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日本登山環境與步道系統優化推動經驗與實務

科长 (发表日期:2011-11-28 11:48:25 阅读人次:1317 回复数:0)

  http://trail.forest.gov.tw/lib/2006_LNT_Conference/4_Yen-Lian_Lee.pdf

  


  
日本登山環境與步道系統優化

  
推動經驗與實務

  


  
李彥樑

  
學歷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

  
現職

  
日本北海道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院生

  
經歷

  
雪霸國家公園步道之土壤侵蝕監測計畫主持人

  
日本大雪山國立公園步道長期侵蝕監測計畫研究助理

  
專長

  
景觀生態學

  
步道監測與管理

  
2006

  
國家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論文集

  


  
日本登山環境與步道系統優化

  
推動經驗與實務

  
李彥樑

  
壹、日本登山活動概述

  
一、日本登山的歷史-萌芽期

  
日本與台灣都位於環太平洋火環帶之上,經過激烈的造山運動,也跟台灣一樣,山脈林立,山地所占日本國土比例高達73%,其中與台灣較不同的是,火山活動相當頻繁,也造就了日本列島相當特殊的山岳景觀,例如日本最高峰富士山,其完美的火山錐外型便令人讚嘆。激烈的火山活動,這類型的自然現象,在現今科技解析之下,人們多能瞭解,然而在古代,火山活動是超越當時住民的認知,撼天動地的火山噴發,使得住民多以崇敬感面對山岳。而山岳環境氣候變化多端,時常籠罩在雲霧之中,山岳週邊茂密的森林,碩大的巨石,秀麗的河川、池沼等自然景色,令山下農耕生活的住民對山岳多產生神秘感,也因此日本原始宗教與山岳崇拜關係相當深。而崇拜的對象多以聳立雲端的高山,小山(里山)則因為與住民的生活山息息相關,較不在信仰之列。

  
山岳崇拜主要的對象則是以山型影響最大,而又以火山錐外型最受崇敬,因此關東地區的富士山、筑波山、赤城山、榛名山;中部地方的彌彥山、白山、立山,都是因此成為崇敬的對象。在原始信仰之中,山頂是神靈自天空降臨的地點,出自於對神靈的敬畏,登山多屬於禁忌之列。此外,農耕生活對於水源的依賴,也更加深住民對水源頭的山岳的崇敬與敬畏之感。

  
信仰登山的濫觴源自中古之後,日本佛教盛行,僧侶多選擇這些靈山作為靈修的場所,足跡深入山中,進行超人般修行,早在六世紀就有這類型的山岳修行者出現;日本最早被記載下來的紀錄始於西元七八二年,勝道上人登上關東北部日光的二荒山(又名男体山),算是日本登山史的源頭。信仰登山多往靈奇秀麗之地而行,有奇岩巨石,山形險峻之處或是雲霧飄渺的濃密森林最適合修行,他們深信在深山之中修行才能加深自己的道行。這類型信仰登山所延伸的小徑也成為日本後世步道的原型,在被指定為世界文化襲產的紀伊山地(熊野古道等)或是京都比叡山便是這類型靈山登山道,有些靈山登山道也轉變為日本長距離步道系統的一部分。

  
日本戰國時期的動盪不安,山岳的意義,即由信仰之外,更附加戰略上的價峠峠值。例如信州的大門或是飛驒的安房。戰略上的重要價值,是戰國大名亟欲對山岳控制的原因,因此修築了許多軍用道路,用來支配屬地或是侵略其他大名。這類型軍用道路不僅要能夠快速輸送人數眾多的部隊,而且要能出奇不意,因此多越過困難且危險之地,難度可想而知。這類型軍用登山道多位於目前歧阜與長野一帶的中部山岳地帶及東北山形與新潟的朝日岳連峰,不過多已損壞。

  
另一方面,日本登山活動也與文學有些許關聯。例如十五世紀的文人飯尾宗祇與十七世紀中期的詩人松尾芭蕉在其文學作品上均跟「旅行」有強烈關聯。其中芭蕉在一六八四年開始進行大旅行,其拜訪的足跡被也稱為「奧の細道」。這些人的諸國遊歷、拜訪靈山變成為另一種型態的登山活動,例如富士山、筑波山、立山、白山及阿蘇山等,都可以見到大淀三千風、准后道興等這些大旅行家的足跡。

