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从几个历史公案看蒋介石

科长 (发表日期:2009-10-17 15:58:34 阅读人次:1413 回复数:5)

  落基山人的博客

  
http://blog.creaders.net/shengleiwu/user_blog_diary.php?did=49040

  
从几个历史公案看蒋介石

  


  
所谓历史公案,就是现在还在争论而又说不太清的东西。关于蒋介石的历史公案有几个,一个就是9。18时,到底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一个便是关于蒋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另一个就是,到底是不是蒋逼迫日本人与中国打的全面的战争。

  


  
笔者想就这几个与蒋有关的历史公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公案是,9。18时,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

  
我们先从蒋的崛起谈起。蒋的崛起,一靠孙中山,二靠黄埔军校。其实,蒋夸大了孙对他的期望和重用,在孙的眼里,蒋就是一个军人,不是政治家,孙其实更看好那个汪精卫,孙的总理遗嘱,便是由汪精卫执笔的。孙当年派蒋去黄埔军校时,蒋还很不愿意去,认为办教育不如立即带兵。后来才看出黄埔的重要性来。黄埔军校也从此成为蒋崛起与发家的资本。但蒋很不幸的不能摆脱共产党,原因是黄埔是苏俄人花钱建立的,许多共产党人便混进了黄埔。

  
一次北伐之后,蒋便将共产党驱除出蒋的军队与政治系统,这时的蒋冉然成为了国民党的军事领袖,并向政治领袖的方向迈进。然后开始二次北伐。一次北伐蒋打到了长江流域,二次北伐蒋打到了黄河以北,山东河北一线。那个时候,蒋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望风披靡,那时,大概只有东北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与江西的共产党没有臣服。

  
蒋的雄心当然是统一中国,因此共产党当然是匪。共产党当时占的地盘不大,而且都位于荒山野岭。蒋一面在江西剿共,一面与张学良谈判。张学良的奉系军阀是军阀中装备最精良的,张后来投靠了蒋,原因当然是为了防日本人。张学良的易帜,给了日本人致命的一击,也实现了蒋在名义上的统一中国。也因此,蒋对张学良感恩戴德,并封张为海陆空副总司令。也因此,日本的中下级军官,包括后来有名的板垣和肥原,那时仅仅是中佐,大佐一级的人物,也就是个营长或团长一级的,便开始策划攻占东北。

  
9,18事变的时候,蒋正在江西剿共,而张学良也不在东北,而在天津。张的大部分军队,此时都已入关,在天津、北京、热河、河北一带布防。但张在东北还是有足够的军队,大概有10来万人,而日本人当时不到2万人。

  
一般人难以想象,日本的营团级干部就可以发动9.18事变。这便是日本与中国的不同。笔者认为,当9.18事变发生时,不仅日本国内不清楚,连关东军司令部也不太清楚。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是日本很经典的以下克上的战例。日本人是惯于以下克上的。最后日本是成于以下克上,也是败于这个以下克上。

  
日本当时总的对华战略是要侵入中国的,但是如何侵入和何时侵入,并没有一个总的设想和具体的日程。于是便被一些中下级的狂热军官牵着走。而日本的上层,都是相对比较保守和稳重的,但中下级军官几乎都是鹰派。他们组成了许多的协会,秘密活动,其中有很多的人才,包括战略性方面的人才。其实这跟中国现在一样,

  
中国军队中,现在最有头脑的,最有才干人,一般不是那些将军们,而是团、师一级的年轻人。当时,日本主要的防备对象是俄国,这就是日本当时有名的北进方略。而防备俄国,需要战略纵深,因此日本人迫切需要占领东北,后来还需要占领华北,热河和内蒙古。

  
中国从来都是以上治下,而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基本就是以下克上。日本的民间和下层都充满了活力,而中国历来都是压制下层活力的。

  
那么到底是谁下了不抵抗的命令?据很多人回忆,当日本人开始进攻沈阳时,远在天津的张学良立即下了不抵抗的命令。当然,张后来说这是奉了蒋的命令。其实,蒋当时在江西剿共,对于东北的局势根本不清楚,因为东北一直在奉军的手上,蒋的势力还没有进入到东北。蒋也根本指挥不了奉军。而日本的上层此时估计也没有立即进攻和占领东北的命令。笔者猜测,也许张当时是请示过蒋的,但蒋能说什么?因为蒋什么都不清楚,也许会说,等等看之类的话。那么张为什么会下不抵抗的命令?很简单,张怕日本人。而且,张此时正致力于向关内发展。

