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新闻 投稿格式注意事项 | 字体∶ |  我要发新帖子! 
 中国北方旱情加剧 科长 (2009-02-05 19:12 阅读人次:1206) 
  中国北方旱情加剧:370万人饮水困难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截至2月3日,旱灾已经让中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

  
综合中国媒体消息报导,自去年入冬以来,中国大部分小麦主产省遭受干旱。当前,北方大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冬小麦主产区遭遇了严重冬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2月3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旱灾已经让中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

  
针对旱情,中国政府高层不断发出抗旱保收成的批示,各地和各相关部门紧急动员,全力采取措施应对旱情。各受旱省区目前已经采取多种措施浇灌麦田。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北方冬麦区各省最高日投入人数912万人,抗旱机动设备77万多台套,农业部的消息说,目前上述7省已累计浇麦5658.7万亩,占受旱面积的39.6%,其中严重受旱麦田已灌溉44.3%。

  


  
自2008年10月下旬至今,河南省已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雨,全省受旱面积已达63.1%,遭受到自1951年以来特大旱情。据悉,这次旱灾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危害大的特点,河南省气象局已于1月29日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中新社发常中正摄

  


  
面对特大干旱,农业部启动抗旱一级应急响应,并紧急编印了9份分区域抗旱应急技术明白纸,3日晚已将10万张明白纸送达旱区。为及时掌握冬小麦受旱情况,指导各地落实抗旱技术措施,农业部日前派出了11个工作组,迅速赶赴上述省份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

  
国家防总2月4日也启动II级抗旱应急响应,并再次向旱区各省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扩大灌溉面积;要进一步落实抗旱预案,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要切实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统筹安排好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最大限度减少旱情影响和损失。国家防总在2月2日派出4个工作组的基础上,再次派出两个工作组,赴旱区指导抗旱。

  


  
此外,近日,国家防总商财政部再次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支持旱区抗旱工作。2月4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京牵头组织全国干旱会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强调,各级气象部门要将当前的天气气候预测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监视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要利用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全力以赴缓解旱情;要在关注降水的同时关注气温变化情况,避免由温度升高导致土壤失墒快、冻土层融化快等加剧旱情的事件发生。

  
同时要关注冬小麦麦区以及春播季节旱区的旱情发展,防范由干旱引发的沙尘暴、森林火灾和倒春寒等次生灾害,继续监视干旱对未来农业生产形势的影响。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这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历史少见。未来一段时期,北方大部仍无明显降水,旱情一时难以缓解,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冬春连旱。

  


  
2008年11月下旬以来,中国北方降水量明显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加上入冬以来几次强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旱冻交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气象专家4日表示,这次持续大范围的干旱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是秋冬连旱。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7-9成,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北方麦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秋冬连旱。目前,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普遍达到中到重度干旱,部分地区达到特重程度。

  
二是受旱面积大。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2月2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主产省小麦受旱1.41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320多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32亿亩和5240万亩。

  
三是受旱程度重。据主产省农业部门调查,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雨,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严重,北方麦区大面积出现3-10厘米干土层,旱情仍在持续发展。

  
四是旱冻叠加。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同时,去年12月初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温过程,尤其是1月20日-2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袭击,降温幅度达8℃-12℃,局部地区达17℃-20℃,加剧了旱情影响。

  
五是可能出现冬春连旱。据中央气象台预测,2月份华北、黄淮大部、江南东南部降水将较常年同期偏少2-5成,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旱情还将进一步发展,一些地区将出现冬春连旱。

  
七小麦主产省旱情及应对进展

  
河南:自去年10月24日以来,河南全省连续104天无有效降雨,小麦受旱面积达4150多万亩,50万亩麦苗枯死。截至目前,河南共投入抗旱资金5.55亿元,日最高投入抗旱人力142万人,累计浇灌面积4965万亩次。农业、水利、农机、气象、电力等系统共派出5000多支技术小分队,帮助群众抗旱浇麦。该省2日提出,力争在未来10天把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再浇灌一遍。

