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读书 投稿格式注意事项 | 字体∶ |  我要发新帖子! 
 叶永烈:《樱花下的日本》 科长 (2009-04-08 17:35 阅读人次:3338) 
  樱花下的日本

  


  


  
作者: 叶永烈著

  
I S B N: 7508723937

  
页数: 181

  
开本: 16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2-1

  
定价: 36元

  


  
樱花下的日本 特色及评论

  
著名作家叶永烈带你走进日本,了解它的美丽,感悟它的崛起。

  
樱花下的日本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自己对日本的印象,描述了东京、大阪、京都、富士山的风貌,解说了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深刻影响,以及诸多“日本元素”如天皇、神社、新干线、地震、温泉、和服、茶道、松阪牛肉的方方面面。

  


  
樱花下的日本 本书目录

  
序章:飞往日本

  
樱花烂漫访东瀛

  
降落在海上机场

  
亲历“入国审查”

  
日本印象

  
地小物贫的国家

  
太阳旗下的国度

  
日本天皇没有姓

  
千古一帝——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之后

  
在二战中自食苦果

  
在废墟上崛起

  
日文中的汉字

  
日本的神社

  
与众不同的节假日

  
一尘不染的国家

  
日本人与美国人

  
日本的物价

  
“地震大国”

  
从细节看日本

  
漫步东京

  
横滨见闻

  
乘坐新干线到东京

  
第一大城东京

  
东京的“故宫”

  
走访浅草寺

  
东京的“兔子小屋”

  
房地产的大起大落

  
东京的副都心——新宿

  
秋叶原电器街今昔

  
横渡东京湾

  
东京的乌鸦

  
漫游东京迪斯尼

  
成田机场的艰辛

  
大阪与京都

  
填海建造人工岛

  
大阪的姐妹城——神户

  
美丽的神户港

  
“千桥之城”——大阪

  
大阪城的沧桑

  
千年古都——京都

  
雍容华贵的金阁寺

  
日本国酒——清酒

  
名古屋周边

  
忍者之乡

  
合欢之乡

  
“生命之汤”——温泉

  
观海女采珠

  
松阪牛肉趣话

  
圣地伊势神宫

  
“中京”名古屋

  
丰田汽车的崛起

  
湖水澹澹滨名湖

  
日本人的鳗鱼情结

  
体验日本茶道

  
太鼓声声

  
富士山脚看飞瀑

  
“圣岳”富士山

  
后记

  
樱花下的日本 文章节选

  
日本印象

  
地小物贫的国家

  
对于我来说,日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我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我的故乡温州曾经三次被日本军队占领。我家所住的大楼被日军司令部占用。我在襁褓之中,便随父母逃难。正因为这样,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日本军国主义成为灾难的代名词。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随着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年代,我结识了许多来访的日本文化界的朋友,我的许多朋友也从中国前往日本。

  
我一次次飞往美国,常常在日本东京成田机场中转。按照日本的规定,我每次都可以获得在日本停留半个月的签证。然而,考虑到毕竟在日本没有亲属,而且我又不懂日语,所以还是选择了随旅游团前往日本。这次我和妻选择了豪华团,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不仅所住的都是高星级酒店,而且导游、司的服务也极其周到。

  
在出发之前,我开始做“功课”。我买了日本地图,买了许多介绍日本的图书,使我对日本有了概念性的了解。

  
……

  
樱花下的日本 作者介绍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l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两亿一千万册,而取名予《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三个“亿”是叶永烈丰富的精神财富。 主要著作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反右派始末》、《“四人帮”兴衰》、《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以及《陈伯达传》,长篇自传《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以及《陈云之路》、《胡秀木传》、《傅雷与傅聪》、《追寻彭加木》、《邓小平改变中国》等。作者也致力于“行走文学”的创作,著有《美国自由行》、《星条旗下的生活》、《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澳大利亚自由行》,《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五光十色美丽岛》等。

  


本网站为统一格式,过滤自然段首末空格,自动换行。
为满足个别用户特殊需要,提供UBB代码供用户使用。

[c]小标题居中[/c]
例:[c]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c]   发表结果:|      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      |
[r]日期右对齐[/r]
例:[r]写于2000年5月1日[/r]       发表结果:|                写于2000年5月1日|
[b]重点显示[/b]
例:[b]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b]     发表结果: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
[color=颜色名]彩色显示[/color] *颜色名参考HTML标准
例:[color=PINK]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color]     发表结果: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
[t]诗词格式[/t]
例:(略,每行起首自动插入10个空格)
[img]图像链接URL[/img]
例:[img]http://www.aaaa.com/a.gif[/img]   发表结果:(略)