  
由于历史上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日本人可以在东北和北京派驻一定的军队。77事变的时候,日本军队出现在卢沟桥,也是因为有条约在。张学良与日本人相处很多年,他当然知道日本人的战斗力。因为,日本人在1905年是打败了俄国人的。只是笔者想张学良判断失误,他以为日本人只是小范围的举动,忍一忍,过几天就没事了。何况,日本人的兵力也不足。他根本没料到,日本人真的动手了。

  
而日本这些年轻的军官,选择这个时候来动手,根本原因也与蒋有关。因为他们看到,如果再不动手,再拖延下去,蒋就会在事实上真正地统一中国,那个时候,再动手就太迟了。当然,后来日本朝野都支持板垣他们,日本驻朝鲜派遣军很快调派几个师团进入了东北的满洲。

  
因此,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就是因为日本本来也没有什么从上而下的命令,这反而迷惑了张学良,也许,也迷惑了蒋。

  
9.18之后,蒋也没怎样,只是抗议,并请国际,国联来调停。因为蒋的势力离东北太遥远了。另外,以蒋对日本的了解,蒋认为在1931年,根本不是与日本摊牌的时候,因为他自己,中国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于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出台了。

  


  
笔者的第二个历史公案,便是蒋的这个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蒋的这个方略遭到很多人的骂和批驳,当然骂得最凶的是共产党,还有一些的地方军阀。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就是蒋要“安”的人。但我们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蒋的这一方略极为英明。是一石数鸟的战略。而且,成就了日后抗战的胜利。

  
首先,蒋成功地将中共驱逐出江西,也就是蒋地盘的心脏地带,然后,蒋便让薛岳的10万大军,跟随逃跑的红军一路向西,向西南进军,因为蒋的势力还没有到达过广大的西南地区。因此就上演了一出很怪异的戏,一是薛岳只在红军的后面跟,从不在前面堵,而地方军阀们,基本也是能让路就让路,红军过境,他们便礼送红军出境。然后想办法不让蒋的中央军进入自己的地盘。可蒋毕竟是大兵压境,对西南诸省动手整顿,搞掉了那些不忠的人。因为老蒋深知日本人的实力,已经在着手准备战略空间。而历史上的西南,尤其是四川,从来都是大的战略后方,是成就帝业的基地。刘邦当年如此,孔明后来也想学习。

  
后来在抗战中,蒋果然就到了四川,并迁都到了重庆。如果没有蒋早先的准备,那蒋拿什么实行他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其实毛后来的所谓大三线建设,也是如此,毛将大西南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北面与东面一旦有事,便可以撤退到西南去。

  
周恩来一直很佩服蒋的战略头脑,称赞蒋公是大战略家。可惜,蒋本以战略见长,可他的问题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经常直接干预战役的用兵,有时如战地指挥官林彪一样,直接指挥到师一级,搞得军师,兵团,不知如何是好。毛这点比蒋介石要聪明的多,战役指挥基本放手给那些大将们去做,自己专心搞战略。尤其是到延安之后,毛基本不过问具体的战役指挥,辽沈战役,毛也是仅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而已。淮海战役,毛完全放手给粟裕。大概只有一次,是毛直接指挥平津战役的前半段。也许是毛实在看不下去聂荣臻老是打不过傅作义,心里急呀。

  


  


  
笔者的第三公案,便是到底是不是蒋逼迫日本人与中国打全面战争的。

  
这是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是否是日本挑起的对华全面战争。这是一个责任问题,很大。

  
但笔者又想,那个时候,日本人已经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全部,华北大部,还有热河,内蒙古大部。中国已经如此受欺负了,即便是中国主动出击,主动选择时间与

  
地点,那是中国自己的用兵方式问题,用兵,当然要对自己有利,谈不上什么中国的责任问题。而且,这仗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的,不是在日本的国土上打的,中国永远是正义者,无论这仗怎样打。

  
日本本是蚕食中国的策略,因为日本一直也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计划,一会儿要北上,一会儿又要南进,而且,整个是被下面牵着走。可能日本也觉得中国实在是太大了,一下子吞不掉。而老蒋后来看到时机成熟以后,这大概与西安事变也有关系,便决定与日本大打,进行全面战争,即,要撑死日本。所谓蛇吞象,日本必然要被胀破。而被蚕食,就像煮蛤蟆,一点一点被煮死而不自知。

