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王同学近作

科长 (发表日期:2012-09-10 16:07:41 阅读人次:1335 回复数:2)

  不知是否同名同姓的?存疑

  


  
王东:日本中央政府为何拿地方没辙?

  
http://view.163.com/12/0615/08/841EN3BK00014MO9.html

  


  
王东:日本粮食安全政策的对与错

  
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7/2947252.html

  


  
王东:日本人购买钓鱼岛源于对中国的恐惧?

  
http://opinion.cn.yahoo.com/ypen/20120511/1040090.html

  
王东:解决大城市拥堵的日本经验

  
http://observe.chinaiiss.com/html/20127/23/a51bb9.html




 回复[1]: 这篇文章好 科长 (2012-09-10 16:09:54)  
 
  http://daxia.org/?p=1207

  
我无法把日本送你,只能推荐一本解读日本的佳作

  


  
对于日本,我绝对谈不上熟悉,但还是很乐于接受邀请,简单写几句话。王东是我相识20多年的朋友,我想,有必要让读者大略知道,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他们写下这么一本书。

  
我和王东成为朋友,要追溯到1988年,初三分班让我们坐进同一间教室,接着成为高中的同窗,后来又考入同一所大学。大把大把的大学时光,我们形影相吊,几乎成了对方寝室的编外成员。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两人堪称天赋异禀,王东即是其中之一。就我所仅见,他相继涉猎的领域包括古诗词、军事、国际政治、电影、小说、流行音乐、围棋、社会学等等,而且都超越了普通爱好者的定义。尤其值得庆幸的是,他一直不是个乖学生,其智慧很少耽误于中国糟糕的教育体系。

  
从中学到大学,王东一贯以忧郁、深沉且多愁善感的形象示人,米色风衣和茶色近视镜是那时一成不变的造型。这份气质,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倨傲少年的青春期,我想,某些东西确实来自王东的血液。

  
毕业之后,势利、冷漠、虚伪的社会现实让王东难以适应,时常,他被醉酒和失眠的阴影纠缠,内心深处的忧郁甚于学生时代。

  
大约13年前(1997年),王东离开故土,前往日本留学。就如同高考报考法律系一样,留学也不是他自主选择的人生。可以想象,一个对中国文化那么精熟的人,被迫进入他并无兴趣的异国文明的困苦。连他自己也不讳言,那段时间患上了抑郁症。

  
到日本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里,王东多次在网上跟我说,非常想回国。事实上,他连回国看一眼的机会都不是很多。

  
王东严重“恐飞”,从东京到北京,他需要搭乘轮船再改乘火车,在广袤的中国国土上旅行,他也一直要坐火车。囿于“交通不便”,他每隔四五年才下决心回中国探亲一次。上次回来,我们在北京相见,他说自己在中国的火车站会感到些许的惊恐——为什么那么多人的眼中都看不到善意?为什么那么多人的脸上带着戾气?

  
我告诉王东,火车站广场通常浓缩着中国人残酷的生存现实,“你要是坐飞机回来,或许感觉就好多了。”话虽如此,但我知道,许多坐飞机的中国人,骨子里又何尝不是戾气有余而善意缺失呢?

  
这次见面之后,我的感觉是,王东还是不要回到中国了,否则他的不适感肯定要甚于在日本。印象中,在那以后,王东也再未在聊天中流露过归国愿望。

  
对故乡(不止是地理概念上的)深怀依恋,又发现自己不可能回到故乡,这就是王东不得不承受的内心冲撞,随着年岁增长,这冲撞会愈发激烈吗?