Page: 2 | 1 |

  回复[1]:  东京博士 (2009-04-08 23:33)  
  “我一次次飞往美国,常常在日本东京成田机场中转。按照日本的规定,我每次都可以获得在日本停留半个月的签证。”

  
中国国籍者在成田机场中转可以得到半个月的签证,这话不可思议,根据日本入管有关规定可信度很差。

  
“这次我和妻选择了豪华团,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不仅所住的都是高星级酒店,而且导游、司的服务也极其周到。”

  
日本酒店并不实行星级制评定,要说日本的服务,不用高档场所都是世界一流的,才看了个头,就对他写的日本不感兴趣了,虽然我儿童时代就看过他写的科幻小说,但写日本也当作科幻来写,实在是令人失望。

  回复[2]: 我在上海的书店看到叶永烈的这本书 科长 (2009-04-09 08:30)  
  翻看了一下,觉得太走马观花粗制滥造了

  
过境签证72小时。他的半个月不知道怎么得来的。

  回复[3]:  王者非王 (2009-04-09 08:53)  
  写科幻小说。写传记以及写科普是同一个作者?会不会搞错了,同名同姓?

  回复[4]:  吴卫建 (2009-04-09 09:18)  
  莫有搞错。

  
叶早年写科普是严谨的,现写所谓传记,唉,算了,不说了。

  回复[5]: 无知者无畏 黑白子 (2009-04-09 09:43)  
  什么叫“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用在所谓的“中国作家”身上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是个中国作家,不管来没来过日本,都敢码字出书,对日本品头论足——近十几年,看过不少这样的文章和作品,大都是隔靴搔痒、雾里看花,甚至是胡说八道、胡编乱造,我们只能将其算作作家谋生的手段,糊弄一笔稿费罢了,是千万当不得真的。

  回复[6]: 这也就是产生不了名作的原因 科长 (2009-04-09 09:48)  
  《菊与刀》的作者没有来过日本,却写出了传世之作。

  


  
我这次在上海买了《菊与刀》的一个新译本,还买一送一,送一本英文原版。

  回复[7]:  是的 (2009-04-09 10:25)  
  挖!!真的??

  
俺就一直想要个英文原版哇~~~ 太羡慕了。。。可否告诉哪个书店?这会儿就MSN上委托一下友人。。。谢先。

  
不懂可爱地蝌蚪文(英文),只是一直想收藏一本原文版~~(顺便冒充一下文化人~~哈)

  回复[8]: 是上海三联版 科长 (2009-04-09 10:32)  
  http://www.wheregood.com/book/detail/2730569304.html

  

  回复[9]:  是的 (2009-04-09 10:38)  
  谢谢科长。是上海不论哪个书店都买一送一么?告诉一下你去的那书店名。大致地点。

  
这会儿上海的友人正在线上。(他不是上海本地人)

  回复[10]:  是的 (2009-04-09 10:45)  
  哦。好象是网上可邮购~~~?谢谢谢谢。转给友人。。

  回复[11]: 你看那个网页阿 科长 (2009-04-09 10:46)  
  国内现在也大多在网上购书,便宜。那书标价20元,在网上只要13元左右。

  
我是在徐家汇的美罗城楼上的书店买的。买一送一是出版社捆绑的,到处一样。

  回复[12]:  是的 (2009-04-09 11:00)  
  嗯。一兴奋着急,没点网页就。。。刚才看了。这更方便了。已经转给友人。。

  
太感谢了。89年我买了大概是国内出的第一版。后来到了日本,买了日文版对照阅读。突然想,如果再有英文版,就中日美“圆满,齐全”了。。。可我不懂英文。就算书店看到过,也不知。。

  
没想到,镜子上托科长的福~~~ 可以如愿了~~~

  回复[13]: 新译了呀,译得怎么样? 张三 (2009-04-09 16:00)  
  以前两个版本里的至少一个,复旦谁译的,相当糟糕。

  
商务的书怎么会这么便宜呢?想不通。

  回复[14]: 新译的,还没有看 科长 (2009-04-09 16:23)  
  译者好像是新人,不认识,我想反正送英文版,不明白的时候看原版

  
国内好像不止两个版本了。前一阵,萨苏还搞了一本版本,附带评论的。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9779.html