  
这是老蒋的绝对英明之处。老蒋的战略天赋可见一斑。日本就没有这样的战略家,这也是日本的失败之所在。这是日本在战后的总结中也承认的。所以说,日本是成也以下克上,败也以下克上。

  
当老蒋准备与日本人一决高下的时候,日军的主力在华北,那时长城抗战刚刚过去。很多人要去华北。有人说是陈诚提议的,也有人说就是蒋自己。中心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要在自己决定的时间与地点与对方决战。

  
地点最后选在了上海。

  
老蒋是战略家,因此无论干什么事,都是一石数鸟。大家都下过围棋,围棋的特点是每落一子,不能仅一个意思,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那样这一子的效率才会高。老蒋选择在上海开打也是如此。一个是大的战略方面,当时有两个方向,一个在华北,而大部日军就在华北。上海的日军很少,大概只有2千人的海军陆战队。

  
如果在华北动手,那么日军就会很便利的用兵,沿着平汉铁路向前推进,直捣武汉。结果是日军可能会将蒋的军队封闭在武汉以东,那样蒋的战略回旋空间就会很小了。而如果在上海开打,日本人在上海的兵力很少,中国军队至少暂时会占优,这样也会迫使日本开始增兵上海,然后战争的方向就会变成日军仰攻,溯长江往上,老蒋便可以一步一步的逐次抵抗,一点一点地消耗敌人。后来的战争进程也就是如此,当日军打到武汉时,基本已经筋疲力竭了,战线便停在了武汉,而老蒋还保有广大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可与日本人周旋。

  


  
应该说,日本人是中了蒋的圈套了。日本人中计的原因有几个,一个是日本人没有大的战略家,另外,日本从一开始,从9.18开始,就是以下克上,就根本没有一个总体的计划,好像很即兴的样子,经常是报复性的战斗,包括占领中国首都南京,也是下面不听上面的,上面要下面停下来,不想扩大战争的范围,但根本控制不住下面的战斗积极性和报复性心理。上海之战,后来演变为淞沪会战,越打越大。老蒋动用了自己的嫡系部队,那些德械师;各路军阀也踊跃参战,而且互相比赛,看谁打的好,场面十分感人。

  
在上海开打,老蒋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想要把英国和美国拖下水。因为在沪宁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三角地带,英美有大量的利益在这里。如果日本人占领了这个地方,一定会损害英美的利益,那么英美有可能被拉下水。可惜,英美胆子太小,也有点怕日本,没有上蒋的当。

  
当然,蒋的这一战略计划,对自己的损害也非常大。因为上海从蒋一上台,就是蒋的钱口袋。蒋的最大利益,也是在这个长江三角地带,丢掉了这里,蒋的补给就非常的困难。后来,蒋到了重庆,就非常的困顿,有一段时间,财政上的一半几乎是靠海外华人的捐款。海外华人在抗战的那个时候贡献非常的大,值得骄傲。因此也可以说,老蒋的这一战略,也是苦肉计,牺牲很大,但也不得不如此。

  
至于,在上海谁打的第一枪,已经不重要了。前面我们说了,日本人这时已经侵入了中国广大的地区,那么这仗如何打,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间打,那是中国人的权力。

  
老蒋与日本人大打的战略,后来非常的成功。结果是,中国不仅没有被日本蚕食掉,却将日本胀死了。日本不仅后来丢掉了华北,还丢掉了已占领了很多年的东北,甚至连50几年前割让出去的台湾也回归了中国。二战后,日本是一无所获,还被美军占领,这是日本人从古至今第一次被外族人占领。这对日本人的精神打击非常的大。而且,日本的本土也丢掉了北方四岛,被俄国人占据了。

  
日本人在战后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日本没有大的战略家。




 回复[1]: 继续 科长 (2009-10-17 16:01:19)  
 
  从大历史看蒋介石

  


  
很奇怪,在很多年前,当笔者看到蒋介石晚年的照片时,也就是蒋在台湾时的照片时,那些照片几乎颠覆了笔者对他的印象。因为蒋在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的基本印象是有些硬硬的,有些威严的,可那些照片显得蒋是非常慈祥的一个人,慈眉善目的,也几乎是一个老学者的模样了。笔者有些认不出来了,这是那个蒋介石吗?

