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投稿格式注意事项 | 字体∶ |  我要发新帖子! 
 转何东文章4篇 爱谁谁 (2009-05-09 11:40 阅读人次:1392) 
  http://blog.sina.com.cn/hedong

  
1)我向崔卫平的一点致歉(2009-05-08 22:40:35)

  
上篇博客发出之后,我先看到了朋友程青松的留言评论。晚上程青松又专门打来电话,对我上篇博客中仅凭个人感觉而断言崔卫平老师有追究导演动机的论点,表示了严肃的异议,他并且这样直言批评我说:如果你再认真阅读一下崔老师博客原文,就会发现她仅仅是就电影而论电影,根本没有任何追究导演动机之论。并且崔卫平老师,一向是最反对就作品而论及作者或导演的行为动机的。因此,你上篇博客中论定崔卫平老师借电影而追究导演的行为动机,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妄断性推测。这对崔卫平老师是有失公允的。

  
程青松的话说得很直率。

  
我于是再次认真阅读崔卫平的博客原文。看完之后,我仍然不同意崔老师对电影《南京》的所有评论观点,并且坚持我原来的观点。但有一点程青松却没有说错:那就是,无论我怎样不同意崔卫平的批评观点,但她确实是就电影而电影,而毫无断定导演陆川行为动机的意思。

  
因此,我现在就自己仅凭感觉而妄测崔卫平追究导演动机这一点,而向崔卫平表示歉意。

  
此外,我也将上篇原文中的相关论点作了修改。

  


  
2)崔卫平对《南京》的文本追究(2009-05-08 03:43:04)

  


  
《南京、南京》一经公映,就引来了各种争论、批评、甚至批判,这些都不足为奇。因为,在以往的国产抗日电影里,还从没有过像这样的视角或者说像这样的表达。因此即使因为《南京》吵成了一片,也是完全理所当然的。

  
但我在学者崔卫平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uiweiping)中,见到了这样的评判文字——

  
“需要进一步追问《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中,是谁在抵抗?救赎谁?

  
是那些平民在‘抵抗’。对于陆剑雄(刘烨扮演)与妓女小江(江一燕扮演)这些普通人,观众既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也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动机,只知道面对受死与受辱时,他们需要做到慷慨决绝、义无反顾,不能有一丝一毫人性的软弱,不能有一丝一毫对于生命与这个世界的留恋,“人性”的空间不是给他们准备的。(看来地震中的范美忠是说对了。)

  
在拿平民作大面积牺牲这一点上,这部影片与过去旧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一点重新表述的余地,毫不让步。非常僵化和仅仅停留于原地。危难放到平头百姓面前,这些人只能‘我上,我上’。

  
它的“开放”在于——给强权者(侵华士兵)和腐败者(汉奸)以人性的空间,提升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获得救赎。这叫做‘让少数人在人性方面先富裕起来’。

  
对待他们的处理,影片的确比此前有所改变。但是这不过是给罪恶华丽转身罢了,给为人不齿者披上人性外衣。因此,这部影片的‘思想解放’的空间是为这些人度身订做的,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

  
这就是这部影片‘一边抵抗,一边救赎’的真相。

  
对平民是一种要求,对强权者是另一种要求,这种双重标准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老实说,当时连续细读了几遍,还是觉得文字和说理都有点绕。然后,我用邮件把上述文字发给几位朋友看,尤其是发给那些跟影视圈和评论圈都不沾边的人看。以避免我自己是不是会有所主观误会。

  
朋友吴亚滨,仔细看过之后马上给我回了邮件。他的想法跟我看过崔老师博客之后想的差不多,但他要比我表达得更准确,所以特别贴在这里,以供观者自家分析——

  
吴亚滨这样说:“我也看不太明白。我不是很理解这篇文字为什么要追问陆剑雄和妓女的来历和行为动机,我只觉得这个表述与电影是跑在两股道上,说的不是一回事。好像作者认为人性中应该有软弱的成分,但是在这些人身上看不出人性的软弱。然而对于范伟所扮演的那个角色,他算不算是一种软弱呢?我不知道作者怎么评价。

