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十年了,韩寒给某些嘴上漂亮的人一个大大的耳光!

科长 (发表日期:2010-05-22 18:33:48 阅读人次:1734 回复数:5)

  十年了,韩寒给某些嘴上漂亮的人一个大大的耳光!

  


  


  
在看此文时,请先看10年前的CCTV韩寒对话: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yOTEyNzI=.html

  
才女马楠、哈佛少女刘亦婷以及那全才的黄思路都已嫁给了美国人,而韩寒成为了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昨天晚上认真看完00年录播的57分钟视频《对话》,突然想起刘亦婷来,想要了解她的现状,于是就百度了一下,发现还有个刘亦婷吧,进去看了几个帖子,终于知道她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在一个基金做副总裁,代理大中华区,拿了美国绿卡,没有考上哈佛商学院,也没有回国的迹象。这让我又想起另一个人来,她叫马楠,曾经在克林顿来访时代表中国青年表达对美国的不满,而之后却嫁给了美国白人,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刘亦婷曾说要学成回国建设家园,而现状与之大相径庭,马楠貌似坚定地排斥美国,却生下了美国人的孩子。这样的结果不让人感到惊诧才怪呢。不过仔细想来,都是我们这个大环境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所致,就像看新闻联播时间长了,各位领导的表演也在我们的心目中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

  


  
并不是想要贬低两位女性,要把她们与那几个领导人放在同样的位置,我必然不会这样侮辱曾经是我偶像的可爱的姐姐的。可是,这样的言语与行动上的矛盾还是给了我们一些虚伪的印象,不过与新闻联播等的表演而言,真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我理解她们,虽然有些遗憾,毕竟我是个自私的中国男人。接下来我又链接到另一个初中时期影响过我的女孩-黄思路。得知她北大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最近听说她也嫁给了白人老外。还记得她吗,曾经被主流社会认为是全才的黄思路.

  


  
《对话》里面韩寒和黄思路面对面,也没几句话的交流,他们都是18岁的样子,彼此羞涩拘谨,现在看起来甚是有趣。现在看2000年的这期节目,给人一种很鲜明的感觉,那就是10年时间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从对一个异类的怀疑恐惧,到现在的司空见惯甚至是崇拜喜爱,我们都不用一个年代的时间。那些所谓的教授研究员,在一个18岁的孩子面前显得多么迂腐无知,那些观众的提问又是多么的哗众取宠呢。我闻到了进步,也嗅到了悲哀。新生事物必定会碾过旧的保守的事物,这简直就成了金科玉律了。而在我的心里,却早早地被移植了控制叛逆的机关,于是早早地我便缴械投降,在一个同样的年纪站在了老学究们那一边。

  


  
这录像真是个给人顿悟的好东西,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自己的本质,还有这个社会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未来。文化的专制与制度的专制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们也是没法搞得清楚。专制是贫困的产物,当贫困取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专制机器。在人类为了自由奋斗的时候,那种追求的精神也就随着自由的到来而消失殆尽。到底生活在那个阶段的人是幸福的呢?第二篇、第一次读《三重门》时,我在上初中,那时有人讨论韩寒文化,我就觉得很奇怪。从纵向来说,非科班的才子墨客古来有之,要命名这种文化,恐怕轮不到韩寒。从模向来说,韩寒有选择任何成长方式的权利,其他每个人也都有这种权利,我实在看不出这有什么可研究的。尽管如此,当时社会对韩寒的研究是不遗余力的,其中讨论最广的,应算央视在2000年做的一期《对话》。现在不断有人问我对韩寒的看法,于是我把这期节目找出来,对比现在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韩寒,观察其中的滑稽与失衡。

  


  
十年前,我觉得这个节目很不光彩,满口的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都是吃人。

  


  
十年后,我怀疑这是央视当时有意为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衬托韩寒是一个难得的合格人类。

  


  
十年前的社科院博导陈晓明,认为韩寒的影响只是昙花一现。

  


  
十年后,在陈晓明不遗余力地歌颂祖国时,韩寒却成长为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十年前的华东师大教授陈永明,认为社会应该把握韩寒、拯救韩寒。

  


  
十年后,社会已把无数学生把握成了房奴,而韩寒却在拯救社会。

  


  
十年前用来歌颂中国教育制度的黄思路,被主持人得意洋洋地请来反衬韩寒。

  


  
十年后,黄思路跑路去了美国,为白人相夫教子,而韩寒却在用文章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

  


  
十年前那个会用ICQ以及OICQ的麻花辫妈妈,认为韩寒是只幼稚的土鸡。

  


  
十年后,她随着ICQ和OICQ一起消失在人海,而不用聊天工具的韩寒却话语传遍中国。

  


  
十年前那个司法学校的学生,认为韩寒的自由是太过分了。

  


  
十年后,他这批学生大概走上了工作岗位,结果司法没有自由。不知道他的名字,也许叫贾连春。

  


  
十年前那个孩子喜欢昆虫的父亲,庆幸自己坚决不让孩子研究昆虫。

  


  
十年后,一代孩子的儿时梦想毁灭了,他们开始在泪水中嫉妒韩寒,愤恨命运不公。

  


  
十年前那个说韩寒记仇的人,认为韩寒的讽刺是一种报复。

  


  
十年后,韩寒用他的成长,让上面的每一个人贻笑大方,不妨说他确实记仇吧,他分分秒秒都在报复。

  