  
也许人老了都如此吧。

  
就蒋介石的格局来说,要比毛泽东差一些,小一些。但笔者觉得也就差那么一点。蒋是军人出身,天生是一个战略家;毛是书生出生,也天生是一个战略家。毛评论蒋时,一般都说蒋是一个流氓,评价很低,而蒋评毛时,评价也不高,蒋曾在重庆与毛会面后,在当天的日记里对毛有一个评语,大意是毛,绵里藏针,阴阳怪气,必不成气候。以后的历史证明蒋的评语错了。而当蒋1975年去世后,据说,毛得知这一消息后,曾闷闷不乐了很多天。

  
笔者对蒋与毛这一对冤家有一种感觉,就是周瑜周公瑾当年的慨叹:既生瑜何生亮。两人都是独裁者,也都是大英雄,独裁者与大英雄一般来说就是一个东西的两面。两人也都是很少见的天生的战略家,但毛总是比蒋高出那么一点,而这一点便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与分野。蒋是中国军阀们的克星,而毛是蒋的克星。蒋无论是面对军阀也好,还是面对日本人也好,战略上都无大错,可一面对毛,蒋就乱了方寸。而蒋打天下平诸侯斗日寇,似乎就是为了毛将来更好地一统江山。无怪毛称蒋为运输大队长。

  
现在回到主题,为什么看蒋要用大历史?因为蒋的政治生涯处在了中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虽然是一个变乱不定,生灵涂炭的大变局的时代,可也是创造英雄的时代。蒋在中国历史上的功劳至少有四个,一个是在大清帝国解体后,第一次完成了形式上的中国的重新统一;二是,在日本入侵的时候,保住了中国的半壁江山,没有投降,并最后等到了打败日本人,是中国近代第一民族英雄。第三,从184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能与世界列强平等地坐在一起谈话,即开罗会议与美苏英三国并列,成为四大战胜国,并于战后,成功收回被日本吞并的东北与台湾;四是,在台湾实行改革,蒋氏父子开始了台湾的民主变革。其结果到如今,是台湾废除了党国,实现了政党轮替,选举,司法独立,言论自由,前总统可以在下台后不久被逮捕。

  
从蒋的这四大战绩而论,几乎可以说一点都不输于毛日后对中国的贡献。

  
先说蒋对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其实,从中国的大历史看,中国在1911年清帝国解体后,有一段混乱的时期,就是所谓的军阀混战时期,如果算蒋在1930-1931年对中国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来看,混乱的时间只有20年,非常的短暂。如果从蒋对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的有效控制来看,那要到1936-7年,那也就不过是26-7年,也不很长。何况,中间还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现在有很多人开始给北洋军阀平反,甚至有人还称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最好的时期。很有意思。

  
那么,蒋的这个形式上的统一有什么意义呢?从日后的发展来看,主要的意义是对日本人的。没有这个形式上的统一,尤其是在1936-37达成的统一战线,中国的对日作战将会非常的不利,日本会各个击破中国的军队。我们从抗日的历史看出来,即便是这样,中国的抗战也是非常的惨烈,损失军队达数百万人,将军以上军衔的战将达数百人。老百姓就更多了。中国军民抗战时的损失,大概只有苏联二战时的卫国战争能与之相比。另外,很多学者称1927-1937,是中国的黄金10年,这10年,正是蒋上台的10年,中国的民族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轻工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蒋也是靠这10年,准备了10年,物力,财力,军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了这10年,蒋这才能买德国人的装备,所谓的德械师。大概蒋的嫡系,到抗战时,有10几个德械师。这样,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才能顶那么久。

  
再说蒋是中国抗战中第一民族英雄。也许有人不同意。因为蒋被许多人骂为不抗战,还要投降日本。其中共产党骂的最凶。

  
但从抗战的真实历史来看,这肯定不成立。老蒋与日本人之间,大的会战有十几场,中等的战役要上百场。每个读过抗战史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最后,日本人在打下武汉之后,便无力进行大的进攻了,于是才有了著名的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已可以与日军一战,那是抗战第一名将薛岳的得意之作。这有点像苏德战场,德军在打到莫斯科城下时,已成强弩之末。老蒋保住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而没有像二战中的法国那样很快投降,也没有像清代的时候,当英法联军,及8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清政府便开始与其议和,然后便签订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蒋在日本人攻下首都南京后,并没有投降,也没有议和。当日军轰炸陪都重庆时,蒋也没有投降。日军后来有攻入重庆的迹象时,蒋已准备再迁都去西昌。而且,他并不准备流亡海外。蒋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当然是民族英雄。不仅蒋本人,蒋的大部分部下与战将,从陈诚、卫立煌、孙立人、杜聿明往下,都是民族英雄。