  
这篇文字很晦涩,我觉得作者有点自说自话,应当是有她自己的理解,但是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主观看法,但这些看法到底是打哪儿来的呢?作者不说,要不然就是作者高估了广大读者,以为大家都能一眼就看得明白。其实这篇文字也没有来历和动机啊。我不理解什么是‘拿平民作大面积牺牲’,而危难摆在百姓面前,这些人只能‘我上、我上’又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第一,在电影里并不是没有‘我躲、我躲’的人;第二,除了‘我上’与‘我躲’以外的其它选择还有什么呢?作者既然认为这是不足,那么她自己的意见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不对’是很容易的,不就是否定吗?那么除了否定以外作者的建设性观点是什么呢?为何不举例说明什么是作者推崇的?如果作者不能举例,那就很难让人相信她的评判是依据什么作出的了。给强权者和腐败者以人性的空间,恐怕指的就是角川和范伟了,那有点奇怪,平民选择‘我上我上’是令作者不齿的,可电影对范伟的描写又被认为是让少数人在人性方面先富起来,那么作者究竟想说明什么呢?什么是正解?作者的逻辑是什么?给了角川和范伟以人性的空间,那么是不是没有给其他人以人性空间呢?我认同这两个人是角色设计最完善的人物,但并不等于只有这两个人有人性吧?再说,把范伟定义成汉奸,难道不觉得是太武断了么?作者的疾恶如仇还是没有被掩饰好,披上思考的外衣很情绪化了一番而已。实际上作者只是从根本上不认同陆川的观点——"日本侵略军是人,不应被简单地妖魔化"。作者的观点就是日本鬼子不是人、汉奸不是人,既然不是人就不该有人性,只要表现了不是人的人性,就是给了罪恶华丽的转身。

  
说实话,我没觉得这位作者是认为陆川不够彻底,他是在彻底的否定这部影片。事实上,这部影片在反思方面根本就不深入,电影的唯一价值就是比以往的同类影片更冷静,掀起了反思的一角,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进步(对国产片而言),但这已经让极端民族主义者难以容忍了。他们只要一提反思就首先鼓噪起来了。这个作者的评论与网上很多否定这部影片的评论调子差不太多,似乎有所思想,但所谓的思想也太抽象了吧?语言藏头露尾,逻辑不清不楚,真的不明所以。”

  
我认为,吴亚滨老师至少没有带很强的情绪化或者是片面武断去断定《南京》的电影用意。

  
《南京》我仔细看了两遍。然后思来想去,不知是不是因为我的看电影思维太不深刻了,但至少崔卫平老师所看出的几层意思:“它的‘开放’在于——给强权者(侵华士兵)和腐败者(汉奸)以人性的空间,提升他们的人格;……这叫做‘让少数人在人性方面先富裕起来’。……影片的确比此前有所改变。但是这不过是给罪恶华丽转身罢了,给为人不齿者披上人性外衣。因此,这部影片的‘思想解放’的空间是为这些人度身订做的,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对平民是一种要求,对强权者是另一种要求。”

  
我真是没看出来《南京》还有如此深藏的用意。

  
当我第一遍看完《南京》之后,沉默了将近一个星期,而不敢作轻易发言。因为如果只从纯粹故事片角度而言,我并不认为这个电影把故事讲得很好、讲得很顺了。整个片子是一块一块地表达了好多事情,所以相当地涩、疙瘩。另外,当电影里直接喊出“中国万岁、中国不能亡”的口号时,我都感觉这不像是陆川的电影表达了。还有,陆川太沉浸于他四年时间对南京大屠杀资料的苦苦调研了,所以他在同一部电影里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满,这些都可能会造成观众观看时的障碍。另外还有很多地方,导演自己想到了,但他又有些力不从心。如上这些,都是可以从电影里直接看出来的。

  
然而真正难得的,正如吴老师所说:“电影的唯一价值就是比以往的同类影片更冷静,掀起了反思的一角,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进步(对国产片而言)。”恰恰也是因为这一点很不容易的进步,所以我才再三推荐这部电影。如果要是像《黄金甲》之类,还有什么可再说的必要呢?