  回复[15]: 《菊与刀》大陆中文版 科长 (2009-04-09 17:09)  
  菊与刀(插图评注版)(上下册)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 著,刘锋 译,萨苏 评注

  
出 版 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月

  
页数: 495

  
开本: 32开

  
I S B N : 9787509002841

  
包装: 平装

  
定价:¥38.00

  


  
------------------------------------------------


  
作者: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 译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页数: 218

  
I S B N : 9787100012935

  
包装: 平装

  
定价:¥15.00

  


  
------------------------------------------------


  
菊与刀(双语买一赠一)

  
作者: (美)露丝·本尼狄克特 著,北塔 译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

  
页数: 533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542626301

  
定价:¥20.00

  


  
------------------------------------------------


  
菊与刀(英文版)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 著

  
出 版 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4月

  
页数: 337

  
开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802116375

  
包装: 平装

  
定价:¥18.00

  


  
------------------------------------------------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 著,南星越 译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

  
页数: 367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544238779

  
包装: 平装

  
定价:¥58.00

  


  
------------------------------------------------


  
菊与刀(插图典藏本)

  
作者: [美]本尼迪克 著,唐晓鹏,王南 译

  
出 版 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2月

  
字数: 154000

  
页数: 184

  
I S B N : 9787507515756

  
包装: 平装

  
定价:¥36.00

  


  
------------------------------------------------


  
作者: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谭杉杉 等译

  
出 版 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0月

  
页数: 236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535435712

  
包装: 平装

  
定价:¥15.00

  

  回复[16]: 没找到89年前后版的? 是的 (2009-04-09 17:36)  
  天呐。。。科长简直太有才了。。

  
我记得,我是89年前后买的。。忘记具体年代了。

  


  
这么多版本。。。挺有趣,让人回味。

  回复[17]: 晕科长这么专业 张三 (2009-04-09 17:41)  
  还真不知道已经有这么多版本了。不过还是缺了我说的那本,看了一下这本是根据日译本再翻译的: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插图珍藏本)

  
作者: 本尼迪克特

  
译者: 朱理胜 / 马小鹤 / 孙志民

  
ISBN: 9787801952318

  
页数: 234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定价: 25.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1-1

  


  
国内吃饱了撑的,一本书有译这么多的必要嘛?

  
周作人这样知日大家的文章,倒一个出全本的地方也没有。

  
萨苏这样《环球时报》的人,不值得提吧。

  回复[18]:  是的 (2009-04-09 17:40)  
  看来。俺买的那是鹤立鸡群的绝版?哈

  回复[19]: 又找到一本,估计也是抄来抄去的 科长 (2009-04-09 17:48)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批判

  
作者: 鲁思·本尼迪克特

  
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价: 35元

  
ISBN: 9787500466833

  
出版日期: 2008-05

  


  

  回复[20]:  是的 (2009-04-09 17:52)  
  ()'Y=)(U{=JOPIJ{~)(=)'&)'TF)|~P{`+~=P*?

  
完。。找不到语言了~~~ 不敢相信简直。这现象太有趣。。。

  回复[21]: 是的,你的版本大概是最早浙江人民 科长 (2009-04-09 17:58)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孙志民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7年,

  


  
一本叫《菊与刀》的学术书还在畅销

  
来源:南方都市报

  


  
《菊与刀》产生自战后历史环境,注定了要被持久注目,尤其是它畅销并催生一批相关书籍,关注这道出版风景,尤有现实意义

  


  
2005年《菊与刀》热销到顶

  


  
提起日本文化,很多人的脑海必然会浮现出一个漂亮的意象:菊与刀。因为被过于频繁地引用,反而容易忘了出处。

  


  
国人较早知道《菊与刀》这本书,应追溯到1981年。金克木先生在当年第六期的《读书》上写了一篇文章《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开头是这样说的:“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这本《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是一九四六年出版的,离现在三十五年,已是一本旧书了;不过在我国似乎还值得一谈,并不只是因为这书已成为名著。”

  