  
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後,為了能夠掌控瞭解山林資源,山岳領地的諸藩多進行山林巡視,並進行山林保護與繪圖,登山的目的便是為了天然資源的開發,但是僅只於軍事上的應用,由於實施嚴厲的山林保護政策,除宗教登山之外,一般住民反而無法深入山區,盜採盜伐因而被斬首大有人在。比較特別的是由於當時藥草學伴隨著醫學的需要,而獨立於博物學自成一格,特別受到重視,也因此藥草學者因研究需要,需要深入各地山岳的收集藥草,各藩地也只剩下宗教登山,山林資源資料收集與這類型的登山活動。

  
十九世紀初期迫於北方俄羅斯南進的壓力,日本開始對北方進行調查,其中以地理學者伊能忠敬對蝦夷地(北海道)進行測量與間宮林藏對樺太(庫頁島)進行探險,開啟了日本對領地進行未開發地探險登山及地形測量的時代,其中松浦武四郎足跡遍佈全日本的探險活動最為人所知。日本登山活動除了擁有濃厚的宗教外,也沾染科學色彩大概也是源自於此。

  
同時在十九世紀的江戶時代,傳統的信仰登山開始普及於一般民間,不過仍而局限於於來就已經被熟知的區域,不過一八二八年播隆上人於北阿爾卑斯山的槍岳「開山」開闢了另一個局面,不僅在山頂安置神像,更為了信徒前往登山的安全,還架設了山小屋及鐵鍊。播隆上人雖然是典型登山的代表,但是其對山的熱情與不屈不撓的精神,被視為與近代登山的相當類似。

  
「講中登山」是近代登山大眾化的發源。江戶時代由於交通發達,旅遊遠比古代方便,去靈山參拜的風氣更加盛行,這種類似台灣「進香團」的參拜,尤以富士山、木曾的御岳、相模的大山、紀伊的熊野、羽前的月山及九州的英彥山最為著名,講社遍及各個靈山,著名的講社甚至高達上千人。日本平民數百年來,在夏天開山期默默的湧進各個靈山,除了宗教的目的之外,其實也帶有休閒的意味,這種風氣與習慣對於近代登山影響的相當大。這種講設的組織一直維持到明治維新才沒落。

  
二、日本登山的歷史-近代登山期

  
明治維新之後,為了導入近代化的西洋文明,積極拉攏招募外國學者來充實日本國力,進行了許多登山活動,多以學術為主。不過其中也有外國使節因為攀登富士山,由於行徑過於囂張,而引來庶民非議,情感上反彈相當劇烈,算是異例。

  
隨著這些地理調查、採礦、植物研究的盛行,也開啟日本學術登山的風氣。一八七七年日本地學便以東大理科大學為中心,對於日本各地進行地質調查,同時以德川時期藥草學為基礎,也成立了東京植物學會,運用歐美的學術經驗來採集分類日本的植物。這些科學研究均要深入各個山岳地帶,許多學者後來也成為日本山岳會的成員或是名譽會員。

  
另一個因應科學研究發展而有登山突破的是一八九五年野中到為了氣象觀測而首度於冬季攀登富士山頂,是日本冬季登山的先驅者之一。

  
一八七四年起內務省地理局開始著手進行全日本的三角測量,為了能夠更早掌握三千公尺以上高峰的狀況,一八八一年開始著手高山測量,登山進行選點作業,此後內務省地理局、陸軍參謀部本部測量局與北海道開拓史三個單位同時進行選點與三角測量的作業將近三十餘年。這些學術活動都為日本後來的登山活動發展奠定了相當好的環境,為近代登山拉開了序幕。

  
近代登山史中被尊為先師的是志賀重昂及英國人Walter Weston兩位。Walter Weston在一八九八年時被派到九州熊本當牧師,而後開始在日本的登山活動,在一八九四年開始於「日本旅行案內」向世界提供介紹日本山岳情報,一八九六年在倫敦出版了「日本アルプスー登山と探險」。志賀重昂則是遍歷群山之後出版了「日本風景論」,他在書中鼓吹登山的樂趣,並認為應該要提倡登山的風氣,而且還在書中對於登山技術做詳細的解說。這兩位出版的這兩本書對於近代登山的貢獻在於提供當時少見的登山導覽,與學術登山做出區隔,強調登山是為了本身的企圖與樂趣。這種思維及豐富資料的導覽書籍在當時引領起風潮,而這兩本書也成為當時愛好登山的青年必讀的「登山聖經」。