  
安徽:据统计,安徽全省受旱面积2591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107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已近16亿元人民币。小麦主产区亳州、阜阳、蚌埠等九市已有39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1286.6万,农作物受灾面积136万多公顷,其中成灾面积60多万公顷,绝收面积近3万公顷。该省受灾各市迅速启动抗旱保苗二级响应。目前,已累计抗旱浇灌面积1740万亩。该省气象部门已做好飞机和火箭、高炮人工增雨作业准备,一旦天气条件许可,将立即组织开展地面、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2月4日,在安徽淮北临涣矿湿地内,因连月干旱湖内水位急剧下降,几只重约一斤以上的花鲢鱼未能及时游离而渴死岸边。安徽省气象台首次发布最高级别干旱红色警报。据安徽省气象台预测,未来10天,淮北地区仍以过程性天气为主,云系较多但无明显降水,旱情将持续。中新社发陈帮干摄

  


  
山东:山东全省农田受旱面积已达2030万亩,重旱1000万亩,潍坊、临沂、德州、聊城等地受旱面积都在200万亩以上。全省投入近4亿元,兴建各类抗旱水源工程2600多处,新打机井5万多眼,临时解决了10万人、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河北:据统计,目前河北省有3500万亩耕地受旱,其中冬小麦受旱面积达1500万亩。此外,该省山区、坝上和黑龙港地区(包括沧州、衡水两市的全部以及邢台、邯郸、廊坊的部分县市)已有40万人出现季节性饮水困难。去年入冬以来,全省共投入26亿元,建设小型抗旱工程11万处,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多万亩。截至目前,全省沿河县(市)已引蓄水3.6亿立方米,浇地210万亩。同时,从2008年12月30日开始的“引黄济冀”调水工作,目前已引水9000多万立方米,可有效解决沧州和衡水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此次调水计划共引水1.5亿立方米,预计2月上旬完成。此外,河北省各地也纷纷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山西:自去年10月份以来,山西省降水量持续偏少,目前全省受旱面积已达3274.4万亩,其中农作物受旱面积818.45万亩,占冬小麦播种面积的78%,严重受旱面积230万亩,白地缺墒面积2455.95万亩。干旱还造成部分地区旱井、旱窖、小泉小水等饮水工程失去作用,106万人、19万头大畜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虽然2月2日—3日,该省迎来一次大范围的降水过程,但由于降水量太小,并未能有效缓解旱情。

  
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先后发布干旱黄色预警和干旱橙色预警。目前全省小麦主产区每天的春浇面积在6万亩左右,并在陆续增加。在省财政紧急下拨1000万元抗旱资金的基础上,各地市也积极筹措抗旱资金。全省100多支抗旱服务组织正在积极给饮水困难人畜送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陕西:自入冬以来,陕西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5成以上,平均气温普遍偏高1~2℃,全省九市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149万亩,受旱面积占麦油作物面积的57.6%,占耕地面积的33.8%,有6.2万农村人口和2.6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旱地麦油作物出现黄苗、枯萎现象。今年陕北、关中出现的持续干旱为15~20年一遇,已经达到严重干旱标准。

  
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从3日起,启动二级抗旱应急预案,全面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抗旱减灾工作。并派出3个工作组分赴关中和陕北旱区督促检查。陕西受旱市区县政府亦相应启动二级抗旱应急响应措施。春节假期过后,陕西水利、农业部门安排各级上万名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并指导抗旱救灾。目前全省日均投入抗旱人数117万人,开动水利设施6万多处,已完成冬灌面积752万亩次。

  
甘肃:目前,甘肃全省受旱面积1500万亩,其中重旱面积600万亩;冬小麦、冬油菜受旱面积达500万亩;因旱导致20多万人、18多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针对灾情,甘肃加大水利设施维修力度,积极开辟抗旱水源,努力扩大冬灌面积,减轻旱灾威胁。同时,筹措1.5亿元,计划今年推广5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积极主动抗旱。去年秋季,甘肃省已完成秋覆膜面积140万亩,今年早春计划顶凌覆膜面积达到300万亩。

  


本网站为统一格式,过滤自然段首末空格,自动换行。
为满足个别用户特殊需要,提供UBB代码供用户使用。

[c]小标题居中[/c]
例:[c]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c]   发表结果:|      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      |
[r]日期右对齐[/r]
例:[r]写于2000年5月1日[/r]       发表结果:|                写于2000年5月1日|
[b]重点显示[/b]
例:[b]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b]     发表结果: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
[color=颜色名]彩色显示[/color] *颜色名参考HTML标准
例:[color=PINK]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color]     发表结果: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
[t]诗词格式[/t]
例:(略,每行起首自动插入10个空格)
[img]图像链接URL[/img]
例:[img]http://www.aaaa.com/a.gif[/img]   发表结果:(略)