  
崔老师的博客并不长。但意思已经跟个人口头宣判差不太多了。简而言之——一部美化汉奸帮忙强权的电影。换而言之,崔老师认为这部电影当中的许多立意是缺乏足够根据了。

  
有看客对崔老师这博文提意见,说:“……左不行,右不行,小心翼翼走中间更不行,崔老师,批评要给人活路啊。学阀和文霸对年轻人的迫害比你所讨伐的体制更严重,这个问题不需要慎重思考吗?”

  
老实说,我也没看出这段留言有什么恶意或谩骂来,仅仅尖锐了一些而已,但崔老师当即反唇相讥:“批评不是就业救济。陆川需要我的救济吗?一篇小小的博文,个人的观点而已,连正式媒体都没有上,哪里来的霸权?‘迫害’的帽子太大了。我们过去不习惯这样直截了当的的批评,如今社会开放了,今后可以习惯习惯。”

  
至少,我觉得这样的口气,有点像是要吵架了。比如在文革中,我因家庭出身不好,也曾被某一个人在并不当众的情况之下直接指着鼻子说过:“你这就是反对社会主义”;这样的私下指责当然不会被发表,但它所给人造成的伤害并不会小于发表在报纸的公开文章。

  
类似小小博文这样的话,过去我在博客里也经常会说,其实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安全放话的退路。但是当一个流量超过百万的博客,其影响力根本就不会低于现在的北京任何一家公开媒体。所以,当我的博客超过2000万点击之后,我再也不敢说“小小博文”了。

  
还有留言说:“崔老师的批评调子太高了。”

  
但崔卫平立即回答说:“陆川用这么一个混乱的片子忽悠观众,整天‘救赎’、‘抵抗’的,调门高得不能再高了。”

  
我觉得这么说已经是在吵架了。

  
《南京》之后,我专门采访了导演陆川——甚至也带有揣测他导演用意的“暗算”心理。但整个采访3个小时下来。我真没觉得他“整天‘救赎’、‘抵抗’的,调门高得不能再高了。”

  
最后引一段何家栋先生的话作为结尾吧——

  
“如果说民主是灰色的,那么,妥协才是金色的。在社会的两极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彼非此、亦此亦彼的中间地带或者可以称模糊地带。一切矛盾冲突都在这个地带通过交流、对话、较量、互相渗透、融合、转化。这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谁也没被吃掉,谁也没有被清算。可以说,中间地带就是促进妥协的地带,促进合作而不是分裂的地带。中间地带越扩大,两极地带越缩小,社会也就越稳定、越安全。妥协实现之日,民主就诞生了。”

  
说得真是好。在我看来,如果用这段话去概括陆川通过电影《南京》付出的艰难努力,就再确切不过了.——而这段话,恰恰却是何家栋先生数年之前,而为崔卫平老师主译的《通往公民社会》所作前言中的一段。

  


  
3 为《南京、南京》而震惊! (2009-04-16 03:12)

  
身边的事情,就是这样奇怪。像那些毫无内容的什么“江山美人”、像那些毫无史实根据的天上飞来飞去的古代打架片;一般还离首映日多老远,娱乐八卦却早就嗅着味道积极开始帮闲炒作了。比如,某大片里有没有女星泡着花洗澡了?她的后背或者屁股是不是自己的?还是裸替?都关心着呢!而且之后还有会人站出来光荣地说:光着的是我!