  
1981年的《读书》按今天的标准看,也算得上畅销书了。《读书》的读者看了金先生的介绍,自然会有不少心向往之的人。可惜的是,金先生笔下的旧书,也要隔了六年,才能被翻译成中文。最早的中译本是浙江人民社1987年版的《菊花与刀》,首印2万多册,影响并不大。公认的权威译本是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的《菊与刀》,首印不多,却常印常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知识界广为流传;又因为它生动易读,人类学家的学术作品竟也吸引了很多普通的阅读者。

  


  
然而,《菊与刀》真正的畅销发生在去年。日本《读卖新闻》观察到这一异常的现象,“此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后已将近16年,到2005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印出版,达到了空前的印数7万册。背景是围绕着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日中关系变冷。《菊与刀》中文版初版是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出版的,以后每年加印几千到一万册,进入2005年以后发行量显著增加,2月、5月各印一万册,到6月一次加印5万册。发行量到第14次印刷时累计为12.4万册。”《读卖新闻》虽然犯了一个小错误(中文版初版不是商务印书馆),但商务版的译者吕万和证实,2005年《菊与刀》的印数绝对是空前的。

  


  
除此之外,另有五六个版本的《菊与刀》在书店热卖,并且带动了其它日本论的走俏,如戴季陶的《日本论》、周作人的《周作人论日本》、小泉八云的《日本与日本人》等,再次进入读者的视野。

  


  
《菊与刀》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时隔多年,没有经过任何炒作,它会从学术经典摇身一变,成为大众阅读界的宠儿?1949年,《菊与刀》译成日语后,立刻在战后的日本激起强烈的反响和争议,作为战败方的日本人,对美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民族的国民性,抱有奋发图强的好奇心,《菊与刀》是一面特别合适的镜子,有点夸张,又颇为准确。可是,现在的日本还有人谈论《菊与刀》吗?答案是:没有。

  


  
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是战后的日本和本尼迪克特笔下的日本完全不是同一个日本;第二,正如研究日本思想史的学者孙歌所言,“这本书从现在看,它里面的很多分析,一个是过时了,一个是太肤浅,它毕竟是不懂日语的美国人类学者写的。”

  


  
耐人寻味的是,《菊与刀》在中国的热销,比日本迟到了五十多年。中日关系的日趋紧张,毫无疑问是一个关键的背景。它的热销还需要几个因素:读者完全没有关于日本的知识;整个社会对日本问题有很强烈的兴趣;整个社会又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但这种热销永远是一个时间性的现象,中国社会什么时候热销这本书,就说明中国对日本的了解还停留在1946年。

  


  
非常有意思,和日本打了八年抗战的中国人,若想获得关于日本文化的整体性知识,思来想去,似乎真的只有一本书可以读,那就是美国人写的《菊与刀》。

  


  


  
译者访谈

  


  
了解日本,最方便的就是这本书

  


  


  
吕万和,1925年生,江苏省南京人。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哲学辅系),1948年冬离校,后被追认为1950届毕业生。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文教部科学处副处长、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

  


  


  
南方都市报:《菊与刀》是1986年翻译完成的,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翻的?

  


  
吕万和:翻的时间不长,大概半年多吧。三个人一起翻的,一位当时是我的助手,另一位是他的同学。现在,他们两位都是日本的大学教授,资望和成就都超过我了。书名采用了日译本,觉得比《菊花与剑》更准确。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商务印书馆上世纪90年代才出版?

  


  
吕万和:这也许是商务的好传统。他们任务重、挑选精,把关严。后来我们知道浙江人民出版社和另一家出了两个译本(1987年),印数不少。其实都是在我们之后翻译的。不过商务不在乎一时的销路。虽然出版晚,印数不多,却坚持不断印,列入《日本丛书》,影响越来越大,至今已第14次印刷。

  


  
南方都市报:怎么想起来翻译《菊与刀》的?

  


  
吕万和:我们(当时是“天津历史研究所”)以前已为商务译过《日本外交史》等,和编辑比较熟。有几本日本名著,我们一直想翻译,一是《菊与刀》,另一个是《武士道》。商务的编辑也希望出点日本文化方面的书。我从评论“日本学”著作的日文书上发现,日本人非常推崇《菊与刀》,我国却长期没有译本。我们如果还不译,不大像话。

  


  
南方都市报:您是根据哪个版本翻译的?英语还是日语?