  
要我说,社会宽容度如此之低,就说明这社会欠折腾,每有韩寒这样的人出来赏它一耳光,它就能长进一点。中国特色主流文化,无非就是对货物模式的追求,对个体权利的忽视,以及对不同声音的镇压。韩寒没有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个狠人,用他的行动生生把这荒唐制度撕开一条口子,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类的尊严。我没有资格评论任何人,只有时间才有资格,这期节目跨越十年所展示的诸多丑态,正是时间对韩寒的最生动评价。

  




 回复[1]: 这不过是中国傻逼 老唤 (2010-05-22 20:47:47)  
 
  (特别是上海傻逼,例如:华东师大的傻逼)论韩寒。

  
我来预言一下世界杯:

  
根据[天才创造了历史]的定理,又因为梅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足球天才],所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比如被踢伤,罚下等等),梅西所在的球队将获得世界杯冠军!

  
不过我偶尔也有错误。。。。。。

  


  

 回复[2]:  赵然 (2010-05-22 23:39:56)  
 
  嘿嘿

  
开盘了

  
开盘了

  
反正一个月就见分晓

  
阿根廷没戏

  
呵呵

 回复[3]:  赵然 (2010-05-22 23:50:13)  
 
  韩寒这事吧

  
和袁老师那个事情一样

  
很多人都说他们的牛逼是因为其他的中国人庸俗和无知

  
说这话的就有点无知了

  
还有的说是因为中国没有言论自由才显得人家牛逼

  
这就有点无耻了

  
确实这俩人说的没啥高深的东西

  
更没有啥火星理论

  
反正就我的小学水平而言,没啥我不知道的东西

  
但不是说明这两人没啥

  
说明的是说这话的人的无耻

  
没错,人家就说了一点常识,每一个人,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总结出来

  
问题是,你去总结了吗?

  
你知道课本里面的假大空,你去反对了吗?

  
你写过一个反对的字吗?您又做过什么呢?

  
人家的牛逼就在这儿

  
我个人感觉吧,网上啊

  
就朔爷说的那种知道分子最多了

  


  


  
让我找找

  


  
汗。。。。。。。。。。。。。。。

 回复[4]: 嗯,贴上看哈,还是朔爷的字看的舒服 赵然 (2010-05-22 23:54:05)  
 
  王朔:知道分子

  
有一孩子,从小爱学习,人也不黏不傻,老师讲什么,家长讲什么,社会上闲杂人等讲什么,孩子听了都往心里去。后来认够了字,也比比划划会写了,见书就看,拿小本字就抄,历代名人的胡说,招三不招两的话,只要话够大,理想啊,生命啊,都记。知道的是抄别人的话,不知道的还以为孩子自己爱想问题,人见人夸:这孩子出息。夸的多了,孩子自己也觉得这叫出息了,越发不可收拾,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一念就是二十多年;然后摇身一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又是二十多年;俩二十多年一加,五十多年;再加上前面还有六七年不懂人事的岁月,孩子奔七十了。

  
你以为孩子这一辈子白过了?孩子一天没闲着,除了把中国字认了一溜够,一闭眼好几万字,外国字也认了十几门,一门结结巴巴能说的,两门扳着字典能读的,三四门看着眼熟,五六门会说“哈喽”,还有全世界各种版本的“我爱你”和“草你妈”。这孩子还了得吗?可天下的事什么他不知道?可天下的人但凡有一号的都是他熟人,特别是死了的,越死的时候长,越跟大伙没关系,孩子就越熟。孩子的心和他们是“相通的”。

  
仗着这帮死人,孩子开始教训活人。只有他知道死人说过什么。孩子门儿清“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光是咱们这一辈人好议论爱想事,早八辈子的人都是这么爱说爱琢磨事,是道理,都让死人说遍了,全是现成的,重抄一遍就是了。什么叫“彪炳千秋”?什么叫“万古长青”?就是一千年一万年前说对,一千年一万年后再说,还对!——这千万年当中,大家就闭嘴吧。印地安人有一个信仰,认为每个死去的人都会给世界留下一个生命的纪念,一绺头发,一颗牙齿,甚至一堆粪便,以传达他了解的知识,也是个保佑后人的意思。中国读书人也有这么一个信仰,孩子就是他们留下的头发、牙齿和粪便,当然他们不这么叫,叫“读书种子”。有孩子在,不肯死或不甘心死的读书人就觉得留了一点东西给后人,就觉得自己没全死而快乐了。

  
和伟大的人搞惯了,有一个问题,就是以为自己也很伟大,或者他老大,我老二。抄惯了别人的宏论,也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哪句不是自己的。其实这很容易分辨——哪句也不是你的。

  
第一个人说的,叫“知识分子”。第二个,第三个,还有不知道隔了多少代隔了多少辈,俗称“八杆子打不着的”,都叫“知道分子”。

  
附注:分辨“知道分子”小常识:写伟人传记的;为古籍校订注释的;所有丛书主编;所有“红学家”和自称鲁迅知己的。次一等:好提自己念过多少年书的;死吹自己老师和老老师的;爱在文章里提他不认识的人有刚看过的书的。

  
“知道分子”代表刊物:《读书》;代表作:《管锥篇》。

  
转自: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9321

  

 回复[5]: 今晚NHK1 9:00 老唤 (2010-05-23 20:56:58)  
 
  可以见到梅西!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