  
中国抗战的一个大的特点是在二战以前便开始了。当时,那些列强们都在看中国人的笑话,也看不起中国军队。可是,当日军开始太平洋战争时,那些列强们就笑不出来了,因为,日军,包括日本的陆军,在东南亚,打得美军和英军是望风而逃。而中国军队此时竟可以与日军一战,互有胜负。这样,美国、英国才开始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刮目相看。于是也才有了后来中国远征军的出国作战。当然,中国军队在最后一场的战役中打得不好,即日本人称其为的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中国在这场战役中的失败,直接导致了美英苏的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密约,即,以损害中国的利益来换取苏联的对日作战。这也是外蒙古丢失的一个开始。

  
无论怎样,老蒋还是胜利者,并夺回了失去的东北和割让出去的台湾。而且,在开罗会议上成为座上宾。虽然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都不喜欢蒋,觉得蒋是一个独裁者,可中国毕竟是1840年以来,第一次不用点头哈腰地对待列强们了。

  


  
至于蒋氏父子在台湾开始的改革,意义非常重大。蒋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要远远大于毛。当然有人说,蒋在台湾还是一个独裁者,尤其是李敖,李敖号称跟蒋氏父子斗了40年。可蒋的独裁,与毛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蒋一到台湾便开始检讨自己及国民党为什么会在大陆失败,当时很多国民党人都说,是蒋比毛要独裁,可是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那就是蒋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是不如毛独裁。

  
蒋在台湾首先开始了土改,比中共在大陆的土改要好得多,也要温和得多。共产党采取的是无偿夺回地主的土地,还杀掉大量的地主。其实地主都是农村的人才,而且还是不留恋城市生活的人才,杀掉地主,等于毁掉了农村的能人,中国大陆于是只好在1978年之后,再造农村的能人,即能领导农民致富的人。

  
另外,台湾现在已证明走得通的现代政治改革的路,是否是中国大陆将来要走的路呢?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2]:  科长 (2009-10-17 16:15:59)  
 
  从小历史看林彪

  


  
林彪的话题从来都很热,笔者想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林彪死得很惨,而且到现在还没有被中共平反;二是林彪成为反党集团首犯;三是林彪的特出的军事才能。

  
林彪与周恩来一样,格局不大,因此也只能从小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谈林必谈毛,谈毛不必谈林。毛林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这与谈周是一样的。但林与周还是不同,林一直都是毛的心腹爱将,而且是毛一手提拔上来的,毛与林的关系有点像父子关系,而毛与周先是竞争关系,后来是君臣关系。所以,你看,在中共的众多将领中,只有林彪和彭德怀敢于顶撞毛。彭顶撞毛是有点不服毛,而林顶撞毛,是与毛讨论问题。

  
林彪应该说是中共将领和政治家中,死得最惨的一个。刘少奇也死得很惨,死时连名字都是化名。可刘早已平反,尸骨还在。可林死在异国他乡,到现在尸骨不全,听说有一部分在前苏联。在中共历史上,有很多的反党集团,但大部分都获得了平反,没有平反的大概只有,高饶集团,林彪集团,四人帮集团。

  
大家对林彪感兴趣的原因是林彪身上有太多的谜团,这些的谜团与林彪的性格很相似,神神秘秘,似乎永远也搞不清。而越搞不清,大家就越想搞。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林彪的神奇处有很多,一是林彪打仗很神,三大战役打了两个,从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岛;二是林彪后来居然成为了政治家,还成为副统帅,这在中共军事将领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将领中只有陈毅和叶剑英有点政治才干,陈毅当上了外交部长,叶剑英在军中,但起着汉代周勃的作用,毛也是这样评价叶的。叶在打倒四人帮和抬出邓小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陈毅打仗比林彪差了一大截,陈混上十大元帅完全是靠资历,叶更不知是如何混进去的。林彪的神奇处还在于,他是如何死亡的,到现在谁也说不清。另外,林的死亡,歪打正着,宣告了文革的结束。这是林在历史上很大的一个贡献。

