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奇了怪了!上海女人还要搞女权运动?

趙然 (发表日期:2010-12-27 17:58:51 阅读人次:2480 回复数:21)

  奇了怪了!上海女人还要搞女权运动? 2010-11-23 20:48:04

  
润涛阎

  
11-23-2010

  
打开电邮发现有一网友的求助信。我这个业余雷锋不敢怠慢立刻细看端详,信件很长,但大意是说她求我写一篇文章呼吁一下女权运动。考虑到她介绍她和她老公都是上海人,我就开始纳闷这个请求是否有点不合时宜,便跟她说起上海男人是何等模范丈夫,我看到的听到的太多了,那哪里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简直就是“下得厅堂上得厨房”了。家里来了客人,老公要在厨房里忙活,厅堂里坐着的是老婆和客人。历史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了,女人还要争女权,这这这实在是有点过分了吧?

  
为了让她放弃跟上海男人要女权而搞女权运动,我便提醒她:现在的女性有离婚的自由,有离婚后不再结婚的自由,有从不结婚的自由(而且剩女已经被认为是圣女了,是条件太高,男人配不上才成剩女的)。女性有跟任何男人偷情的自由,想当小三就当小三,想一夜情就一夜情,没人耻笑。而且,想跟哪个男人生孩子而不结婚就跟哪个男人上床,私生子多得是,单身母亲很时髦。非但如此,女人还有跟女人搞同性恋的自由。另外,你即使碰上了糟糕的男人,那也只是个案,不代表什么。搞女权运动要有社会基础。打个比方,封建社会时照样有老婆欺负丈夫的,比如潘金莲,把丈夫武大郎欺负得都那个地步了,可这绝不是武大郎搞男权运动的理由。

  
“润涛阎先生,您又不是上海人,也没在上海生活过,您只是猜测而已!上海男人的大男子主义一样需要根除。”信刚发过去就得到了她这样斩钉截铁的回复。

  
我虽然没有在上海生活过,但上海的同学同事不少。再说了,我在国内的时候常去上海,因为那时候搞研究需要放射性标记,而全国只有上海出产放射性药剂。本来这个是研究所里的采购员的活,可他拉家带口的总是拖着不去,说等到用的人多了才值得跑一趟。我光棍一条,说走就走,也就不愿意等那家伙了。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了厂家,常常需要等一两天有货。

  
可到了上海最大的麻烦就是住不了旅馆,因为我不会说上海话,那时候都是国营的,你不会说上海话,没人理你。反正旅馆挣的钱都上交给国家,住旅馆的人越少,服务员的活就越轻松。这样,我怒火满腔但又无法发泄,可我不能晚上睡马路啊,便想到了去郊区。我猜想,越是离城里远,排外的程度就越低。记得乘车大约20分钟就到了西北边的一个县城,叫嘉定。记得那时候是上海郊区县,现在估计是市内了也说不定。那个县城里有个招待所,刚好那个招待所的老太太是北京人,我一听她说普通话,心里高兴地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老歌:“喊一声我的娘叫一声我的妈,儿想娘啊亲人解放军共产党 … ”唱到这里就赶紧停下来了,忘记把歌词改成老太太了。可把老太太唱乐了。老太太经历丰富,悟性高,完全明白了我当时内心世界对她的感激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话在喊天天不响呼地地不应的情况下遇到老乡时绝对当真。

  
这关系就算搞好了,以后每次都去那个招待所,连介绍信都免了。更重要的是可以跟老太太聊天打发时光。那个年代招待所里连电视都没有,特郁闷。

  
说起那年头可不是今天到处都是私人旅馆,管你会不会上海话,你就是说鸟语人家也假装听懂了而把你拉入旅店。

  
有一位哥们回国探亲去了上海,回来跟我说上海的变化可大了。我便跟他讲当年去上海买不到东西因为不会讲上海话,连旅馆都进不去。哥们说:“润涛,你信不信,我不仅被连拉带拽进了旅馆,里边的小姐上床后还跟我推销产品呢。”

  
我一听觉得太离奇,便问详情。原来国内的小姐都知道留洋的博士们穿得土气,花钱小气,唯有的是一身傲气。所以,在做爱时都喊他“傲爷”,让他特有面子。推销给他的是北方人爱吃的疙瘩汤。我立刻问哥们那小姐都是怎么推销的,他说:“傲爷,买疙瘩!...买疙瘩,傲-爷!”我觉得这有点像英文,上海的小姐有不少机会跟老外上床,也就学会了点床上专用英文,未必是口音问题,都是学外语用汉字表音惹的祸。当然也有不少地方的人把“疙瘩”读成“Ga 瘩”的。哥们听后恍然大悟,回忆起来一脸的兴奋。

  
书归正传,话说当年。住处找好了,我就跟老太太闲聊,反正俩人都一样,闲得慌就聊天打发时光。她的话题就说起上海人跟北京人的区别了。我原以为她会对上海人有看法呢,毕竟要遭受排外的待遇。可万没想到,她说非常遗憾没有嫁给上海男人!