  
不過礙於登山活動聯繫的困難,情報交換的方法與機構欠缺,雖然登山活動較盛行,但是多為單獨行動,相當的孤立。有鑑於此,以小島烏水與日本博物學同志會為中心,仿效英國山岳會,於一九零五成立了日本山岳會,並發行會誌『山岳』發行全日本。自此,從宗教的「開山」,到已測量為目地的登山,在志賀的推波助瀾之下,日本山岳會的設立也延續著「開創」的精神,開始對於日本仍未詳盡的山岳地區,尤以北阿爾卑斯山區,進行「探險的登山」與「開路的登山」,開啟近代登山的黃金時代。

  
這個時期,隨著「山岳」發行的普及,登山行程中山岳照片也傳達給社會大眾,由於山區照片對社會大眾的魅力很大,曾經在一次寫真展覽會中,竟然吸引了高達八百多人的參與。高山照片對近代登山的草創初期,帶來了很多趣味,對於登山活動的普及也小有助力。

  
另一個在近代登山草創初期為登山運動普及的推手即是「學校集團登山」。一九零零年前後,許多學校為了鍛鍊身心、培養合作、遵守規定及大自然的體驗等進行集團訓練,一開始都是在較安全的靈山登山道進行,有趣的是多以女子學校為主,後來才擴及至男子學校,這樣的風氣,延伸至大正年間,各個學校紛紛開始設立山岳部。

  
前面曾經提到在近代登山草創的初期,登山活動聯繫的困難,情報交換的方法與機構也相當欠缺,至於地圖或是當地交通狀況資料更是無從入手,所以日本山岳會的「探險時期」相當仰賴山區聚落的村民,來擔當挑夫及嚮導的工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上高地的上條嘉門次。這些村民不僅熟悉山區的狀況,一些技術也是相當純熟,對於探險有相當大的助益。小林喜作算是其中比較獨特的一位,在擔任長期的嚮導之後,臆測到登山活動即將流行,在一九一九年結合其他友人,成立了「登山案內人組合」(嚮導組織),更在一九二二年開始在北阿爾卑斯山區的槍岳經營山屋,是很成功轉型的嚮導。

  
此外滑雪運動在一九一零年傳入北海道,積雪期登山技術的開展是自一九一一年奧地利軍人Theodor Edler von Lerch開始教授技術,並進行滑雪登山,為日本的積雪期登山技術發展奠下基礎,而冰雪岩混和的攀登技術先驅首推慎有恆。慶應大學畢業的慎有恆成功首登瑞士中部的Eiger東峰。在回到日本後,一九二二年成功指導慶應大學與學習院的學生於積雪期攀登槍岳成功,把「探險的時代」推進到「岩與雪的時代」。在一九二五年,進行首次的海外遠征,前往加拿大洛磯山脈Alberta首登成功,一九三六年,立教大學山岳部遠征隊攀登喜瑪拉雅山區的ナンダ。コット成功,將「岩與雪的時代」推到頂峰。

  
從學校集團登山的盛行,到日本山岳會的設立,資料與情報也開始完善,雜誌中精彩的照片及豐富的文筆培養了很多登山潛在人口,像是『山與溪谷』就是在一九三零年創刊的首本商業登山雜誌。而夏季登山的技術的普及,登山嚮導組織及登山小屋的興起,山區交通的便利,至此日本的山岳活動已經漸具雛型。而積雪期攀登技術的引進及海外遠征的成功,更使得年輕人或是社會人對登山產生高度興趣,再加上明治後半產業革命,歷經現代化洗禮的日本,產業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民眾開始有時間去休閒,一九三一年,日本也公佈了國立公園法,吸引了大量休閒人口,這些因素在大正年間引發了第一次的登山潮(1930~1950)。不過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這一波登山潮也隨之落幕。

  
大平洋戰爭結束後,隨著民主主義的普及及經濟的復甦,登山運動又開始興盛,除了學生仍然相當活躍之外,海外八千公尺級山峰遠征的成功,井上靖的名著「冰壁」也開始於報紙連載,文學與海外遠征的勝利成為昭和年間(1960年代)第二波登山潮的推手。這一階段又以RCCII積極引進人工攀登,並把歐洲的登山文化引入、傳播,使得社會人取代學生,成為這一時期的引領者。然而登山人口急增,山難事故也頻次,成為社會的焦點,登山運動備受爭議,登山大眾化的熱潮又悄悄退去。

