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复旦老校歌到底是谁作曲的

骏骏 (发表日期:2018-01-28 18:59:10 阅读人次:3630 回复数: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8D%E6%97%A6%E5%A4%A7%E5%AD%A6%E6%A0%A1%E6%AD%8C

  
百度: 复旦大学校歌

  
《复旦大学校歌》,可以指复旦大学的老校歌或新校歌。在复旦百年校庆时,创作于1925年老校歌恢复了校歌地位,取代了1988年集体创作的新校歌。

  
中文名称 复旦大学校歌

  
发行时间 1925年

  
填 词 刘大白

  
谱 曲 丰子恺

  
1913年李登辉开始担任校长,一直到1936年。在他长达23年的校长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商科、经济、新闻、教育、土木等应用型人才闻名的、有特色的私立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的办学体系。这所学校的特色也是从这时形成,刘大白和丰子恺先生也就在这辉煌灿烂的美丽年华作词作曲,为一代复旦开辟信华章。[1]

  
1925年,由现代著名白话诗人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创作了《复旦大学校歌》,此为复旦老校歌。

  
1988年,复旦大学组织力量创作了新校歌,写了新词,谱了新曲,以替代老校歌。然而,新校歌并不受广大师生喜爱,根本流传不开。2004年11月,正值复旦百年校庆之际,经广大师生强烈呼吁,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顺应民心,作出决议:停用新校歌,重新恢复使用1925年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的老校歌。消息传出,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好评如潮。[2]

  
老校歌

  
刘大白 词

  
丰子恺 曲

  
歌词: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

  
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

  
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

  
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

  
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8D%E6%97%A6%E5%A4%A7%E5%AD%A6

  
维基百科:复旦大学

  
校歌

  
现行校歌(老校歌)创作于1925年,于复旦2005年百年校庆时正式恢复校歌地位。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49][50]其早期旋律源自当时的荷兰国歌《尼德兰人的血脉》,后改为现今旋律。[51]

  
此外,复旦历史上曾有一首新校歌,集体创作于1988年,虽然新校歌通俗易懂,但由于口号式的歌词空洞无物、备受学生冷落,因而在校学生会的建议下,校方最终决定于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时正式停用这首新校歌。[52]




 回复[1]: YOUTUBE 骏骏 (2018-01-28 19:00:48)  
 
  词 刘大白

  
曲 黄自

  


  

 回复[2]: 复旦大学篡改了校歌的作曲者吗? 骏骏 (2018-01-28 19:05:28)  
 
  http://bbs.tianya.cn/post-free-1888825-1.shtml

  
复旦大学篡改了校歌的作曲者吗?

  
2005年,复旦大学100周年校庆的时候,终于把那个丢人丢到家的88年版校歌——“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给废掉了。

  
在此 之前,复旦大学的老校歌已经开始流传,这首号召学校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箩教网无羁绊”的老校歌虽然和至今依然供奉着毛泽东像的复旦大学已经有了极 大的距离,但是这首曲子依然给复旦的学生以及无数的中国人带来了震撼。毕竟,成曲7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只有部分历史悠久的大学重拾了当年的理想,距离实 践当年的作为,还差得很远,甚至有可能越来越远。即便昨天,中 华网上还有人号召要“警惕高校的思想动态,随时准备打击‘精英’们的反攻复辟”。

  
在 文革的时候,复旦成为了四人帮的大本营,也是南方一些老牌大学当中,唯一一所全面倒向极左的 大学,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直接控制下,复旦和北京的“梁效” (文革时期四人帮在两报一刊的笔名,由北大和清华的写作班底组成,“两校”的谐音)交相呼应,造就了文革时期中国千百年罕有的“思想火花”,还曾经积极运用马列主义反驳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而说起复旦的 毛泽东像,不得不提提当年建立的历史。68年清华的造反派第一次在高校校园里树立毛泽东像,复旦立即马不停蹄不甘落后,也建起了宗教神坛一样 的毛泽东像,而规模远胜 清华大学的版 本。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防止个人崇拜,连中国人民大学都把毛泽东像推倒,而始作俑者清华的毛泽东像已经不翼而飞的时候,复旦的神坛依 然挺立至今,据说还成为了复旦校园内的一景,也不知那些复旦学 子在毕业典礼时唱着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专制者合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 心境。

