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林少华

馮建国 (发表日期:2009-07-23 00:44:26 阅读人次:1411 回复数:7)

  《修 养》:我们缺少的是什么修养

  


  
当今之世,国人所缺少的未必是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也未必是职称学位和天赋才华,而恐怕更是人格修养、心性修养。

  


  
本来,国人最不应该缺少人格修养。因为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生哲学、处世哲学。如孔子云“仁者爱人”,孟子云“反求诸己”,老子云“为而不争”,庄子云“用心如镜”,荀子云“崇德扬善”。尤其儒学,历代儒学家都强调修身为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国难当头“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和先忧后乐“天下为公”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到了现代,人格修养反而成了问题、成了稀有元素了呢?

  


  
其中原因固然一言难尽,但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断裂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显然同晚清以来外侮内忧销魂铄骨的社会情势有关。九十年前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被视为封建主义的代名词,受到空前猛然的抨击,儒学独尊的时代至此终结。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限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对传统文化采取公允态度。而一九五七年的“反右”,使得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批饱学之士沦为“右派”,传统文化的地位愈发风雨飘摇朝不虑夕。及至一九六六年开始的十年浩劫,所有传统文化俱成“革命”对象,风卷残云一般被“文化大革命”的铁扫帚扫进了所谓历史垃圾箱。言语道断,思维路绝,漫说儒学“反躬修己”之说,就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成了“大毒草”, “造反”之声甚嚣尘上,“修养”一词殆成反义,危危乎销声匿迹。

  


  
春风化雨,万象更新,七八年迎来改革开放。尔来三十年间,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人们大多有了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艺术修养、文学修养以至国学修养,但人格心性的修养始终未能与之并驾齐驱。这从整个社会风气存在的种种流弊即可窥其一斑。归根结蒂,社会风气问题无非是心的问题。而心的问题也就是心性修养问题。正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修养,心才缺少定力,没有根基,如浮萍一样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见利忘义,见钱眼开,见色动心,弄虚做假,招摇撞骗,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甚至为人师表的教授也有人把持不住,致使学术造假屡禁不绝。不讳地说,对于当下国人,心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近年兴起的国学热不妨视为这种心无所依的焦虑和饥渴所催生的心灵寻根或文化回归现象。这也为人格心性的修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完全依赖国学也不现实。我感到费解的是——也许我孤陋寡闻——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哪位学者以国学为根基结合西学并揉进当代元素,写出中西今“三位一体”的修养读本。

  


  
新渡户稻造这本《修养》恰恰在这方面有其价值。书中,他将东西方经典和自己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风潮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于一炉,在经典与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经典走向大众、亲近大众、服务大众,以此改造国民的思想、熔铸国民的气质、提升国民的人格。显而易见,中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文化是《修养》的两根支柱。作者开篇就将《大学》“修齐治平”之“修身”视为修养概念的来源,继而将基督“饲养羔羊”之语转用于“修养”的“养”,使得修养一词同时迸发出东西文明的光彩,构思精巧而妙造自然,双峰并起而互为一体,实为大家手笔。进入正文后继续旁征博引。以第七章“对待名誉的心理”为例,忽而孔子孟子菜根谭,忽而圣经古希腊莎士比亚,甚至拿破仑和《鲁宾逊漂流记》也联翩登场。又不忘引用日本临济宗中兴之祖白隐禅师逸事和之于日本人的“诚”之含义,信手拈来,随机生发。同时融入作者本人的阅历和对青年人心理的体察。东西切换自如,古今一气贯通。这是此书的第一个特点。第七章有这样两句话尤需切记:“讲别人的坏话,只不过是坦白自己的卑鄙”/“必须知道获得名誉的同时必定伴有几分危险”。

  