  
回到正题,我们现在还是来看毛与林的关系。

  
应该说,毛是很爱才的,而且独具慧眼。林在南昌起义的时候,只是个小排长,到了井冈山,才是个小连长。可几仗打下来,毛就提拔林当了红四军的军长,红四军可是毛和朱德的起家本钱,也是红军中最精锐的部队。然后林在20几岁,就当上了军团长,与彭德怀并驾齐驱。林在井冈山的时候,最著名的是问了毛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样尖锐的问题,完全可以以反革命论处,可毛根本不在意,还回了信,信中的语气,就是在与林讨论问题,而且极为耐心。后来,在文革中,毛选出版时,林删去了注释。

  


  
由此一是可以看出林彪的性格与胆量;二是看出,林彪也不完全是一个纯军事将领,他有政治头脑;三是他与毛关系不一般。

  
长征时,林最有名的是在遵义会议后,毛刚刚二次起来时,林要毛下台,让彭德怀来指挥。说毛最得意的四渡赤水是走弓背路。奇怪的是毛也并不生气,只是轻轻说了句,一个娃娃,懂什么。但毛却怀疑彭暗中做了什么手脚。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出,林的胆量,还有不唯上的胆略,连林的恩人毛,林都敢反。这个时候,林指挥红一军团,纵横驰骋,所向无敌,成为常胜将军。

  
延安时,毛将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并,成立115师,彭德怀的嫡系红三军团,变成了林的部下。从此,彭便再没有了自己的部队,都是指挥别人的了。但抗日一开始,林急于立功,违背了毛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部署,擅自用兵,在朱德和彭德怀的同意下,打了平型关战役。杀敌一千,自损一千。林虽一战成名,可毛却心痛,115师可是毛的家底,这样打下去,几下就拼光了。当林受枪伤后,毛就让林去苏联养病,林1942年回国,毛也凉着林,不让他带兵,只任个闲职,红军大学的校长。林在抗战8年中,再未带过兵。这就是毛驾驭人的权术。毛与林的关系这个时候有点冷淡。

  
估计林最后也明白了,肯定也与毛沟通好了。毛开始重新信任林。解放战争一来,毛就让林去东北,115师的大部人马都从山东到了东北。林有了10万大军,还有数十位的政治局委员辅佐。但在守四平的问题上,林与毛又争论了起来。毛是从政治考虑,要林死守四平,可林的大部分部队,都是各地来的,根本还没有经过整合,战斗力不强。而林的当面,是蒋介石最精锐的远征军部队,尤其是新一军和新六军,战斗力极强,林彪打不过。林力争,让毛同意他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毛最后同意了。

  
后来,林率百万之众,打了三大战役中的二个,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这个时候,林毛关系很好。

  
朝鲜战争时候,也是争议最大的。美军在仁川一登陆,毛就调四野的部队去中朝边境待命,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决定出兵,本来林彪也准备好了带兵出征,并已作了前期准备,把13兵团的洪学智他们代替比较弱的李作鹏。可这个时候,毛突然电召远在西北的彭德怀回来,彭是一点都没有准备,肯定以为是林彪出征,可毛却让彭带兵出征。然后,就传出林彪怕美军,又有病什么的,林彪也不以为议,去了苏联,从此安心养病,深居简出,一直到1958年彭德怀倒台。

  
这里颇有玄机。林彪很明白,这是毛不信任自己。原因很简单,功高震主。毛熟读史书,当然明白开国将领们居功自傲,难以驾驭的历史。林的功劳已经太大了,再打个朝鲜战争,大概无官可赏了。用彭去统领林的军队,当然很别扭。其实毛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干了。毛在解放战争时,就不信任120师的贺龙,让光杆一人的彭德怀去统帅贺龙的军队。现在又让彭去统帅林的部队,所以才出现了彭在朝鲜很怪异的做法,称38军为万岁军,有点拍马之嫌。当然,也只有彭有可能统领林的部队,因为115师中毕竟有一部分是红三军团的老底子。

  
林韬光养晦了十几年,58年彭德怀一倒,林的机会来了,林当上了国防部长。对这一官衔,林也是无可无不可的。毛这时候又开始信任林了。彭德怀倒台是因为不懂韬光养晦,还锋芒毕露,焉能不倒。

  
文革一来,毛要借助林的势力,于是开始提拔林。问题是,毛与林何时搞僵了的呢?