  
以上的那些内容文不对题,但是个人认为真的有必要介绍一下,作为一个铺垫。下面说说复旦老校 歌的事情。早在2004年,我刚上大学不 久,就在网上看到了复旦大学的老校歌,当时的介绍,作词是刘大 白和丰子恺,作曲是黄自。但是在今天,复旦大学的官方介绍中,校歌的作词者变成了刘大白一个 人,而作曲却变成了丰子恺。真是非常诡异啊。

  
我可以保证我的记忆没有出过任何问题。我当时在大学交响乐团服役,作为爱好,收集了很多大 学的 校歌。当时听完复旦的曲子以 后,我觉得这个四部和声的曲子非常的有气势,而且庄严雄伟,即使作为国歌,在当今世界中也算是非常雄壮的作品了,这与南京大学 古朴肃穆的老校歌完全是两个风格,也和民国时期大多数作品完全 是不一样的风格。“黄自”这个名字当时就在我的心里生了根,我还到网上去搜索黄自的其他作 品,让我一搜,还真的搜到了东西,在2004年的时候,这个东西还真的不多见,这就是《中华民国国旗歌》。戴季陶作的词,黄自作的曲。 至今还作为台湾升旗 的时候的唱的曲 目,也是中华台北奥委会的会歌,可以算是中华民国的第二国歌。

  
中华民国国旗歌

  
作 词:戴季陶 作曲:黄自

  
山 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

  
毋自暴自弃,毋固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

  
......

  


  


  


  
我当时一听,就来 了劲。我心说,复旦真的是转了性了,已经彻底告别建国以后风骨上的缺失,敢于启用中华民国 第二国歌作曲者写的老校歌,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啊。南京大学都没 有启用《中华民国国歌》作曲者程懋筠写的《国立中央大学校歌》呢。

  
由这件事,一直非常佩服复旦大学,虽然大肆的时候,很多兄弟跟我说复旦经济学院的 院长怎么怎么嫖娼被抓等等,我还是觉得那些现象要么是夸大诬蔑,要么是暂时的。一所学校的传统精神,只要传承,总会在他的后人 心中生根发芽。那些正直和善良,终究是会回来的。

  
到了另一所大学,我还在跟同学说这件事,还向宿舍的同学推荐了复旦的校歌。没想到重新搜索的时候 却出了麻烦,网上的资料经过几年已经得到了更新,之前介绍校歌 作曲是黄自的文章居然统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校歌的两个作词者变成了一个,丰子恺由作词者 变成了作曲者,而黄自,则彻底的被丢进了垃圾桶。甚至还有一个复旦大学的老师“深情”的回忆,丰子恺的后辈04年拿着丰子恺“作曲”的老校歌给复旦大学的 领导,最后玉成了老校歌的恢复。

  
这件事情本身特别值得怀疑,在于,当年我搜索的时候,所有的网站都把丰子恺列为作词者之一,作曲者统统都是 黄自。为什么仅仅几年之后,老母鸡就变鸭了呢?

  
更加蹊跷的是,丰子恺是一位广大国人所熟知的漫画家。从来没有听说过他 为任何一首曲子谱过曲 啊,怎么突然 之间,就能够写出四部合唱,颇有一些交响诗风格的作品呢?这不是太神奇了吗?于是我又到网上搜索,发现丰子恺还真的和音乐有一些缘分。曾经师 从著名音乐家李叔同。这个人法号弘一法师,是南京大学现在的校 歌《大哉一诚天下动》的曲作者,也是《送别》的词作者。进一步查证发现,丰子恺和李叔同的师 生关系,仅只两年,之后丰子恺就再也没有从事过音乐专业的学习,毕生除了这个被老母鸡变鸭变 出来的《复旦大学校歌》,再也没有创作过哪怕一首简单的小调。 只要稍微学习过乐器的同志们都知道,学一个最简单的乐器,两年也只是得一个皮毛而已,两年的 学习就想作曲,作四部合唱的交响乐那是一个怎样的不可能事件。 在这件事上,更重要的线索是,虽然丰子恺没有作过曲,但是曾经翻译过大量的国外民歌的歌词, 也为不少曲子填过词,甚至还写过关于中外音乐赏析的著作。这一 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丰子恺成为一个词作者,似乎是非常合格的,而成为曲作者,似乎需要莫扎 特一样的天赋。即使他有这样才华横溢的水准,那么我们怎么解释 他自《复旦校歌》以后,再也没有创作过其他哪怕一首小调呢?