  
但像《南京、南京》这样,真应该全国炒作并且应当全国人都观看一遍的电影;我在网上报纸等了这么好久,却只见有不疼不痒的有限报道。

  
不知道,现在的大片,是不是就是为了让观众看明星在天上打架?或是看其中的女星泡在池子里洗澡?再或者,有一种看电影的新说法一直都很流行:不要那么认真,现在的电影就是一种娱乐、就着可乐和米花的一种消遣,如此而已。

  
但我无法知道,再有人抱着一包彩色米花,走进电影院看《南京、南京》的话,他们是否还能把那么甜的东西,对着银幕上的中国最大国耻能吃得下去。

  
《南京》这部电影里,其实也有江山和美人。但江山却是被侵华日军彻底夷为平地;而电影中的美人,却是被日本人拉去慰安杀了无数中国人的日本军人。

  
现在网上对日本人的习惯叫法是“小鬼子”;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国产抗日电影里,也习惯于把曾经占领中国整整八年的日本军队叫作“小鬼子”。

  
但在《南京》这部电影里,首先让我震惊而愕然的,就是日本军队当年的空前强大,几个端枪的日本兵,就可以当场屠杀几百甚至上千中国人。侵华日军对侵略中国的有备而来,包括对屠杀中国人的训练有素,都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当年最现代化的日本军队,就像虎狼一般,将几千上万如同绵羊般的中国人,圈到江边,再用机枪用炮全部杀死,不留一个活口。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有年轻人网上跟贴《中国兄弟连》时的大话留言:编个杀小鬼子痛快点的剧,好让我们看着痛快一点,过过瘾!

  
我们的精神胜利法,经常就是这样无所不在地自大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来以为大刀一抡,日本鬼子的头颅,就可以像西瓜那样滚得满地;而打败美国军队,更可以像踩死一群蚂蚁那样轻易。

  
但在《南京》里,事情却完全不是这么简单。为了还原真实历史拍出这部电影,导演陆川前后整整花了四年(换别的导演一年恨不得拍两部高票房的江山或者美人),研究了中国自己记录的历史,也认真考证了当年侵华日军笔下记录的南京大屠杀。

  
很遗憾,在国人记述的南京大屠杀史料中,只有悲惨和哭诉。而在侵华日军的日记里,陆川却发现他们眼睛里对当年南京城里中国军人与平民的拼死反抗和不屈不挠。

  
影片中,最让我震憾的一个镜头是:一辆被日本兵放弃的报废坦克,当突然枪声大作,将整群的日本兵扫射在地,而当大批日本军队涌过来,将坦克团团围住喊话要里边的人投降时,坦克里的烈士,却一声不吭,就等着日本兵将自己活活炸死!

  
几名日本兵突然遭到枪击死亡,更多日本兵赶过来,却发现开枪的竟是南京城里未成年的中国孩子。

  
以上事实,都被当年的日本兵心惊胆战地记在了日记里。但我们自己的历史上,这样的反抗皆是空白。

  
陆川没有像以往那些国产抗日片那样,只把日本兵矮化成弯腰屈膝的仁丹胡加猪头小队长。他认为如果那样故意刻画,就等于是在侮辱中国人自己:难道我们当年就是被这样可笑的小丑们整整铁蹄踩了整整八年时间?

  
只有如实再现了当年侵华日军的凶悍与强大,《南京》当中那些拼死反抗,才能让人看出来真正的壮烈与伟大。甚至其中范伟的出色表演,都看得我心里格登一下:当日本兵把他押上刑场马上执行枪毙之前,他居然对日本军官戏弄地这样说了一句:告、告诉你一件事情:我老婆又怀上了!

  
这恰恰是一种执拗:告诉你,再多的枪炮,你杀不绝!

  
《南京》里也有全裸的镜头,但那是南京妇女被日本兵活活强奸又屠杀至死的。没有裸替,也容不得谁为这样的电影脱了之后还可能再拿出来在八卦上炒作自己。因为,那样的历史往事,只在记录着我们曾经蒙受的奇耻。

  
《南京、南京》,是我从小到现在,看到的最让我震惊的一部抗日电影。

  
整个电影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刻意渲染暴力和血腥。但它的冷调叙述与沉痛压抑,却一笔不落地如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当年都对南京城犯下了怎样的历史罪行。

  
所谓的爱国,完全不是跳起来朝侵略者吐几嘴口水,真正的爱国,是要首先记住历史、正视历史、面对历史。

  
南京城曾是中国的国都。但日本鬼子当年冲进南京城时,却非常清楚地知道,城里一共有多少水井,哪些水井里的水是最好的水质。而即使到了今天,那些经常破口大骂日本人是小鬼子的,他们又对日本有多少真正的了解?