  
林那时已当上副统帅了,接班人的地位也写进了党章。可林怀疑毛是否真的要他接班。林不信任毛,因为毛太狠了,打倒了那么多人。于是林开始试探毛,在庐山会议上,林的几员大将开始抛出设国家主席的议题。毛很明白林的试探与野心,可见毛根本就是利用林,根本没有让林接班的意思,否则就说不通了,因为林将来肯定要接班,就像后来的胡锦涛,肯定要低调,要有耐心,要等待等等,林何不能再等几年呢。两人从此开始剑拔弩张。

  
从林彪的个性讲,林是文革中被打倒的人中个性最强的,其他人在毛的权术下,只能束手就擒。但林不同。林是毛的爱将,其关系形同父子,而且林为了毛得罪了那么多的人,这也是林后来难以平反的一个原因。林的愤怒可想而知,据说,在一次国庆典礼上,林居然敢比毛晚到,而且呆了一会儿,便拂袖而去。

  
后来的事,争议最大的是林为什么会去苏联。笔者有幸曾看到过林彪的女儿林豆豆写的材料,林豆豆的意思,是林彪当时神志不清,是被林立果胁迫上飞机的。也有人说,是周恩来故意搞的,周当时关闭了全国的机场,林的飞机本来是向南飞,是要去广州的,后来飞回来想降落,可机场已关闭了,于是飞机才向北飞。

  
林的死亡,出乎毛的意外,毛一时不知怎么办,据说,毛一下子老了许多。因为毛解释不通,这么一个大坏蛋就藏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居然不知道,领袖的威望与洞察力那里去了。这就跟当年,张学良扣押蒋介石一样,蒋如何解释他在张兵变时,居然什么都不知道。据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说,林彪事件,是他们觉醒的时刻。中国人民的觉醒就是靠林彪事件。而文革的结束,也是从林彪事件开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是在客观上有功于中国的。

  
另外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林彪有政治才能吗?笔者认为,林至少有语言天赋。

  
想想,文革中的语言,基本都是林彪创立的。毛主席语录,是林彪搞的。什么三忠于,四汇报的,什么万岁,万岁,万万岁,都是林搞出来的。林彪语言最近的一次登场,是胡锦涛在60年国庆上也高呼万岁。

  
还有什么五好战士,什么好八连,什么四个第一。还有什么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可以这么说,离开了林氏语言,就没有文革。

  


  
只是,笔者想不通的是,林彪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平反?他的罪行,不过是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束手就擒,而是抗拒了一下毛而已,可毛难度不应该抗拒吗?文革中,林彪是毛的帮凶,可周恩来难道不是毛的帮凶吗?还有那么多的人,都是毛的帮凶。包括红卫兵。

  
林是有大功于共产党的,所以据说,林曾说过,他至少还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林毕竟打过日本人,对共产党的胜利也是有功的。至于说,林在文革中整过许多人,可文革中,谁没整过人?只不过是今天我整你,明天被人整而已。

  
像共产党的敌人,如李宗仁,杜聿明他们,共产党都可以原谅,为什么对于林彪他们就不原谅?笔者曾参观过美国国会大厦,很惊奇那里居然有美国南北战争时,指挥南军的李将军的像。对于北军来说,这李将军让他们吃了不少的苦头,可人家毕竟还是一家人,因为说到底,南北战争不过是美国的内战而已。

  
不过,在中国的民间,已有不少人想给林彪平反了。在1999年前后,三大战役的影片中,林彪是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场。最近的《解放》,不仅林彪是正面形象,连江青都是正面形象。

  
至于,林彪的军事才能,林彪在十大元帅中,越过一大堆比他资历老的将领,荣登第三,就是他军事才能的一个见证。大家也很愿意将林与华野的粟裕相比。两人都能指挥大兵团作战。只是,笔者曾看过外国人出的评述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100次战役,淮海战役光荣入选,可没有辽沈战役,更没有平津战役。笔者也不知如何评论。

 回复[3]: 哈哈!您老人家怎么也研究历史了! 小林 (2009-10-17 17:52:49)  
 
  呵呵!

 回复[4]: 俺向来喜欢野史 科长 (2009-10-17 20:49:47)  
 
  

 回复[5]:  如水人生 (2009-10-17 21:27:55)  
 
  现在看来,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不会有一个公正的,能还历史原貌的的历史结论的。因为当代人是很难写出公正的当代史的。

  
学习了!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