  
而对比另一位曲作者嫌疑人黄自。12岁开始学习单簧管,1916年进入清华学堂 以后,就开始参加清华的乐队、合唱队,学习钢琴和声乐。之后在美国的奥波尼音乐学院和耶鲁大 学音乐学院专门学习作曲。毕业回国以后,在沪江大学任教,其间 除了创作了著名的《中华民国国旗歌》以外,还创作了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 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九.一八》,艺术歌曲《点 绛唇》、 《思乡》、《玫瑰三愿》。其中《旗正飘飘》应该也为大家所熟悉,因为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当中,这首歌正是上海佬用来 激励大家反攻南天门时 唱的曲子之 一。仔细对比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那种带有北美教堂诗班交响诗风格的四部合唱,以及庄严的《中华民国国旗歌》,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其中的联 系。

  


  
提供了这么多资料,我想大家也可以感觉到一些事情得真相了吧。也许有人觉得,这算个什么破事啊, 根本无足轻重,即便复旦真的因为政治原因再一次菊爆了老校歌 的曲作者,又怎 么样呢。的确,这些事情不会怎么样。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大学来说,都不是依靠机械化的标准来控制的,因为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新的发现和认识, 永远不能简单地用游标卡尺来测量短长,这时候,树立在人们内心的坚持与标准,那种正直、诚实、向善的动力,会变得比 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优秀的 大学,都有着自 己的信仰,并将这种信仰化作风格,展现在大家面前。维系信仰的,是传统精神与现代理想,是古老的 建筑、传统与社 会的认识。当一个大学为了眼 前的利益能够出卖自己的传统与历史的时候,与人出卖自 己的灵魂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最终带给我们的,只是灭亡前的疯狂。我们用了60年的时间,才找到了那些为了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人们,复旦还需要多久,才能找到自己校歌的曲作者呢?

 回复[3]:  骏骏 (2018-01-28 19:13:22)  
 
  老校歌的曲作者是谁?

  
作者:许有成发布时间:2005-03-16

  
复旦大学老校歌,创作于1925年二十周年校庆之时。经过80年的岁月沧桑,无论按当时的标准还是以现今的眼光来审视,都不失为一首好歌。

  
老校歌的词作者,是当时中文系教授刘大白(1880-1932),他专长诗词歌赋、中国文学史,所作的老校歌歌词琅琅上口、铿锵有力。离开复旦后,他还当过教育部次长,老复旦人对他耳熟能详。

  
至于老校歌的曲作者,由于当时是请校外人来谱曲的,不为复旦人所熟悉,以致后来张冠李戴,生出误会,所以校报编辑才向笔者约写这篇短文,加以澄清。

  
早在近半个世纪前,笔者的同学沈君(为丰子恺之姨侄)偶然谈及:他的姨父丰子恺先生曾为复旦校歌谱过曲。那时,各种批判不断,这种话题不便细谈(虽然笔者与他住在同一寝室),但他的这几句话笔者却一直记在心里。毕业时,他分配到贵州,几十年间未通音信。

  
1983年,学校为筹备复旦大学八十周年大庆,编写校志,抽调历史系1981级全体同学协助校史编写组进行调查访问,收集校史资料。出发之前,应1981级同学之请,笔者为他们写了一万字的《校史调查、访问、收集资料二百问》,其中第61问就是:“复旦校歌创作于何时?作词作曲者为何人?”

  
派往浙江的李国平、李颂申、刘平、王维江等同学,极其认真负责。在绍兴10天,他们7次访问了朱仲华(承洵)老先生(他1913年进入复旦中学部,在校8年,直到大学毕业,后又长期担任复旦校董)。朱老先生为了母校能准确地写好校史,每次访谈必事先做好准备。当时他已年近九十,但思路仍十分清晰,记忆力也很惊人。不过他还是设法找到一、两位与访谈专题有关的、已近耄耋之年的校友与他一起回忆,以免有误。

  
关于老校歌的曲作者,是请1925年二十周年校庆时入校的陈于德校友一起回忆的。下面是1983年7月25日上午在绍兴朱宅做第7次访谈时的记录:

  
朱仲华:“校歌倒有前后两种,前一种记不清楚了(按:即北洋政府将《卿云歌》定为中华民国国歌,复旦曾以此歌为校歌),第二种校歌是在廿周年时创作的。”此时老校友陈于德插话:“1925年时,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时为江湾力达学院教员)作曲。丰先生花了两天时间,赶作此曲。校庆时,我们唱了这首歌。”朱仲华亦是同一看法。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博学多才,擅长漫画、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曾任复旦兼职教授,讲授“音乐原理”。1925年,与匡互生、朱光潜创办力达学院(大学),任校务委员。其子丰华瞻为我校外文系教授。

 回复[4]:  骏骏 (2018-01-28 19:19:43)  
 
  丰子恺与复旦校歌及他的“江湾朋友圈”[图]

  
2017-11-02 05:19

  


  


  
复旦校歌歌谱及创作者刘大白(右上)、丰子恺(右下)

  
9月28日,复旦大学举行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暨77、78级毕业生返校日活动。纪念大会结束前,主持人宣布,全体起立,高唱由刘大白词、丰子恺曲的复旦校歌……顿时,会场里暗涌着一阵惊喜和骚动。对于77、78级复旦学生来说,这首2005年百年校庆时才恢复使用的老校歌,既陌生又亲切:“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会后,有人问我:这首校歌创作于何时?以漫画家著名的丰子恺先生,真的是复旦校歌作曲者吗?

  
“1925年”还是“1926年”?

  
按照传统说法,复旦校歌“创作于1925年20周年校庆时”。这一说法,可能源于两位复旦老校友:一位是1913年入读复旦大学中学部直到大学毕业的朱仲华先生;另一位是1925年进校的陈于德先生。1983年7月,两位老人接受了复旦历史系学生的访问,朱仲华回忆,“……校歌是在廿周年(复旦创办于1905年,这里指1925年——引者注)时创作的。”“此时老校友陈于德插话:"1925年时,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时为江湾立达学园教员)作曲……"(许有成、柳浪《复旦经纬》)

  
但是,我在查阅当年《黎明》周刊后发现,复旦校歌并非创作于1925年,而是1926年。《黎明》由刘大白、徐蔚南和陈望道等编辑,“编辑处”设在“上海江湾复旦大学内”。1926年4月18日,第23期《黎明》全文刊登了复旦校歌歌词,署名“刘大白”,刘大白是五四以后第一位有影响力的白话诗人,其时在复旦任教。在同一期《黎明》上,刘大白的同事徐蔚南对校歌作了热情洋溢的介绍:“复旦创立至今,竟没有人编成功一首好的校歌,凡与复旦发生关系的人,无不渴望着有人出来创作,尤其是新旧同学更热烈地切盼得到一首歌曲颂赞这所敬爱的复旦。现在好了,刘大白先生新近已创作成功了下面这首校歌……”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校歌歌词末尾,明确注明了创作日期:“一九二六年二月十五日”。由此可见,完整的、经过谱曲的复旦校歌产生,不会早于1926年2月。

  
“丰先生花了两天时间,赶作此曲”

  
不知什么原因,复旦校歌在历年复旦校刊上刊出时,几乎不署作者名字。久而久之,作曲者是谁,倒成了疑问。徐蔚南在介绍刘大白创作校歌的同时,又写道:“……曲谱亦已去请萧友梅先生填制,不久就可到了。”这个说法,虽无下文,却导致后人一度以为,萧友梅是复旦校歌作曲者。

  
萧友梅是中国现代音乐先驱,但他于1920年春留学归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任教;直到1927年8月,因不满北洋政府取消音乐专业,他才被迫离京南下。抵沪前,萧友梅从未与复旦有过交集。他最早与复旦沾边,始于1928年——这年10月,萧友梅访问了复旦大学。(黄旭东、汪朴《萧友梅编年记事稿》)从萧友梅个人经历来看,在当年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情况下,长期身处异地、又与复旦素无往来,他为复旦校歌谱曲的可能性不大。

  
复旦校歌作曲者究竟是谁?作为当年学生,陈于德明确指出是丰子恺:“丰先生花了两天时间,赶作此曲。校庆时,我们唱了这首歌。”(《复旦经纬》)当年复旦校庆日为每年9月14日,据此,我们可以推定,复旦校歌谱曲完成,当在1926年2月至9月校庆前。这个时段的推定,对于确认作曲者具有重要价值——其时,丰子恺正好寓居江湾。