  
我想知道细节,便问及上海男人有何不同,好在哪里。她给我讲了很多故事,我至今不能忘记的有几个,有一个很震撼。

  
她说她丈夫的单位里有一位同事,上海男人,特疼爱老婆。突然间检查出来他得了肝癌,已经是晚期。当他临死的时候,老婆在床边守着他。他昏迷了一段时间后醒来,眼睛突然特别明亮,医生说那是回光返照。但听他一本正经地严肃地告诉老婆:“我死后,你要跟楼下的老石结婚”!(我当时没问她是“石”还是“时”,因为她的普通话特标准,肯定不是史或施。)

  
老婆愣了。要说楼下这位老石确实聪明,真正过日子的男人。可平时看得出他对老石耿耿于怀,老婆还以为男人之间有过节呢。可突然间丈夫要自己嫁给老石,她听后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问及为何想到了老石。

  
丈夫说:“老石那个瘪三当年骗过我一笔钱,那是跟你结婚前准备买三转一响的钱。老石也要结婚,但他没钱买三转一响,就打我的主意,把我的钱给骗走了。”

  
老婆一听觉得不对,便问:“这么多年你为何不告诉我呢?我可以找他要回来啊。”丈夫说:“你没法要回来的!因为是打赌,愿赌服输。可是他精明,提前设计好了套子让我钻。我以为那笔钱肯定到手了,可哪里想到是个天衣无缝的套子!有证人,双方立了字据,输了怎么能要回来?”

  
老婆更不理解了,便问丈夫干嘛要我嫁给这么个骗子。丈夫说:“老天长眼!他老婆得心脏病死了,我也要走了,这样,你就有机会把那笔钱弄回来!你跟他结婚,你比他前妻还漂亮,还聪明,他那么怕老婆,那他就更怕你了,我知道他省吃俭用,那笔钱他没花,那三转一响他没买老婆也答应结婚了,也许是他老婆心疼钱没舍得买,那笔钱应该在银行里存着呢。这叫物归原主。本来咱们家的钱都是你的,你当家。这笔钱成了我的心魔,被人骗了,心里那个恨啊,可找不到报复的机会。哈哈,老天爷长眼啊,报复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老婆赶紧说:“咱家的钱我从不乱花,都是咱俩的,还分什么你我呢!”

  
丈夫听后点头,说:“把我们的钱弄回来,就是我们的了。你跟他结婚,我在九泉之下也就欣慰了。否则这笔钱再也没有机会弄回来了。”

  
看到丈夫祈求的目光、想到那笔本来属于自己的钱、尤其是让丈夫临终前高兴一下(毕竟那是遗嘱啊,该满足他的),念及老石疼爱老婆又精明能干,她就点头了。

  
看到老婆点头了,丈夫笑着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一生中最大的愿望终于看到了实现的曙光,死也瞑目了。人是高兴地走了,走得安详,留下了一脸的满足。

  


  
当老太太讲到这里,我自己倒是立刻屏住了呼吸,对故事里的上海男人佩服地五体投地。 那年头攒点钱实在不易,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要是被人骗走了,一生都无法忘记,而且天天都会想如何能捞回来。

  
我想到了26年前的这个故事后,就电邮给了女网友。告诉她:这样的丈夫天底下到哪里去找啊?这就是上海男人如此疼爱老婆的典型。你还搞什么女权运动?知足吧,知足者常乐。

  
看到文学城里时常出现女权主义者,也就觉得把这个话题贴出来。男人,当模范丈夫到了上海男人那一步,已经铲除了女权运动的根基。

  
知足吧,嫁给上海男人的女人们!

  


  




 回复[1]: 已阅 开明乡绅 (2010-12-27 19:41:23)  
 
  转请陈某、东博、吴元外、老丁等同志圈阅,并发表意见。

 回复[2]:  趙然 (2010-12-28 02:11:00)  
 
  哈哈

  
我只负责转帖

  
其实对于我这种笨人来说

  
离我家300公里以外我就感觉和外国人没啥区别

  
呵呵

  
老阎也不是南方人,估计也很容易停留在表面

  
看个乐吧

  
那个笑话确实挺有意思的

  
呵呵

  
汗。。。。。。

 回复[3]:  东京博士 (2010-12-28 16:05:19)  
 
  “家里来了客人,老公要在厨房里忙活,厅堂里坐着的是老婆和客人。历史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了,女人还要争女权,这这这实在是有点过分了吧? ”——就说开头这段吧,我没觉得有问题,如果是老婆的朋友客人,男人下厨房是很合理的,反之如果是男人的朋友来客,当然是老婆下厨房,如果下厨房对一方来说存在技术问题,那就在外面吃,在家只喝茶。此文作者刻意渲染什么男权女权,以下不看了。

 回复[4]: 让科长下辈子嫁给东博,就这么定了。 自带板凳 (2010-12-28 17:26:52)  
 
  

 回复[5]:  东京博士 (2010-12-28 16:16:01)  
 
  侬不是上海宁,主席说了,侬发言就走调了。

 回复[6]:  渔泉泉 (2010-12-28 18:32:48)  
 
  此三楼博士此处所言,所意,甚是。好。

  
若要得敬,必知敬先。若要平等,必敬平等。

 回复[7]:  吴卫建 (2010-12-28 23:49:58)  
 
  老烟物語作り上手、但良心大大滴坏。

  
权当娱乐吧,“三转一响”娜滋嘎戏。

 回复[8]: 三转一响是...... 南海浪 (2010-12-29 12:16:02)  
 
  三转: 自行车, 风扇, ...? 想不出来

  
一响: 收音机

  
请指正错漏.