  
三、日本登山的歷史-現代登山期

  
一九七一年植村植已及一九七五年田部井淳子相繼攀登聖母峰成功,其他海外遠征成功的消息也相繼傳回,日本國內登山運動人口也開始連動增加了起來。這個時期的登山運動開始多樣化與商業化。現代登山期大概有幾個特徵,以中高年登山人口為大宗,百名山的風行,商業化活動的盛行與山難人數增加。

  
中高年登山人口的激增,主要來自對健康觀念的潮流。過去經濟發達時期,過勞死案例的頻傳,使得這些中高年人口對健康相當重視。當他們退休之後,為了繼續維持健康的狀態及建構新的人際關係,登山便成為一個很好的活動。在這個時期,健行、郊山、高山縱走、攀岩、溯溪等各種與山活動變德多元化,且都相當受到歡迎。

  
而這個時期登山人口的增長另一個主要的推手是可以說是始於深田久彌於雜誌上連載的「百名山」。日本百名山在一九六四年集結出書,得到當年的讀賣文學獎,深受社會大眾好評。深田選擇百名山其實是相當的主觀,以山的性格,歷史,性格及標高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為基準,依自己的登山經驗來審視。不過這類的「百名山」的評選有很多,例如近年來有岩崎元郎所選的新百名山,唯獨深田的百名山最受歡迎,幾乎被奉為新的登山聖經。

  
而商業化的登山隊伍也因應著大量的登山人口而產生,除了地方的嚮導或是戶外活動公司外,旅行社也進入這個市場,然而嚮導不足與隊員素質不一常常變成是造成山難的主因。而中高年登山山難頻發的原因也在於登山觀念不足,或是對自己的健康過於自信,因此受傷或發病後,致死率也很高。

  
在現代登山期,由於技術的純熟與資訊的流通,海外遠征在日本已經相當普遍,不過受到世界上巨峰登山隊伍商業化的影響,類似「旅行」的登山隊伍也出現在日本,參加的人不再局限於具有已經具備能力者,然後在一九九六年,難波康子正式參加這類的商業團,因而喪命在聖母峰。登山自「探險」轉換成「運動」與「休閒」,日本這種傾向也開始變得明顯,許多老一輩的登山家也擔心登山價值觀因此崩壞。

  
第三波登山潮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更是前所謂有的嚴重,日本登山界也開始反思這類的課題。一九七一年,尾瀨自動車道及大雪山縱貫道路的計畫被要求中止。一九七二年,尾瀨濕原開始「把垃圾帶回家」運動。一九七九年開始富士山進行大規模環境保護運動,山岳環境保護運動開始興盛,為登山觀念注入新的理念。

  
貳、日本的登山設施

  
一、登山步道

  
依前一節登山的歷史,日本的登山道開闢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幾種:

  
(一)因宗教登山而開闢。

  
(二)因漁獵或是採取野菜等自然發生。

  
(三)因實施三角測量或是氣象觀測而開闢。

  
(四)林野廳(森林管理署)為了森林管理開闢但被登山客拿來利用。

  
(五)登山小屋為了服務登山客直接開闢。

  
(六)由國立公園或自然公園整理。

  
(七)登山客依本身需求開闢。

  
不過法定地位之中,只有國立、國定公園或是自然公園中被指定的步道,才會由政府單位來負責維修與管理,而國立、國定公園或是自然公園中被指定的步道又大致分為下面幾類:

  
(一)登山道

  
登山道就是指登山步道,從登山口至兩千五百公尺以上的山峰,這類的步道難度較高,通常都有危險,登山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裝備及基礎的能力。