  


  
吕万和:我们在北京先找到英文原本,后来在日本找到日译本,翻阅之后觉得日译本很好,也更方便。于是他们两位先根据日文本译,我再用英文原本校。如果不懂日文,从英文版直接翻译这本书,那就要费劲大啦。里面有很多日本专名,还涉及多种中文古书,不容易翻译准确。我们快译完时才看到台湾的译本,我一看就感觉它是从英文本直接过来的,有些专门名词显然不准确,送稿时告诉了商务。

  


  
南方都市报:《菊与刀》出来后,还记得当时的反响吗?

  


  
吕万和:不大知道。商务最初几次印数不超过5000册。他们很快去了日本,我也退休,都不太关心。

  


  
南方都市报:您觉得《菊与刀》去年为啥这么热?

  


  
吕万和:这本书最早是在日本热的。当时也热得不得了。我认为:一是日本战败投降,比较崇拜美国,更重要的,许多日本的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积极反思本国传统文化。至于今日中国为什么这么热?那就要问小泉啦。小泉这么闹腾,中国人当然要了解日本人是怎么回事啦。最方便的书就是《菊与刀》。解放后中国人似乎还没有写出一本全面介绍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书。解放前,黄遵宪的名著《日本国志》以后,戴季陶写过《日本论》(小册子)、蒋方震写过《日本人》(一篇散文)。除学术界外,恐怕读者不多。

  


  
南方都市报:国内的日本研究有比较热的时候吗?

  


  
吕万和:中国近代似乎有三次热潮。一是戊戌变法前后至辛亥革命期间,主要是学东洋,搞维新。许多科学名词和新名词都是日本人先翻译的,包括共产党、干部、立场等等。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是从日译本转译的。第二次就是抗日战争,是为了抗日。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先重视日本的两次“起飞”(百余年前的明治维新和战后日本的再次勃兴),现在似乎开始重视研究近代日本的“兴与衰”这个怪圈。我参与组译的一部关于日本的重要著作,书名就叫做:《透析日本:兴与衰的怪圈》。

  


  
南方都市报:您眼里的日本人是怎么样的?

  


  
吕万和:1983年去过一周。1990年又去过三个月。日本人守时、规矩、认真、负责。刚到日本时,人家问我日本有什么缺点,我都不大说得出来。我接触的大都是日本和平民主人士和有识之士,他们对中国非常友好,衷心希望中日世代友好,实现亚洲和平。我和他们很谈得来。那些老顽固我没怎么接触,不知道他们的厉害,现在才知道。右翼保守势力的影响确实不可低估。

  


  


  
学者访谈

  


  
日本是复数,不是单数

  


  


  
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专业为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亚洲意味着什么》、《主体弥散的空间》等。

  


  


  
关于《菊与刀》

  


  
南方都市报:你是什么时候阅读《菊与刀》这本书的?

  


  
孙歌:好像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还不太会日语,而且对日本一无所知。那时能找到的研究日本的书也非常少。当时看到这本书非常兴奋。

  


  
南方都市报:最早看到这本书,为什么特别兴奋?

  


  
孙歌:第一是无知,今天的读者可能也是以我当年的心情去接受这本书。如果你对一种文化完全不了解的话,你最希望有一本书能够从整体上告诉你:这种文化是个什么样的结构,它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你从什么角度进入这种文化是比较有效的。我觉得《菊与刀》在这个意义上是非常好的入门书。但这本书从现在看,除掉框架外,它里面的很多分析,一个是过时了,一个是太肤浅了。

  


  
南方都市报:《菊与刀》是一本既权威而又受到广泛争议的书,争议之一就是作者没有去过日本,也不通日语,而作为一本文化人类学的作品,似乎是不够严谨的。

  


  
孙歌:它受到了双重限制。第一,作者是美国人,她是在美国的框架里看日本。第二,作为日本的敌国,美国人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进入日本做人类学调查。

  


  
南方都市报:那你觉得这本书是不是用明显的西方思维方式来看待日本文化?作者却一再想撇清这个东西。

  


  
孙歌:我恰恰觉得西方思维方式是这本书的长项。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本尼迪克特有一个长处,她作为人类学家,始终坚持文化多元论的立场。在最后一两章里,她反复强调美国不可以把自己的民主制度那么直接地输出。你必须按照日本人的方式,去考虑如何重建一个战后的日本。说到这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讲,就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回复[22]: 这是商务版2002年的封面 科长 (2009-04-09 18:07)  
  

