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李长声
>> 风来坊闲话
字体∶
大
中
小
日本人的宗教心
李长声 (发表日期:2006-03-09 12:00:13 阅读人次:693 回复数:2)
日本有新年参诣祝祷的习俗,去哪里参诣呢?在东京的话,两大去处最热闹,明治神宫和浅草寺。明治神宫那里年轻人多,结伴而来,除夕未旦已排起长龙。在警察的引导下走走停停,总算挨到大殿前,拍拍手,以示见神心喜,但还来不及许愿,就给人流冲走。“赛钱箱”这时就太小,于是用布匹豁然围出一块空地,让人们洒暴似地往里投钱。成排的警察戴面具,不是防暴,而是防硬币如雨。年轻人未必信神,参诣明治神宫是因为那一带平日就是他们熙熙攘攘的欢乐街。参诣浅草寺多是中年以上的人,挈妇将雏,当然也未必信仰寺里深藏的圣观世音菩萨。恐怕问一问寺社供奉著什么,好些人也答不上来。
明治神宫是为祭祀明治天皇及皇后修建的,历史才八十多年。不占名山,使东京城里多了一片绿树掩映,有十七万株之多,主要是柯、楠之类常绿乔木,却不见荫翳旧神社的参天杉树,听说是土壤不宜。神宫是高规格的神社,也只是负责一方水土,保佑一方人平安,类似我们的土地庙。老百姓因地制宜,家门口有庙朝庙,有社拜社,一般不会像当著总理大臣的小泉那样大老远跑到伊势的神宫,穿上燕尾服鞠躬。新年参诣,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拜年,人到为止。像好多事情一样,年年例行,人生就多了些回旋与跌荡,免得像大江东去,一江春水向东流,至于里面祭坛上究竟神乎佛乎,又何须多问。
日本早就有本地垂迹说,神佛同体。此说最初产生于印度。释迦灭后,佛教分成两派,一派像释迦一样修行,以达觉悟,是小乘佛教的来头;另一派崇拜释迦遗骨,要靠佛的伟力获得拯救,后来发展为大乘佛教。两派都笃信弥坚,释迦在历史上就不好作人了,于是说他是不生不灭的佛在世间显现的人样。四世纪佛教在印度式微,印度教兴盛,佛教僧侣便对抗说,印度神是佛垂迹于世上,显姿弄影。这个说法从中国再传到日本,千奇百怪的日本神都变成佛的身形,远来的佛与坐地的神相结合,落地生根。例如八幡大菩萨,广为人知,其由来据说是八世纪有一个叫道镜的和尚,给女太上皇治好病,得宠掌权,大兴土木建佛寺。位极人臣,便生出篡位之心,说宇佐八幡神说了,天皇让位则天下大治。女皇(太上皇重新登基)疑虑,派人去宇佐确认,原来是神官们伪造。道镜失势,下一代天皇给八幡神上了一个护国灵验威力神通大菩萨的封号。十三世纪日莲开创日莲宗,说天照大神是南无妙法莲花经的守护神。佛与神,譬如水与波,佛是水,神是波,后来神道羽翼渐丰,翻案说神是水,佛是波。
明治维新后,政府为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体制,独尊神道,祭政一致,令神佛分离。但水与波的神佛在人心里判然分离又谈何容易,拆不开,理还乱,至今人们照旧是活著参诣神社,结婚上教堂,死了请和尚念经送葬。人死了成佛,却供在神社里,岂非咄咄怪事。教堂结婚也要看日子,佛灭之类的凶日是必须避开的,这又是道教信仰了。二十世纪初黎民百姓也效仿皇太子(后大正天皇)大婚,在神社举行婚礼。后来又礼佛成婚,喜气洋洋,让抛家舍业的释尊眼看著,真不知是何居心。信仰驳杂而暧昧,这种现象可能是从外边拿来人家的文化、思想及主义都难以避免的,恰似一张白纸,没有负担,什么都往上画。
宗教,就现在使用的涵义来说,是明治年间日本人移译“religion”的造语。儒教不考虑个人拯救,把这件事交给了道教和佛教去做。在我们中国人的印象里,日本人都信奉佛教,这与日本独特的寺檀制度有关。十七世纪初德川家康当上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执掌国柄,不久即下令禁止天主教,捕杀传教士。长崎率先用“踏绘”,就是让人践踏耶稣、玛利亚的画像,验证是否天主教。禁教严酷,又遭逢天灾,交不上租子,饿殍遍野,信奉天主教的农民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装扮成救世主,啸聚起义。幕府出兵镇压,连女人孩子也格杀勿论。清末使日的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描述了这一事件,云:“万头骈刃血模糊,脚踏升天说教图;今日铸金悬十字,几人宝塔礼耶稣。”