  
(二)探勝步道

  
以接近大自然為目的的步道,起伏較平緩,通常以半天可以往返的地區為主,路面只是整平,多數沒有鋪面。

  
(三)園路

  
通常被作為自然公園週邊的通行道路,但是由於景色通常也不錯,所以常被自然公園內住宿設施拿來整理,作為投宿客人散佈的場所。

  
(四)自然觀察路

  
這是由園路或是探勝步道轉變或是延伸而來,一定都會設置解說設施及指示牌,通常輪椅也要能夠利用。

  
登山步道是利用步行的方式來體驗豐富的自然風景,所以上述的各種步道就成為人與大自然的媒介,也成為國立、國定公園或是自然公園內重要的設施。然而在國立、國定公園或是自然公園內活動,都會要求要對自己的安全負責任。他們負責提供提安全性與舒適性的設施,但是又要在環境保護之中找到平衡點,同時再經費的分配取捨上,因此步道的維護通常會有一定的難度。相對於此,由私人登山小屋所開闢的步道,由於有商業上的考量,反而能夠時常維持暢通。

  
在維修與管理上,過去原則是由環境省負擔一半的經費,地方自治體負責一半。自二零零四年起,這項補助金已經取消,使得登山步道維修面臨新的難題。此外由於環境省人員編制相當少,人力上無法負擔所有登山步道的巡視,因此相當仰賴地方自治體,甚至是觀光協會及山岳團體來協助步道維護管理。但是這種合作模式卻也延伸出新的課題,一九七九年吉野熊野國立公園發生登山客自吊橋墬落的意外,遺族控告出錢的環境省及維護的三重縣未盡管理維護之責,不過最後判決是將責任歸屬到三重縣。另一件事故訴訟則是在二零零三年,十和田八墦平國立公園內一位登山客遭枯枝斷擊中而半身不遂,最後判決是國家賠償一億四千八百萬日圓。這兩件訴訟對於國立公園內的登山步道造成很大的影響,前者是由於維護管理不當,因此之後的登山步道都會出現十二分安全,過度維護的設施。後者則是提醒管理維護單位,對於所有可能對人造成影響的自然現象,都必須做出提醒與對應的設施。

  
另外由於維護管理的補助金取消後,勢必登山步道會面臨維護困難的窘境,許多原本接受補助的觀光協會及山岳團體也可能降低維護或維修的品質,一但發生意外,勢必較大的壓力會轉為在管理單位的管理責任之上,最後使得登山步道無人維修而荒廢。因此環境省開始與部份登山團體也開始強調與呼籲登山客也必須對自己的安全負責,來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劣勢。

  
二、長距離步道

  
由於日本登山健行風氣盛行,步道非常普及,但是卻缺乏有系統的管理,再者面臨上述維修的問題,於是環境省在一九七零年開始與各都道府線合作開始整理規劃各地的步道系統,稱之為「長距離自然步道」。

  
長距離自然步道主要是以促進民眾接近大自然,以認識自然、人文歷史為主,因此步道的選擇上屏除了部份高山步道,以一般民眾為對象,難度較低的步道為主,這些被選擇的步道都是以優美的自然景觀與具有歷史古蹟的步道為優先。從一九七零年開始依序整理了東海、九州、中國、四國、首都圈、東北、中部北陸及近畿等八條長距離自然步道,總長約兩萬一千公里。而第九條長距離自然步道-北海道自然步道也於二零零三年開始整理規劃,距離為四千五百八十五公里,疆場距離步道總長延伸至兩萬六千公里左右。這九條(含整理中)長距離步道均為目前為日本民眾週休健行主要利用的設施。步道短至兩小時,長至一天往返都有,由於易達性很高,估計一年間有四千萬人左右利用。

  
(一)東海自然步道

  
東海自然步道是第一條整理的步道,從東京的「明治の森高尾国定公園」到大阪的「明治の森箕面国定公園」為止,穿越十一個都府縣,總長一千六百九十七公里。東京與大阪之間江戶時代往返頻繁,因此沿途歷史名勝古蹟很多,而自然景觀也是相當美麗。

  
(二)東北自然步道

  
東北自然步道,又被稱為新奧之細道,串連了東北地方知名的山徑與歷史古蹟。路線自福島縣白河市往北延伸,穿過東北六縣後繞一圈回到福島縣郡山市。距離總長四千七百三十四公里,共有二百二十九條步道。

  
(三)歩中部北陸自然道

  
歩中部北陸自然道是由新潟縣山北町向西南延伸至滋賀縣大津市,同時擁有壯觀的山岳景觀及日本海景觀。這條步道於平成十三年完成,穿過中部北陸八縣,包含了江戶時期知名的北國街道、三國街道及中山道,長度為四千零二十九公里。

