设立の计画>(《神户又新日报》1898年10月14日)的报道中说到,神户华侨由于受到横滨的华侨学校(大同学校)正式开课(1898年3月)的刺激,商议开办学校,并决定规模不必搞得太大,学校的名称也不用“大同”,云云。梁在翌年(1899年5月28日)在神户的中华会馆举行演说,面对广东同乡们,大力倡议办学。当时,与梁启超同行的还有大隈重信。他们在一起商议,大隈慷慨赞助,并建议由犬养毅出任名誉校长。这样,在神户华侨(主要领袖是麦少彭)、大隈、梁等人的商议下,学校建设的步伐加快。1900年3月,神户华侨同文学校正式开学。因为梁启超在1899年6月18日刊行的《清议报》第十八册中,刊登了<神户倡建大同学校公启>一文,好像学校的创办是由于他的提倡而开始的。后人因梁的名声,故将“倡议办学”的美名归在梁的名下,实在是误会。

  
另外,梁思成除了赴同文学校学习以外,还就读于神户须磨国民小学校。那儿离梁在神户的寓所很近。

  
陈舜臣的《道なかば》的书名是否可以翻成《路途中》?

 回复[2]: 《道なかば》 蓝方 (2006-07-30 13:05:09)  
 
   读李先生的文章,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许多历史面目,而且是在日中国人有必要知道的历史。真是很高兴的。

  
我也曾听日本人说过对于美国不炸京都等地表示感谢。一个强盗杀了很多人,再计划救一个人,那么罪行就可以饶恕了?美国人尊重美术与历史?人的生命比美术和历史来得轻微?令人啼笑皆非。如果战后日本不必依靠美国生存的话,不知道日本人又会怎么说?以我的妇人之间,日本政府不过是教育老百姓和美国老大搞好关系,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对强盗加以利用罢了。

  
中国人愿意把功绩记录到中国人头上,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水双先生的加注,也是的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每次读水双先生在各处的留言,都获益匪浅。

  
《道なかば》我没有读过。内容不知道。但是一看名字,就想起《人在旅途》这个名字来。根据谁双先生的意见,我觉得翻译成《途中》或者《在途中》也可以。“路”和“途”是不是重复了呢?

  
恳请指教。

 回复[3]: 多谢水、蓝二位指教 李长声 (2006-07-30 15:34:01)  
 
  “后人因梁的名声,故将‘倡议办学’的美名归在梁的名下”,这就不是误会,而是作伪了。小文意在指出某些国人玩尿泥,却也失于人云亦云,惭愧。

 回复[4]: 书名的翻译 水双 (2006-07-30 16:04:41)  
 
  回蓝方:

  
《道なかば》是著名作家陈舜臣先生的最近写的自传随笔集。很感人,但是是用日语写的,陈先生是用日语写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台湾有翻译出版的,但那是翻译作品,不是原作。《道なかば》是否有翻译?不知道。

  
“道”在日文中既有路的意思,也有方法、道理等含义(与中文差不多)。问题是“nakaba”,其训读是“半ば”,其含义在字面上是半,但实际上不是一半,而是还差一步的意思。日文中有这么一句谚语:“百里を行く者は九十里をもって半ばとす”意思是说,行百里的人总是在走了九十里后,还说只走了“半ば”。从这里可以看到,“半ば”是日文中一个诙谐而又深刻、谦虚的语词。如果望文生义地翻译成“路半”的话,就有可能失去日文原来的“差一步”的感觉。所以“中”比“半”更接近日文的原意。

  
妳说的《人在旅途》不错,是比较好的意译。《途中》本身是一个单词(日文,中文都有),意思和“道なかば”略有不同。《在途中》的“在”字,强调了动作的静态的主体性,与日文的尽量不突出主体性的感觉(动词名词化)稍有异样,《人在旅途》也有这种感觉。我因为不想完全放弃“道”的含义,所以保留了一个“路”字。比起单个的“旅”、“途”等字,“路”的含义更加接近“道”,所以我选用“路途中”。仅供参考。

  
还是看一下原书吧。在那里,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听到过“228”枪声的青年是如何用历史小说的方法来行走他的“道”的。

 回复[5]: 谨受教 李长声 (2006-07-30 16:25:37)  
 
  不好意思,那个书名是照搬了原文的汉字部分。我向来有个笨想法,那就是在文中提及日本书的时候尽可能照搬汉字,为的是感兴趣的人可以由汉字推想原文书名。 (网上黑话这时应该说:汗?)

  
关于“百里を行く者は九十里をもって半ばとす”,我总是按我们古时候的说法“行百里者半九十”理解的,又汗。

  
听说日本的一里约等于我们的八里,那么百里简直要千里走单骑了。

 回复[6]: 恐缩 水双 (2006-07-30 16:35:08)  
 
  不瞒房东,那句谚语也是为了写小条子,刚从《日中辞典》(小学馆,1987年4月,1398页)批发来的。恐缩,恐缩。

 回复[7]: 多谢两位先生! 蓝方 (2006-07-30 23:16:37)  
 
  两位先生的帖子也是我的教科书。感谢感谢!

  
水双先生:很惭愧我在BOOKOOF经常看到陈舜臣先生的书,就在宫城谷昌光的附近,但是我就是没有买,当然也就没有读。有一段时间我迷上宫城谷昌光,晚上不睡觉。真是鬼使神差。

  
您对《道なかば》的题目的解释,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一下看来非“路途中”不行了,不知道国内的不懂日语的同胞们能不能接受。如果能两全其美就好了。228的事情,我在日语学校的时候听到一位台湾的同学(年纪比较大,姓吴)说起过。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有时候我很想问一下我那位在台湾的伯伯,但是没有勇气。

  
您推荐的书,我找机会读。我也觉得好书应该看原文的(恨不得精通世界文字)。

  
非常感谢两位老师。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风来坊闲话
    蝉噪如雨乡土情(日本武侠小说札记之五) 
    艺妓陪酒不陪衾 
    章子怡到底啥东西 
    下流的幸福生活 
    给作家打分 
    神道之为道 
    日本白血病文学 
    出玄关记 
    人在暧昧的日本 
    万元大钞的福泽谕吉 
    李鸿章的杂碎 
    春帆楼恩仇记 
    欲识弯弓射大雕 
    比小说更离奇的司马史观(日本历史小说札记之三) 
    悼念水上勉先生 
    单说接吻 不说天皇 
    少女救文学 
    鸿胪馆怀古 
    从臭豆腐到腌鲫鱼 
    荫翳与阴暗 
    日本料理看着吃 
    为足下犯愁 
    鲁“直”与钱“化” 
    谁救了京都 
    日本简体字趣闻 
    日本文学奖异闻 
    一手菊花一手刀 
    万世一系的尴尬 
    日本人的宗教心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