  
当影片中那位年轻的妓女,她为了让更多的人免于一死,而率先举起手志愿报名去当日本兵慰安妇时,我对她的凛然大义不由肃然起敬,而当她最后被日本兵轮奸至死时,我已经看得满眼是泪。

  
所有的中国人,都应当去看《南京》这个电影。所有的中国媒体,都应当开足马力为这部电影炒作。

  
日本电视台,从《南京》最初开拍,一直跟到了电影完成。甚至日本某右翼党派重要人士,还因为这部电影,而跟导演陆川发生过激烈争论。

  
陆川曾在他的博客里骂过我几句。但我对他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表示我真诚的敬意。

  
不是老嚷嚷要爱国主义教育吗?

  
去看一遍《南京》,就是接受一次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请记住陆川拍摄《南京、南京》过程中的两段导演手记——

  
“我想给中国观众知道,在70年前我们输给了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现在让我们汉族,或让我们中国人拿出一段震慑人心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就剩秧歌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

  


  
4 没有清算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宽恕(2009-04-17 22:48:03)

  
《南京、南京》公映在即。但已有很多人相当烦躁地表示,他们不会去观看这一部立意严肃的电影;原因是他们不愿再在心里揭开这一块历史的创伤。甚至还有人说,该忘了的就让它翻篇过去,不要再拿这些历史旧账来打扰眼前他们的幸福人生。

  
然而这样希望遗忘的发言,正是二战结束之后,历届日本政府都在日本本土积极致力完成的事情。历届日本政府,一直都在以种种方式、方法,既想逃脱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对整个亚洲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希望日本的后代们逐渐淡忘这一段历史。

  
而希望忘却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恰恰与日本历届政府的藏匿历史政策完全不谋而合。一边是在日本本土让日本青年人忘记过去。另一边却是中国人自己希望自己忘记这一段过去。

  
这样的互相帮忙遗忘历史,就让我想起了南非大主教图图所写的那本名著《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1994年,南非在推翻种族隔离制度,实行大选并在曼德拉当选第一任黑人总统之后,对种族隔离时期的残暴罪行实行了有条件的大赦,即只要罪犯说出真相即可换取宽恕,进而实现了民族和解。

  
在这之前,全世界各国都在惴惴不安地担心,南非黑人一旦翻身作了一人,而且因世代遭受白人种族隔离制度的压迫,他们会不会以暴易暴,再对南非白人进行最血腥的报复。

  
然而,全世界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当时,由曼德拉总统发起,并任命图图大教亲自担任了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他全程主持并参与了该项伟大的工作。之后,经过“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艰苦长期的工作之后,南非确实全面实现了整个民族和解。

  
图图主教,后来将这个民族和解的详细过程,写成了一本轰动世界的名著《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在从1994年开始的南非“真相与和解”的整个过程中,图图大主教既没有选择由黑人对白人完成“正义大审判”;同时他也郑重地再三提出:“南非不能选择全民对过去罪恶的遗忘,因为遗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族隔离这一罪恶制度的祸根,历史必须还原其真相,不能认清自己的过去,如何去面对未来。”

  
这就是说,南非的整个民族和解是在严肃认真彻底细致地完成了对之前白人种族隔离和压迫的所有罪责的笔笔清算之后,才对他们进行了历史的宽恕。

  
之后,当《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出版中文版时,图图主教专门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而且图图主教根据他曾经访中国的切身经历,还在中文序言中,对中国人的既善于遗忘又善于记仇,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甚至在今天,当有人希望淡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再重读图图主教的那篇序言,就更让人感到图图主教的历史先见与预言性。