  回复[1]:  赵然 (2009-02-05 20:47)  
  

  回复[2]:  新部长 (2009-02-05 22:52)  
  没事的,在党的领导下,三年很自然的灾害都没有能把顽强英勇的中国人民怎么样,那么几天不下雨算什么,现在咱们的神7都能上天,人工下点毛毛雨实在是“毛毛雨”啦,奥运开幕式能人工绝对保证不下雨,反过来也是人定胜天的。

  回复[3]: 据说 自带板凳 (2009-02-10 12:50)  
  今年的旱灾的损失已经超过了去年的雪灾。

  

  回复[4]:  赵然 (2009-02-12 09:19)  
  [转贴]打井工程导致北方大旱,南水北调重蹈覆辙

  
文章提交者:bigtree2008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钱正英回忆,“1968年,当激烈动乱中刚出现一点可以工作的机会时,在周总理主持下,国务院全面部署了华北地区打机井的工作,并以此作为扭转南粮北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以后几年,不管政治形势多么动乱,由当时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李先念、余秋里等同志具体安排,每年以三十多万眼机井的速度持续建设。这是在华北平原上一项宏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国家在计划中给予资金补助,并提供设备材料,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现在,华北大地上已有近二百万眼机电井,一亿多亩耕地提取地下水灌溉,大大改变了十年九旱的农业生产条件,加上化肥工业的发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扭转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南粮北调局面,并推动了农村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钱正英, 2008)。

  
“扭转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南粮北调局面”的代价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被抽干。宝贵的地下水被“下水上调”,靠天吃饭变成靠地吃饭,然而地下水一年年往下降,能源价格一天天往上涨,从经济上说,靠抽取地下水支撑农业生产不再可行。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缺乏补充,目前华北已经形成多个巨型漏斗区,极易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陈志恺告诉《财经》记者,“机井在整个华北平原有200多万个,它们在华北平原形成了30多个漏斗区,地面沉降面积已达5万平方公里。河北省、天津市、山东德州市的漏斗区,更是已经连成了一片”(欧阳洪亮,2008)。

  
开挖机井“下水上调”使得华北水危机推迟出现,但是加剧了水危机爆发的危害性。令人惊奇的是,在“下水上调”工程失败之后,一些水利专家仍然主张用工程调水方法解决水危机,不过这次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难度更高的南水北调工程。

  


  
论中国国内移民限制导致的环境与人口危机——南水北调VS北民南移

  
作者:王鑫海 博士

  
一般生物的分布和迁移取决于自然条件,唯独人类有一点例外,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开辟和维持自己的生存领地。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利用技术手段改造自然条件是有限度的,而且即使可行,也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现在中国北方严重缺水,计划生育激进人士认为这证明了控制人口的必要性,一些工程派水利专家则认为这证明了南水北调的紧迫性,很多民众被他们的论调迷惑,支持严格控制人口,支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路惊人地一致:人“多”就减人,手术刀出马流产结扎,水“少”就调水,铲车上阵开沟挖渠筑坝,考虑问题过于简单,不重视“人危机”、“水危机”背后的各种因素。

  
南水北调是否可行?对环境与人口危机的解决有何影响?中国环境与人口危机背后的制度背景是什么?

  
笔者认为:户籍制度限制北民南移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僵化的土地产权制度导致了北方水危机,北民南移加上就地开源节水是解决北方水危机的唯一出路,南水北调是又一个必然失败的工程治水样板。

  
南水北调工程由东线、中线和西线三大部分组成。规划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本身有很多严重缺陷:丰水期北方缺水不严重,有的年份甚至有洪水危险,枯水期南方没有多余的水可调,如果一定要在枯水期调水,会侵占南方的生态用水,导致生态危机、海水入侵等问题;长江、淮河流域的水质趋于恶化,存在污水北调的现实危险;调水路途遥远,渗漏、蒸发浪费大量水资源;工程占用土地超过一百万亩,需要移民数十万人;冬季有结冰封堵问题;东线工程需要逐级电力抽水,等等。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的引水目的地是黄河海河平原。黄河海河平原,包括北京和天津地区,并不属于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如果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开源节流工作到位,本不应该出现水危机,但事实是危机出现了,而且很严重。