  


  

 回复[9]:  吴卫建 (2010-12-29 12:42:14)  
 
  三砖乃 自行车, 手表,缝纫机。

 回复[10]: 图 科长 (2010-12-29 12:57:18)  
 
  


  

 回复[11]:  吴卫建 (2010-12-29 13:48:26)  
 
  这个话匣子象是5,60年代的东东,记得当时似乎较流行这个红灯的。

  


  
现起码要个3房一厅,男はつらい。

 回复[12]:  南海浪 (2010-12-29 17:42:10)  
 
  多谢两位指正. 科长的红灯是电子管吗?

  

 回复[13]: 我们家穷哪来带响的 科长 (2010-12-29 19:01:42)  
 
  网上的图片

 回复[14]:  吴卫建 (2010-12-29 19:21:21)  
 
  上面这个红灯是电子管的,model 711-3从型号上看估计是71年开始生产的,那时天朝较落后,在那个年代先进国家大都已从晶体管发展到IC了,不过此红灯机喇叭较大又是木质机壳,音质还不错。

  
我们家带响的是矿石机。

 回复[15]:  东京博士 (2010-12-29 20:59:34)  
 
  红灯的落地音箱音质相当不错,80年代上半,在上海滩极有人气,怎么说也是100%国产优质产品,不像现在除了进口组装就是山寨货,电子管音响有独特的醇厚魅力,懂行的都知道,那时的晶体管或IC产品是不敌电子管的,而且晶体管或IC产品质量不稳定零部件价格又贵。

 回复[16]: 六灯三波段 用户名() (2010-12-29 21:29:31)  
 
  要说牌子,电子管收音机还是南京的熊猫牌更老、更有权威。

  
电子管收音机以n灯机、n波段来算等级。

  
六灯三波段的熊猫牌好像是“顶级”?

  

 回复[17]:  吴卫建 (2010-12-29 22:12:57)  
 
  〉六灯三波段的熊猫牌好像是“顶级”?

  
南京的熊猫牌当时确实很有名,6灯就是6个电子管,3波段记得是指中波和短波1,短波2。

  
还有当时上海的上广牌也颇有名,曾占全国收音机产量的25%。

  
尽管电子管收音机有其优点,但由于体积大,耗电,启动慢等缺点,最终还是要淘汰的。

 回复[18]:  东京博士 (2010-12-29 23:38:24)  
 
  我出国前,家里的6灯三波还健在,经常收听美国之音,当时有偷听敌台之嫌,好像是上海牌的,与科长照片上不同的是下面有5个琴键式按钮,右上方那个调电台的绿灯曾经是那么的迷人

  

 回复[19]: 1响的历史与新3大件 南海浪 (2010-12-30 00:55:26)  
 
  多谢楼上各位的详细信息,吴先生能做矿石机也不简单。

  
小生家60年代用真空电子管收音机(应该是50年代买的);

  
70年代用熊猫晶体管收音机;(家父挺欣赏熊猫牌。好像听说南京无线电厂前身是外国厂,但网上查不出来)

  
70年代后期后期香港亲友带回来日本的录音机;

  
80年代初期用上海同学寄来的半成品基板搞音响。

  
80年代中,后期海关免税的3大件为:摩托车,电视,冰箱。5小件为音响,照相机,手表,......?其他记不起。

  


  

 回复[20]: 南京无线电厂没什么前身吧 独屏 (2010-12-30 08:24:14)  
 
  没听说过。我伯父是那里的第一任头儿。

  
当然,是所谓解放后。

  
解放前是个什么样从没听说过,以前也没关心过。

 回复[21]:  吴卫建 (2010-12-30 11:14:01)  
 
  是啊,使用时那个信号指示灯绿光幽幽一闪一闪的似乎很神秘,很有魅力。东博那古董机大概就是上海广播器材厂(简称上广厂)产的上海牌。

  
ZT 熊猫电子公司最早的前身为湖南电器制造厂,1936年月诞生于长沙时,属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她是最早“孕育中国民族电子工业的摇篮”,后在战火中辗转迁址,更名,1941年迁至南京,成立“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主要制造收音机、军事、交通通信机,1949年该厂到人民怀抱,迅猛发展壮大,现已成为中国电子工业著名的支柱企业之一。 振兴民族电子信息产业力创国际著名品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霜,首批国家一级企业熊猫电子集团公司(原南京无线电厂)骄傲地迎来了她创建六十周年的华诞。六十年沧桑巨变秉呈作为民族电子工业始创者的恒久创造力,熊猫电子始终以促进民族工业和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为己任,几代员工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使公司发展为中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电子企业之一,并铸就了“熊猫(PANDA)”这闻名遐迩的电子业至今唯一中国驰名商标。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