  
(四)圏歩首都自然道

  
包含了東京、埼玉、群馬、栃木、茨城、千葉等自治體,總長一千六百六十五公里,以東京八王子為起點,穿過奥高尾山、多摩、秩父、妙義山、太平山、筑波山、霞之浦、九十九里濱総、房、三浦半島、丹沢等地,共一百四十四條步道。由於可達性很高,起訖點都可以很方便的與巴士或是火車接駁,每條步道長度約十公里上下,因此利用率很高。

  
(五)四國自然步道

  
四國自然步道全長一千五百四十五公里,起點是德島縣鳴門市,繞四國一周終點位於徳島縣板野郡,其中以穿過頗富盛名的四國靈場,宗教色彩相當濃厚。

  
(六)歩九州自然道

  
環繞九州一圈的步道系統,長度為兩千五百八十七公里,其中以當地火山地形景觀著名。

  
(七)近畿自然步道

  
歩近畿自然道是主要連結了關西地區,並延伸至淡路島,全長三二五八公里。

  
(八)中國自然步道

  
中國自然步道包含了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広島縣及山口縣組成,長度為一千九百九十八公里,不過大多數的步道程度在30~40公里左右。

  
(九)北海道自然步道

  
這是目前最新的一條長距離自然步道,仍在整理中,長度是四千五百八十五公里,是目前所有長距離自然步道中最長的一條。景觀則是以原生林、濕原等景觀交錯而成。

  
三、登山道的問題與整備

  
由於現今登山人口急速膨脹,其中又以百名山最為嚴重,登山道的問題則集中於侵蝕及過度利用等兩個問題。登山道的侵蝕是指登山道的表土層被雨水或融雪後的水所沖蝕,對周遭植被也造成影響,進而加速土壤侵蝕,如果沒有適當的措施,土壤的侵蝕將相當嚴重。日本由於高山地區都有雪覆蓋,每到融雪期,會產生大量的水流,是步道的沖刷的主因。而當登山道侵蝕過深,登山客總是會尋找其他路徑行走,在此情況之下,登山道週邊的植被首當其衝,形成裸地,甚至開始發生土壤侵蝕。而隨著登山人數的增加,這種情形更顯突出,形成惡循環。

  
根據宮川浩教授在二零零零年六月所作的調查,以登山客為對象的問卷中,登山道最優先整備的設施以登山導覽圖及指示牌等資訊提供最為優先,其次為危險場所的補強。對登山步道最不滿的則是也是以登山導覽圖及指示牌等資訊不足所占比例最高。然而針對各自治體發出的問卷中,面臨登山道維護管理的問題中以預算不足比例最高,

  
不過步道管理維護單位,卻是以安全作為第一優先考量,這顯示了在管理維護單位與利用者的想法上有所落差。受到前述判決的影響,還會出現了一些過度区建設的案例,例如中部山岳国立公園立山地的幾條步道,出現寬1.7m的步道,並全以石頭作為鋪面,被批評為都市公園規格的步道,受到嚴重的批評。

  
目前日本所使用步道的維護設施大致有:

  
(一)木道

  
位於山岳的濕原中最常被使用的設施,使用年限依設置地點的天候條件,使用的木材而有所不同,一般使用年限約5~7年。

  
(二)ターンパイク(turnpike)

  
多使用於較平緩的地方,類似軌道,中間使用較大顆的礫石以利排水。不過由於礫石用量很大,設置區間通常不長。

  
(三)・敷石間詰め(rock treadway)

  
多使用於潮濕泥濘的步道或是樹根裸露的場所,並可以有效的減輕步道複線化及擴大。

  
(四)土留め階段(steps)

  
坡度較陡的步道經常使用這種工法,目前在台灣山區也經常被使用,能夠有效減緩水流,減少侵蝕,不過由於施工設計不良,常會造成階梯下方或是側邊造成侵蝕。

  
(五)篭蛇(gabion, wire cylinder)

  
蛇籠本來多利用於河川,現在也被日本拿來在侵蝕相當嚴重的步道,不過對於景觀上的衝擊相當大。

  
(六)排水工(water bar, ditch)

  
這是較簡易的排水設施,台灣山區也很常見,一般排水棒與登山道角度約與20~40度,日本運用相當普遍,是減緩侵蝕相當重要的關鍵。

  
(七)ジオテキスタイル工法(geotextile)