  
1949年建国后,百废待兴,北方最初需要应对的水危机并非缺水,而是洪水威胁,治理思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偏重工程治理法,忽视恢复生态环境利用森林植被保持水土,大批树木反而在大跃进时期被砍伐。海河治理工程以 “将河水直接、尽快送入大海”为主要目的,开挖了人工运河送水入海。这些工程导致海河在天津入海处的水量大减,引起海水倒灌入侵。天津重要水源海河被毁灭是天津水危机的最主要原因。1980年代初,为了解决天津的供水问题,修建了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由于渗漏严重,水量不稳定,供水依然存在危机。另外,多次紧急引黄河水接济天津,量少质差,作用非常有限。北京是风水宝地,水源丰富,西北郊有万泉河,曾经是名副其实由万泉汇集而成,1950年代初,北京大多数地方往下挖掘一米两米就见水。永定河名为“永定”是希望它从此平静,不再频繁发生洪水。现在万泉河两岸以及河底全部用水泥衬砌,臭气熏天;永定河成为沙漠荒滩。北京人均用水名列全国大城市前几位,供水管线系统跑冒滴漏浪费非常严重。北京利用其特殊地位,要求周边地区调水供应,但是周边地区自身难保。现在北京、天津和华北各省试图依靠长江水解渴。

  
华北在工程调水方面曾经有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发源于大跃进时期,在1960、1970年代达到高潮的开挖机井“下水上调”运动。在水利专家的指导下,整个华北地区开挖的机井星罗棋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钱正英回忆,“1968年,当激烈动乱中刚出现一点可以工作的机会时,在周总理主持下,国务院全面部署了华北地区打机井的工作,并以此作为扭转南粮北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以后几年,不管政治形势多么动乱,由当时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李先念、余秋里等同志具体安排,每年以三十多万眼机井的速度持续建设。这是在华北平原上一项宏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国家在计划中给予资金补助,并提供设备材料,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现在,华北大地上已有近二百万眼机电井,一亿多亩耕地提取地下水灌溉,大大改变了十年九旱的农业生产条件,加上化肥工业的发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扭转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南粮北调局面,并推动了农村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钱正英, 2008)。

  
“扭转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南粮北调局面”的代价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被抽干。宝贵的地下水被“下水上调”,靠天吃饭变成靠地吃饭,然而地下水一年年往下降,能源价格一天天往上涨,从经济上说,靠抽取地下水支撑农业生产不再可行。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缺乏补充,目前华北已经形成多个巨型漏斗区,极易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陈志恺告诉《财经》记者,“机井在整个华北平原有200多万个,它们在华北平原形成了30多个漏斗区,地面沉降面积已达5万平方公里。河北省、天津市、山东德州市的漏斗区,更是已经连成了一片”(欧阳洪亮,2008)。

  
开挖机井“下水上调”使得华北水危机推迟出现,但是加剧了水危机爆发的危害性。令人惊奇的是,在“下水上调”工程失败之后,一些水利专家仍然主张用工程调水方法解决水危机,不过这次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难度更高的南水北调工程。

  
华北水危机的形成,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国后对该地区人口外迁的严格限制。公社时期,人口被严格限制在一个个公社、生产队之内,除了婚姻移民,跨生产队、跨公社移民基本上没有可能,更不用说跨县、跨省移民,这种严格限制导致人口与自然资源配置长期不能优化。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人口开始流动,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依然存在,外流人口很难在外地定居。由于和户籍联系的农地产权限制,中国的农业经营组织非常弱小,华北农户经营的土地大多数不足一公顷(15亩),极大地限制了农业技术,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喷灌在一家一户使用的难度比较大,一般喷头的射程都超出一户田块的宽度”。(柳长顺等,2005)

  
解决华北水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允许、鼓励北民南移,同时通过节水灌溉与水土保持项目让华北生态环境修养生息,恢复自然供水平衡。

  
北民南移仅仅是因势利导,无需强迫。目前华北各省至少有数千万人已经南下就业,其中大部分从事工业生产,允许他们在就业地落户,并允许他们接取家属一并落户(预计家属随迁也会有数千万人),显然可以更高效地就近利用南方的水资源,减轻北方的水需求。在部分华北人口南移定居后,留下的农村人口可以适度扩大经营的土地面积,在政府的资助下使用节水技术,仅仅是推广已经成熟的喷灌、滴灌技术,就可以节省至少一半的农业用水。

  
南水北调的规模、投资以及施工难度都超过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总投资5000多亿,实施东线第一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静态投资就高达1240亿元,另外还需要日常维护费用。特别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引长江水,逐级提水北送,从长江调水到黄河南岸需设13个梯级抽水泵站,总扬程65米,如果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东线工程将成为沉重的经济包袱。如果最终抽水花费的资金高于产出的效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可能被迫放弃使用,与能源涨价导致华北部分机井被放弃使用类似。