  
不幸中的万幸,王东的职业一直跟传媒有关,而且做的很多事情,都涉及中日文化的沟通。这让他既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社会,又不至于远离熟悉的中国文化。这些年,他接触了相当多的日本、中国两岸的文化、政治、经济名流,好的见识配之以好的学识,我相信王东总会有了不起的建树。

  
2008年春节刚过,我前往日本采访,题目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对日本的影响。王东其间帮了大忙,自是不消多说。仅就那个宏大题目而言,11天的采访时间难言充裕,而对于日本,工作间隙的走马观花更是不及大象之一截脚趾。不过,身处日本和日本人中间,毕竟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视角,也容易触发更理性的思考。

  
一直以为,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于人的本性而言,某些时候是福音,某些时候则相反。而当代日本社会,恰恰让我们看到一种极致——高度的“社会文明”可以对人性造成何其严重的扭曲和压抑。在日本,你看到的是对礼仪、秩序的极度推崇。此种执迷,总是让我感情复杂,尊敬与怜惜兼而有之。

  
不得不承认,在日本社会被过分强调的一些东西,恰恰是当今中国严重缺失的。两国国民隔膜日深,或许与此也不无关系。

  
日本之行让我确认自己具备一种能力——假如10个普通中国人和10个普通日本人站在一起,我有把握把他们区分出来,误差也许仅仅是10&。在一个西方人看来,这或许是难以想象的吧。两国的价值观、处世之道差异明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更是南辕北辙,篡改一句孔夫子的古语来描述,就是“形相近,性相远”。

  
对日本,我觉得自己是“不得不感兴趣”。作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虽交流不畅、误解颇深,却谁也绕不开谁。而且,现在这个相处的状态无法让人释怀。就好比一个住对门的邻居,你可以不必与其友好到把酒言欢,但是,假如终日心存芥蒂,怒目以对,还是大大影响生活品质的吧。

  
搬家是没可能了,要提高共处的生活品质,惟一的途径就是更多地认知对方——别忘了带上诚意。何况,认识这个重要的邻居,也是认知自身的一个途径。

  
在日本一家传媒机构的图书馆里,王东指给我看一列书架,上面全是日本介绍、研究中国的书籍。他很感慨,中国学界对日本的了解,或许不及日方的十分之一。现在,王东所写的这本书,在失衡的天平一侧添加了些许分量,哪怕它只是一支芦苇,也自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为了写这篇序言,我浏览了几本相似的书,都是有过日本生活经历的人所写的“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一类。因为题材的关系,这类书通常不会难看到哪里去,唯一的遗憾是,它们多半不会有助于对日本、日本人的客观认知,甚至会起到恰恰相反的作用。个中原因,我想是作者暗自迎合了中国读者的心理,以一种猎奇甚或揶揄的态度审视日本人。没错,日本人确实有许多中国人难以理喻之处,但那些作者并没有给出诸多“怪诞之举”的行为逻辑,而更要不得的是,他们描述了一部分事实而忽略了另一部分。

  
王东的书,至少给出了对日本的解读方式,而且在可读性与理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可惜缺乏深度。”王东这样对我评价他的书稿。确实,这不是一本可以体现作者学识的理论著述,但那种叫作功力的东西,还是隐于一篇篇小文的深处。集13年的观察、体验于一册,文火熬之,应该算是浓汤煲了。

  
就精神世界而言,用煎熬来形容王东在异国的生活,或许也不算夸张。好在,他已逐渐摆脱抑郁,找到自己的使命。一个回不去祖国,又不准备完全融入日本的人,索性就珍惜自己的学识与这个难得的“第三方立场”吧,毕竟,写作与思考正好是你驱遣烦忧的武器。一部一部凝结心血的作品将会证明,那些曾经忍受并仍要继续忍受的孤寂、苦闷与怀乡之痛,都不再虚妄。

  

 回复[2]: 不全是 王东同学 (2012-09-14 00:16:19)  
 
  王东:日本中央政府为何拿地方没辙?

  
http://view.163.com/12/0615/08/841EN3BK00014MO9.html

  
王东:日本人购买钓鱼岛源于对中国的恐惧?

  
http://opinion.cn.yahoo.com/ypen/20120511/1040090.html

  
这两篇是给网易写的专栏,其余不是,与作者同名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