  
下面就是《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文版序言全方——

  
图图主教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访问伟大的中国时,就被中国人民的勤劳刻苦深深打动。譬如为了工作,晚上工人们还在探照灯下忙碌在工地上。更使我感动的是中国人民的慷慨大方,这从我和妻子得到惠赠的礼物上就可以感受到。但我在其它方也体会到了这种大度。我了解到日本人曾经在南京犯下的残暴罪行,然后向我描述那些恐怖事件人却并未心怀怨毒和仇恨。我还耳闻了在所谓‘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骇人暴行。但那些身受其害的当事人却再次让我惊讶万分,他们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并未表现出怨恨或报复的情绪,尽管他们无端遭受过来自同胞的无法言传的伤害。我要向他们的宽容表达我的敬意。

  
但我却不能肯定,在最终意义上这就是迈向未来的最好途径。我以为把过去扫入角落视而不见的做法是否合适表示怀疑。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它们有种怪异的力量,能够重现并长久萦绕在我们心头。我们在南非就有这种感受。英国人和布尔人曾试图欺骗自己,在上上个世纪之交的布尔战争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而当时的英国人把很多布尔人妇女和儿童都送进了他们发明的集中营。双方后裔表面上友善相处,然而不断发生的事端却表明了这种友好只是一种假象。一位年轻的布尔人小伙子告诉我,无论何时听他祖母讲述那场战争,他都义愤填赝,随时准备再打一次布尔战争。他们需要有一天通过恰当的途径最终与这段历史告别。

  
我们在自己国土上的经历令人宽慰。人们表面出真正高尚的宽宏大度。他们宽恕罪恶、放弃复仇的意愿实在令人钦佩。他们把自己从受害者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不再心怀怨言,死抱住创伤不放。从而开创出崭新的人际关系。他们给予罪行的制造者以机会,从内心的愧疚、愤怒和耻辱中解脱出来。这样便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做法,像中东所发生的冲突正是这样极具破坏性。这样做和平和安全不可能真正到来。复仇和暴力只能生发出更多的复仇和暴力。

  
我理解中国人出于传统文化中保守面子的需要,对道歉可能感到为难。但是,夫妇之间发生争吵时会出现什么情形呢?他们难道不会和好、道歉的一方会有失面子吗?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的关系就凶多吉少了。愿意道歉和宽恕的人是坚强而非软弱的人。纳尔逊·曼德拉是软弱或无关紧要的人吗?

  
中国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就会变成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没有宽恕,真的就没有未来。”

  
图图主教当初所担心的一点都不多余。

  
我们中国人,时刻都没有忘记对日本人的仇恨。但同时,我们从上至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清楚当年日本人究竟在南京对中国犯下了怎样的罪行——包括对一部《南京》的电影的正视。

  


本网站为统一格式,过滤自然段首末空格,自动换行。
为满足个别用户特殊需要,提供UBB代码供用户使用。

[c]小标题居中[/c]
例:[c]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c]   发表结果:|      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      |
[r]日期右对齐[/r]
例:[r]写于2000年5月1日[/r]       发表结果:|                写于2000年5月1日|
[b]重点显示[/b]
例:[b]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b]     发表结果: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
[color=颜色名]彩色显示[/color] *颜色名参考HTML标准
例:[color=PINK]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color]     发表结果: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
[t]诗词格式[/t]
例:(略,每行起首自动插入10个空格)
[img]图像链接URL[/img]
例:[img]http://www.aaaa.com/a.gif[/img]   发表结果:(略)

  回复[1]:  小木樨花 (2009-05-09 18:32)  
  >>我们中国人,时刻都没有忘记对日本人的仇恨。但同时,我们从上至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清楚当年日本人究竟在南京对中国犯下了怎样的罪行

  
=======

  
要搞清楚历史,就给学者历史研究的自由,别封这个袁教授那个方教授的。

  
拍一百部电影也不会搞清楚历史的。

  
如果拍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记住仇恨,那不拍也罢。中国不知道以史为鉴,甚至不敢面对自己40年前发生的事情,能有什么出息。

 回 帖(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主贴必须)
内 容(10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09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