此后,为根绝天主教信仰,幕府施行寺檀制度:各家各户都必须属于某一座寺庙,世世代代请该寺做葬仪等法事,外出旅行也需要由寺里开证明拿著走路。若不好好当檀那,供养众僧侣,就可能被诬以天主教。大概就是从这时起,日本和尚总是忙著给死人念经了。宗教完全变成了幕府的统治工具,骄奢淫逸,令民众怀恨,所以明治政府下令分离神佛,不少地方就在神职、国学家、儒者、官吏的指点下焚寺毁佛,乃至勒令僧侣还俗。不过,寺檀关系迄今犹存,家里死了人,就去找以前的寺庙,也许这时才知道自家所属是何宗何派。神道不管死人的事,因为死是秽,不净。日本好像从未有过儒教式丧葬。
明治政府怕危及天皇的神圣,虽然做样子给欧美人看,把禁止天主教的“所有在地踏像、当道立木,概行撤废”(黄遵宪语),但实际上仍然像幕府一样禁教。可是,只要不解禁,实行信教自由,西洋人就不跟你谈废除不平等条约,万般无奈,明治政府这才解了禁。莫非因不曾用炮舰相逼,伊斯兰教几乎没传来日本。有资料统计,现有基督教徒一百多万,比黄遵宪时代也没多出多少,虽然圣诞节越过越甚嚣。
为崇拜天皇,把天皇绝对化,明治政府对神社也进行了整合,分为国家、府县、村三级管理,有如金字塔,顶尖是伊势神宫。黄遵宪有诗说“三千神社尽巫风”,这个数字应该指的是此类国营神社,实际还不足两千。老布什那一代美国人吃够了神道的苦头儿,占领日本后禁止国家从政治上经济上援助神社,不许弘布神道思想。近年来时来运转,明治时代的神道大有还乡团之势,出书也叫做“神道的反扑”什么的。本来日本人对宗教并不执著,无可无不可,那个小泉梗著脖子拜神祭鬼就别有用心。小布什这一代却好了伤疤忘了疼,只当没看见,反正珍珠港的伤疤,疼也是疼在老爸们身上。
看报纸上卖墓地的广告,常有句“不问宗教”,就是说,信神信鬼信上帝都走到一起来了,阴间地府全球化,说到底是什么也不信。三十年前日本勃兴海外旅游热,指南上告诫,对欧美人不要说对不起,不要说不信教,因为说对不起就揽了责任,说不信教就等于说自己不是人。不过,尽管不信什么教的人多达百分之七十五,他们却拥有一颗宗教心。敬业,即出于此心,所以画家画起艺伎来也会让张爱玲觉得那态度“倍异的尊重与郑重”,“很难得到我们的了解”。他们爱劳动,似乎劳动本身即目的。这可能是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留下的传统,她像我们的织女一样当户织,唧唧复唧唧。看他们做事,烧陶也好,烹饪也好,不就是切切生鱼片嘛,那股子认真劲儿,不知是鬼魂附体,还是上帝与他同在,就在旁边看著。而我们欢呼的孙大圣,看炉子偷丹,管园子偷桃,造反有理。宗教心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不无原始性,但人类发展到今天,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大小神社基本都属于个人家,子或女继父业,即使是无神论者,却要靠神事这一行吃饭,不能不敬业。宗教团体像公司,公司像宗教团体,就像在兢兢业业上。我们在吃喝上特别有宗教心。民以食为天,敬天,却也要胜天,敬而不畏,可就吃坏了党风吃坏了胃。
回复[1]:
陈梅林
(2006-04-07 14:19:41)
版主三顾茅庐,终于把李大师请出来了。
回复[2]:
楼上所说严重失实!!!
陈某
(2006-04-07 15:29:57)
我只写了一封信,就把李先生请来了。非常感动啊。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风来坊闲话
蝉噪如雨乡土情(日本武侠小说札记之五)
艺妓陪酒不陪衾
章子怡到底啥东西
下流的幸福生活
给作家打分
神道之为道
日本白血病文学
出玄关记
人在暧昧的日本
万元大钞的福泽谕吉
李鸿章的杂碎
春帆楼恩仇记
欲识弯弓射大雕
比小说更离奇的司马史观(日本历史小说札记之三)
悼念水上勉先生
单说接吻 不说天皇
少女救文学
鸿胪馆怀古
从臭豆腐到腌鲫鱼
荫翳与阴暗
日本料理看着吃
为足下犯愁
鲁“直”与钱“化”
谁救了京都
日本简体字趣闻
日本文学奖异闻
一手菊花一手刀
万世一系的尴尬
日本人的宗教心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