  
利用不織布來覆蓋於登山道的兩側,減緩兩側的侵蝕及植被復育之用。

  
(八)近自然登山道工法

  
児・目前於鹿島縣屋久島,北海道,德島縣,山梨縣等地有這一類的新式工法實施,強調運用現場的地形與素材來整理登山步道,對於人工的設施盡量減少。

  
北海道愛山溪步道整修(渡邊悌二攝)

  
其主要的概念來自於登山道受到侵蝕之後,便形成一條「水路」,因此登山道的整修能夠把「水路」處理好,就能夠減少登山道的侵蝕,也因此把日本傳統河川施工的方式導入,因此在近自然登山道工法之中利用石材的比例很高,不僅可以成功減緩水流,並且對景觀視覺衝擊較小。

  
這些步道整理的方式,需依當地的情況來做適當的配置,整條步道可能會交錯著利用,來達成步道的舒適與安全。但是日本除了工法來處理步道的問題,目前也在研議管制入山者的數目,但是受到很強大的阻力,目前除了世界遺產的白神山地、仍然有火山活動的山區之外,多數山區並未管制。

  
不過目前日本登山步道的維持與管理仍然面臨相當大的考驗,面臨預算不足,卻仍要維持登山步道的安全與舒適,同時還要面對人數眾多的登山壓力。因此目前登山界與學界有幾個提議:

  
(一)必須仰賴地方團體來協助登山步道的維持與管理,例如目前北海道大雪山山區及本州北阿爾卑斯山區都有國立公園、地方自治體及地方山岳會合組的聯絡協議會,共同來負責並分工登山的維持與管理。

  
(二)由於登山人口眾多,尤其是商業團體也必須做好環境教育,特別是登山道的維護,例如登山杖的正確使用,減少離開步道等宣導。

  
參、結語

  
日本登山活動自早期以宗教為目的到現在以技術攀登與休閒運動型態並存,隨著裝備的普及,交通方便,登山人口更是增長至一千萬人上下。日本除了積極的將各地步道系統串連,連結成長距離自然步道,形成完善的步道網,提供優質的休憩環境,也積極改善步道工法,例如近自然工法便是朝向永續經營的理念,以最友善的方式來對待環境。

  
而各地山岳會看到環境遭受破壞,反省能力也相當強,除了早期參與許多山林環保運動之外,近期更積極提倡環保登山,除了食材裝備輕量化,以減少垃圾量,並減輕個人體力上負擔,攜帶廁所的概念也開始廣為宣導,經過十年的推廣,目前接受度逐年增高。筆者也期待這些經驗能夠供台灣參考,避免可能遇見的窘境,而將好的觀念吸收,期待台灣的登山環境能夠更加完善與舒適。

  
參考書目

  
1. NPO山のECHO,2006,山のデータブック

  
2. 山崎安治,1970,日本登山史,白水社 50

  
日本登山環境與步道系統優化推動經驗與實務

  
3. 佐藤謙,2002,山岳自然公園における歩道工事,北海道の自然,40: 24-30.

  
4. 河野昭一,2001,国立公園を蝕むコンクリート遊歩道,文藝春,6月号:282-290.

  
5. 金子博文,1999a,登山道を考える(前編),山と渓谷4月号,山と渓谷社.

  
6. 金子博文,1999b,登山道を考える(後編),山と渓谷5月号,山と渓谷社.

  
7. 栗田和弥・麻生恵,1995,多雪山岳地における雪田植生の復元方法に関する研究,日本緑化工学会誌, 20: 223-233.

  
8. 財団法人国立公園協会 2001−−.自然公園の施設歩道.平成13年度自然公園等整備技術者講習会,財団法人国立公園協会.

  
9. 深田久弥,1964,「日本百名山」,新潮社.

  
10.福留脩文, 2002,平成13年度大雪山国立公園愛山渓登山道試験施工に関する資料 ㈱西日本科学技術研究所.

  
11.環境省・プッレク研究所 2005.大雪山国立公園における登山道整備技術指針.環境省自然環境局西北海道地区自然保護事務所.

  
12.環境省自然環境局,1999,自然公園など事業技術指針「歩道」,

  
13.長距離步道網站:http://www.nats.jeef.or.jp/shizenhodo/index.html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