  回复[23]: 又找到一个光明日报出版的 科长 (2009-04-09 18:11)  
  

  回复[24]:  是的 (2009-04-09 18:19)  
  嗯。我只记得大约是89年前后。封面是白底。好象有个水泥柱子一样的图案。。。忘记了。

  


  
我国这么多版本。。和日本的不断重印,形成一种微妙的对照(好象日本也不是只一个版本。但没这么多)。。印象里,好象日本的最早版,至今重印了30多次。。是记忆中。不自信。

  回复[25]:  黑白子 (2009-04-09 18:21)  
  我也有一本,应该是89年前后的版本,楼上的封面都不是——得回家找找。

  
如果没有记错,前几年的买的一本《日本四书》里,也有《菊与刀》——也得回家找找。

  回复[26]:  是的 (2009-04-09 18:26)  
  完。科长今天是挖地三尺了。。。。。统统全挖出来~~~

  
辛苦~~~

  


  
但太有趣了。我对这部人类学经典著作的一个个人好奇和主观兴趣是: 作者本妮迪克特,其实曾经是写诗的。是个文学者。跑题。不扯。

  回复[27]: 一查,果然《日本四书》里有《菊与刀》 科长 (2009-04-09 18:33)  
  而且,《日本四书》又有许多版本,哈哈,不贴了。感兴趣的可做个专题研究。

  

  回复[28]: 这儿有俺“译”的“菊与刀” 是的 (2009-04-09 18:42)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0&&kno=007&&no=0007

  
>10多年前,是泡沫经济崩溃后吧,还组织アルバイト去慰安旅行。

  
那老板夫妇不简单哦!金刀比罗我以前常去,爬台阶锻炼身体

  
哦。叫“金刀比罗”啊。。。记着了。谢。

  
那会儿我来日没两年。语言不通。。。东西南北都搞不清。。。

  
是的。勉强维持着父传小作坊的夫妻俩,非常不简单。况且,当时,媒体每天盛报“中国人密入国”等各种新闻。

  
老夫妻俩的公司“铁匠铺”,アルバイト就我一个人。间休时,天南海北地瞎聊(就我当时的半生不熟日语?啧啧)。。。夫妻俩非常喜欢和我聊天。而且,每次周六老板娘执意不让我带午饭。肯定作好我喜欢的カレー,和她家一起吃。

  
我一直发愁,不知怎么表达谢意。我想起,瞎扯谈聊中曾提到过《菊与刀》,第一次听说的老板娘,竟然特地远路跑到县图书馆找到了书,借来读(村里图书室没有)。。。后来,听她说起正上大学的儿子,不想上了想退学。她非要我在电话里和他聊聊。。。后来,我买到日语《菊与刀》特地送给她儿子作礼物以示鼓励和谢意~~~

  
后来,翅膀“长硬”(有了奖学金)的我不打工了。老夫妻说挺“寂しい”。。。但从此,假如就算偷懒不发贺年卡给导师,我也绝不会偷懒发他俩。。。对我个人而言,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礼”能说得清的感受和心情。。。

  
得。过段时间我找机会去拜访看看他们去。。。没事儿你也来。一起去吃カレー。

  

  回复[29]:  四海为家 (2009-04-09 19:11)  
  没想到,露丝大妈的中国生意这么兴隆。

  
没错,是重要的文献,但不是唯一的文献,奇怪的是中国人只知道这本,只读这本,翻来覆去都做这本书的生意,是商业头脑太发达,还是太傻?

  
六十多年了耶!

  
中国人号称对日本特感冒,特想了解日本,闹了半天只读了一本中古书?也不说自己倒腾一本像样的,让洋鬼子也争着翻译出版一下。有那“生气”的工夫,倒没有干正事的工夫。

  回复[30]: 有意思死了 张三 (2009-04-09 20:04)  
  应该从来没有同一本外国书,被翻译过这么多次吧?而且是集中在10年里面?

  
楼上,应该是因为中国人的崇洋媚外、而尤其是崇米媚美的情结。觉得美国人的话才有说服力。从深入程度来讲,戴季陶和周启明的书文,都并不次于《菊花与刀》。

Page: 2 | 1 |


 回 帖(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主贴必须)
内 容(10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09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