  
说起来,我国近年来出了许多励志方面的书,皆与修养有关。但大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再三告诉青年人如何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诚然可喜可贺,亦为社会所需。问题是那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则是平凡的,是在平凡岗位履行平凡职责的普通人。《修养》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为普通人写的。这是此书的第二个特点。作者认为修养的目的并非使人成为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获取荣华富贵,而在于提升人格境界,因而日常性的平凡努力比什么都重要。他在总论中写道:“也许有的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感到不快。我所说的平凡任务尽管性质上是平凡的,但是,执行任务的人,绝不能称为平凡的人。”作者为此举了一个例子。每天早晨有一个卖纳豆(大豆发酵做成的一种类似湿豆豉的豆制品)的妇女从他家门前经过。她的职业平凡,买卖也很寻常,但她风雨不误,不乱开价,纳豆做得一丝不苟,态度诚恳热情。用赚得的钱养活卧病在床的丈夫和背上的孩子——有这样的人品,“她不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在作者眼里,了不起的人不一定是功成名就的精英,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人格修养成为了不起的人。换言之,较之教人如何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这本书更是教人如何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毫无疑问,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此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译者在译序中强调的通俗易懂。新渡户稻造是一位毋庸置疑的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和一校之长。早年负笈欧美,谙熟西方经典,通晓英德语文,曾以华丽而高雅的英语文体撰著广为人知的《武士道》一书。但《修养》则写得深入浅出,平明晓畅,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毫无艰深晦涩的学究气息和居高临下的说教意味,作为一代大家,委实难能可贵。自不待言,原作笔调需由译文体现。尽管以我挑剔的眼光看来译文有的地方尚欠工致和洗练,但总体上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这一特点。若干段落译得文气充沛,一泻而下。以“直译”论之,殊为不易。

  


  
译者王成教授是较早自海外归国的博士。记得初次相见是二零零一年金秋时节,于北大参加季羡林先生九十周年华诞庆贺会暨学术研讨会之余,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未名湖畔畅谈良久,颇有同道之感。后来接连聚会京城,几次听得他的学术演讲和即席发言,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长于思辩,发言逻辑缜密,起承转合,侃侃而谈。日语口头表达能力也好,风生水起,滔滔不绝。同时不忘提笔行文,时有篇章见诸学术刊物和其他媒体,乃“海归”学人中的佼佼者。此次出书,以稿赐我,披览之余,略抒所感,谨为弁言。倘此书对国人重返修养或有裨益,亦不负译者一番苦心。是所望焉。

  


  
 (《修养》,[日]彰渡户稻造著,王成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




 回复[1]:  馮建国 (2009-07-23 00:47:38)  
 
  哪天我去书店找找,好几年没买新书了。

 回复[2]: 喝酒了 馮建国 (2009-07-23 00:56:57)  
 
  其实我最喜欢木心和赵无眠的文字,眼下。

 回复[3]:  王者非王 (2009-07-23 08:55:18)  
 
  对,现在最缺少的就是修养。成了珍稀的无形物品。

 回复[4]: 原著者到底叫什么名字? 自带板凳 (2009-07-23 09:27:11)  
 
  一会儿叫新渡户稻造,一会儿又叫彰渡户稻造。

 回复[5]: 衷心致谢转帖! 挺好 (2009-07-23 09:57:48)  
 
  日常,日常,再日常。(指对平淡平凡日常事物的咀嚼感受和至上尊重)

  
一直是自己的“坐标”。取再也日常平凡不过的“是的,挺好”作ID,也是出于此。

  


  
基本可以说,尤其咱中国人(潜在价值观念和意识),相人识物有意无意绝对看的是“才,奇才”(所谓才能才华一类)。我则目不转睛感受着他日常的“修养”。修养,是可以“修养”的,也只能是通过平凡平淡的点滴日常来修养和体现的。但归根结底,不是一时装饰出来的。更不可能是临时突击出来。

  


  
另指一条几近荒芜的“修养”的必经之路——家教。

  


  
衷心致谢转帖。阿利尕驮物!

 回复[6]:  王者非王 (2009-07-23 09:45:28)  
 
  >>一条几近荒芜的“修养”的必经之路——家教。

  
这句话漂亮。用家教的形式来教修养,现在很少听到了,因此可以说是“几近荒芜”了。

  
有的父母就教怎么圆滑处世不得罪人,甚至可以说谎,有的父母就教怎么赚钱致富,甚至不惜害人。这家教就看怎么教了。不光用口教,而且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教。也难怪,有些人自己没有修养,让他怎么教呢?

  

 回复[7]: 老王我哈腰~~~ 挺好 (2009-07-23 11:21:16)  
 
   谢老王大早“大”夸!哈

  
刚贴的日记。ご機嫌よう~~

  
http://www.dongyangjing.com/bbs_disp.cgi?zno=80203&&kno=001&&no=0001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