  
与萧友梅不同,丰子恺与复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刘大白早有交集:刘大白于1918年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丰子恺也曾入读该校,据同为学生的曹聚仁回忆,丰子恺与刘大白等人同属“呼吸相通的文化集团”。(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后四金刚》)1924年2月,刘大白由杭来沪,任复旦中文系教授,住江湾复旦校舍;1925年初,丰子恺与匡互生、夏丏尊、刘薰宇等离开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到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后改名为立达学园)。同年夏天,立达在江湾筹建新校舍,丰子恺迁居江湾镇,先后在同安里、安乐里和永义里(寓名“缘缘堂”)居住,时间长达七年。9月,刘大白兼任复旦心理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简称“实中”)主任;1926年1月,丰子恺到实中兼课。

  
当年,实中与大学部同在复旦校园(今邯郸路校园西部)内,实中校舍位于简公堂北侧(今复旦300号蔡冠深人文馆所在地),为三层楼建筑,底楼为办公室,二楼为学生宿舍,三楼为教师宿舍。据一位台湾复旦老校友回忆,“徐蔚南、王世颖、杨哲明诸师均住三楼”(刘振《翔殷路上杂忆》)。而徐蔚南自己则说,“刘先生(指刘大白——引者注)和我在复旦同事的时候,我的房间正在他的房间的后面。我自己的房间,除了写作外,不大住的,老是在刘先生的房间里厮混。”(徐蔚南《〈白屋文话〉序》)由此看来,刘大白住过实中校舍三楼。丰子恺到实中兼课后不久,刘大白即写成了校歌歌词。作为复旦同事,丰子恺为其谱曲,时空契合。

  
“拿到新江湾去吃酒吧!”

  
梳理复旦校歌的产生,还不应忽视一个特殊地域——江湾。江湾地处上海北部,当年因地价低廉,私立学校云集,文化名人蜂拥而至,形成阵容强大的“江湾朋友圈”。在立达,既有匡互生、丰子恺、夏丏尊、刘薰宇、方光焘等创办人,也有茅盾、胡愈之、刘大白、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陈望道、俞平伯、周予同等“立达学会”成员;因立达与复旦同属江湾,互相毗邻,刘大白、周予同和陈望道等,也同时在两校兼课。

  
“江湾朋友圈”既激发创作灵感,也给丰子恺等人留下美好记忆。1925年,经朱自清介绍,丰子恺认识了郑振铎,两人成为挚友。郑振铎请他为《文学周报》创作漫画,并经常乘淞沪列车去江湾索画:“当我坐火车回家时,手里夹着一大捆子恺的漫画,心里有着一种新鲜的如占领了一块新地般的愉悦。”(郑振铎《〈子恺漫画〉序》)丰子恺也记得,有一次他借给郑振铎5块钱,郑振铎却到江湾来还他10块钱,双方推来挡去,被刘薰宇一把抢过:“拿到新江湾去吃酒吧!”于是,他们与匡互生、夏丏尊、方光焘等一起,到江湾小酒馆喝得烂醉……

  
江湾的人文环境,是复旦校歌孕育的土壤。在丰子恺笔下,“江湾”是重要的地理名词。1925年12月,丰子恺出版了他最早的漫画集《子恺漫画》,他亲笔署下“一九二五年黄花时节,子恺在江湾”。同时,在他出版的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音乐的常识》文末,他署“一九二五年岁晚著者在江湾立达学园”。他后来在江湾创作的重要作品,几乎都署“子恺记于江湾缘缘堂”。丰子恺为复旦校歌谱曲,应该也“记于江湾”。据说曲谱完成后,江湾一带,无论童叟,皆会哼唱几句“复旦复旦旦复旦”……

  
然而,复旦校歌谱曲的过程,一直湮没无闻——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丰子恺一人。在上世纪20年代,专业的作曲家凤毛麟角:赵元任是著名语言学家,除了为《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外,他还是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的作者;李四光是著名地质学家,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曲《行路难》……他们的作曲经历,被他们各自在专业领域的耀眼光芒所遮蔽,作为漫画家、散文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丰子恺也同样如此。

  
其实,丰子恺极有音乐天赋,会演奏钢琴、小提琴。1922年,他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就在贝多芬钢琴曲欣赏会上,亲自演奏了《月光》;他还为母校崇德县立三小校歌和春晖校歌《游子吟》谱过曲。遗憾的是,他的音乐作品大都没有流传下来。诞生于江湾的复旦校歌,也许是丰子恺唯一传世的音乐佳作。

  
作者:读史老张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