  
华北平均年降水量达400-800毫米,而以色列60%的土地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其余地区在150毫米以下,人均每年可用水资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0,约为我国平均的1/。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甚至赢得“欧洲厨房”的美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世界奇迹。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

  
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北方地区由于蓄水和保水设施不足,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只有56%左右。(姚润丰,2004)

  
“据有关资料统计,喷灌、滴灌每公顷(15亩)需要投资4500~6000元,管道输水2250元,地膜覆盖900元”(柳长顺等,2005)。如果把1240亿南水北调初期投资投入华北农田节水项目,完全可以在2亿亩农田上建起高效的节水设施,折合每公顷可以获得节水设施投资约9300元。两亿亩华北农田实行高效的喷灌、滴灌,以每亩减少水需求100立方米计算,相当于减少水需求200亿立方米,另外提高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十个百分点,达到66%,就可以额外节水大约80亿立方米,两者相加为280亿立方米,超过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278亿立方米的总调水量。这还仅仅是保守估计,实际节水潜力更大。

  
另外,华北地区本不适宜发展需水量大的农作物,但是1949年以后为了“扭转南粮北调”,各地大举在水资源不丰富的华北地区发展水田,种植水稻,大大增加了农业需水量。京津地区每亩水稻需水约800-1000立方米,而旱地每亩用水量一般只为300立方米左右,两者相差巨大。京津地区仅仅由于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每年农业需水量就增加了7亿立方米。

  
“目前全国井灌区面积已达到22005万亩,约占总灌溉面积的1/4,基本分布在华北平原”。(柳长顺等,2005)华北两亿亩农田进行节水灌溉,再加上当前进行的退耕还林项目,减少水田改种旱地作物,完全可以比南水北调更好地缓解水危机,而且可以重建华北地区自身的水平衡,避免南水北调工程的各种副作用。

  
北民南移可以让华北环境休养生息造血复原,南水北调则是劣质低效输血,利弊不难对比。如果说北民南移增加了南方的用水量,那么通过南水北调给这些移民用水耗水更多,因为很大一部分水消耗于运输途中,所调的水同样取自南方,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水,利用效率却低得多。

  
在进行南水北调这种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的大型工程的决策时,“替代方案”研究是一个特别重要不能缺少的步骤,就是找出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南水北调进行利弊效益对比。只有充分证明南水北调比所有替代方案效益更高,弊端更少,确属无可替代时,才能最终作出决策。

  
1997年,笔者在北京大学求学时,获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社科院、中科院等院校的一些学者早就在研究用“北民南移”方案替代“南水北调”工程,研究表明仅仅是有限度的定向放开户籍限制(当时还没有人公开提出完全放开户籍限制),允许部分华北人口南迁就业定居,不花国家一分钱安置费,就可以比南水北调更好地解决华北水危机。这些学者的核心建议就是“北民南移高效利用南方水资源,减轻华北人口压力,重建华北水平衡”。可惜与计划生育研究一样,这个课题的潜规则也是“研究无禁区,表达有纪律”,学者们的研究不能发表,申请不到研究经费,甚至连小规模的研讨会都不能召开,只能私下个别讨论。后来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开工(南水北调部分工程在正式决策前已经开工),很多学者抱着“成事不说”的态度,不再参与替代方案研究。

  
目前公开发布的南水北调工程官方文件详细描述了调水工程的美好前景,但是没有任何“替代方案”研究内容。公众获得的信息是“南水北调工程利国利民刻不容缓”。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北民南移虽然没有被采纳为南水北调的替代方案,但是它也可以单独推行,作为缓解华北水危机的保底方案。

  
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1,柳长顺 陈献 乔建华:《华北地区井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状况调查研究》,2005年1月18日,中国水势网。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20117

  
2,欧阳洪亮:《华北深度干渴》,《财经》杂志 2008年第10期,2008年5月12日出版。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509/60053.shtml

  
3,钱正英:《跟随周总理治水》,2008年1月17日,民族魂网站。

  
http://www.china5000.org.cn/wmzt/zel/recall/200801/t20080117_58072.htm

  
4,姚润丰:《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仅为发达国家一半》,2004年3月23日,新华网。

  

 回 帖(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主贴必须)
内 容(10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09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