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八路军没有真正狙击手

看客 (发表日期:2009-06-24 12:51:44 阅读人次:1048 回复数:0)

  当下,《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一电视剧集热播,一杆狙击枪痛杀鬼子的场面让无数人大呼过瘾,然而,历史的现实是,因为装备的限制,无论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都没有真正的狙击手。

  
一架小小的瞄准镜,对于狙击手是不可缺少的装备。没有瞄准镜,步枪可以精确射击的距离不超过三、四百米,有了瞄准镜可以达到六、七百米,其间三、四百米的距离差是非常致命的。在三四百米内射击,狙击手时刻处于敌人大量步枪的射程内,在撤离时有一分多种的时间暴露在敌人的回击火力之下,想全身而退相当困难。因此,八路军的“麻雀战”往往要依托特殊的地形(如,山地)、地物(如,青纱帐)。所以,当时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有射击精准的“神枪手”,却没有真正意义的“狙击手”。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陆军装备相比当时的世界强国差一个档次,双方主要是步兵、炮兵的较量。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抗日战场上的狙击手们相比其他战场上的同行显得默默无闻,很有点出乎意料。通过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分析,狙击作战在抗日战场上并非没有闪现光芒。

  
师从德国教官

  
据考证:在1935年德国顾问就建议国军应配置狙击手这一编制,随后中国于1935年11月从德国购买120支配置有光学瞄准镜的1924式重枪管型猎枪,其实这就是二战时德国大量使用的98K型狙击步枪的前身,只不过当时是以猎枪的名义生产的。从国民政府1935年财政部开支列表中看到他的存在,有一项“购毛瑟24猎枪120支,配望远镜式瞄准镜,每支配弹2000发,另配备用枪膛30支,望远镜式瞄准镜30支”。

  
1936年中央教导队挑选300名优秀射手,在德国教官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狙击训练。1936年下半年,一个德国支援的、生产军事光学装备的工厂在南京建成,可生产诸如迫击炮、狙击步枪等装备的瞄准镜。

  
凇沪会战期间,美国华人向中央政府捐赠雷明顿30式猎枪1200支,也都同样有光学瞄准镜。据称,日军于月底急电大本营“支那军大量配置神枪手对我军造成大量伤亡”,要求支援。据说在日本神枪手上阵之后,由于国军缺乏相关训练,因此对抗中没站到上风。

  
江阴文史资料记载,一位国军士兵在大洋桥边利用地势狙击来敌,连续击毙10余名日军,后遭到日军炮火覆盖。我看到一段回忆文字,称:在南京保卫战期间,日军枪法奇准,国军士兵在城墙垛口稍一露头就被击中。南京警察的6名神枪手(估计是当时的特警)上城墙与日军射手对打,在击毙一批日军后悉数牺牲。据考证:其后在武汉会战前,武汉城防司令部曾通令嘉奖过一名国军士兵,此人用一支步枪拦截一队日军进攻长达三天,打死日军士兵高达57人,并射伤其中42人。按此战果考虑此名国军士兵应该是国军中少数受过专业狙击训练的专业狙击手。

  
据说,国军曾开展过狙击比赛,“每击毙一名日军士兵赏50元法币,击毙一名日军军官赏200元法币,击毙一名日军佐官赏500元法币”。估计这是抗战初期的悬赏,后来肯定要高得多。一名到台湾的抗战老兵回忆,“武汉会战时一山东老兵一人打死112名日本兵,得奖金14800法币。”此说似有水分。

  
抗战时期国军的狙击战例、数据很少,一种可能是这些资料在海峡那边的档案馆里;另一种可能就是国军后来在内战中土崩瓦解,相关资料可能散失;还有一种可能是国军方面不重视狙击这种作战形式、不重视低层士兵的价值。

  
八路军的狙击手

  
抗战时期八路军方面没有专门的狙击手,但是很注重培养“神枪手”。

  
刘伯承曾指示:“要教地方部队爱护武器,要培养特等射手,造就一枪一敌的神枪手。麻雀战,除政治坚定、地形熟习外,就靠射击准确。辽县刘二堂神枪手的故事,要到处宣传鼓励仿效。”这个“刘二堂”在彭德怀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刘二堂的枪法百发百中;敌人“扫荡”时,每次都被刘二堂打死人马和指挥官;因此,敌人恨之入骨,等等。

  
类似的神枪手还有李殿冰、高运成、陈丙昌、杨长顺、金维三、孙存余,等等。比较有名的有吴德胜、宋岭春,据说这两个人都用步枪击落过日本飞机,似不太可信。资料称,吴德胜是老红军,在平型关战斗中击毙日军37人,其中有5人是军官。八路军神枪手的步枪是反复挑选的好枪,而且经过多次校验,往往配发比普通战士更多的子弹,一般人带弹3-5发,神枪手往往可以有40-50发,他们主要射杀日军的军官和机枪手。如,1945年7月,在攻打高密县墩上日军据点时,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二营六连的张兴来在近10个小时内,用30发子弹,击毙日军指挥官和机枪手20名。

  
经过考证,八路军比较有名的射杀是日军的吉川资少将、常冈宽治中将(重伤),据说常冈宽治中将是被新中国开国将军彭清云少将一枪击中的。狙击手(神枪手)的神奇表现,使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假如一人就可射杀几十个鬼子,多培养点狙击手,那点鬼子不够打呀!这是对狙击作战的误解。

  
狙击“战力”分析

  
分析现有的狙击战例,可以发现这种作战形式有很多因素制约,导致狙击作战没有在抗日战场上取得决定性战果有以下几点:

  


  
第一、相对稳定的战线为狙击手提供稳定的狙击环境。

  
二战期间苏军一名女狙击手射杀了近300名德军士兵,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在她的周围,有无数的普通苏军战士、坦克、大炮稳定了战线,否则,如果挡不住德国的装甲集群,她除了撤退就只有与低同归于尽了。志愿军的张桃放敌是一样,他也是依托了稳定的战线。

  
在抗战时期,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在日军空军、炮兵、战车、毒气的攻击下,战线很难稳定下来,尤其是在大部队交战时,在双方猛烈的对射火力之中,少数狙击手的几只步枪火力并非决定性的,因此,战果就不特别显著。

  
第二、需要非常灵活的战术

  
在战线不稳的情况下,需要有灵活的战术发挥狙击的威力。比如,苏芬战争期间的滑雪板狙击手,斯大林格勒巷战、格罗兹尼巷战中的双方狙击手,“麻雀战”中的神枪手,等等。分析这些成功的狙击作战,有两个基本要求:其一,要求狙击手比狙杀对象更强的机动能力;其二,要求狙击手有涉险攻击的主动精神。

  
然而在抗战期间,国军主动攻击精神不足,分兵能力、机动能力差,这导致了狙击作战没有取得决定的作用。

  
而共军忌惮日军对中国民众的报复性屠杀(如,在击毙吉川资少将之后,日军报复性地屠杀了附近村庄80多人),因此,八路军神枪手的威力在反扫荡期间的作用更大。从实际效果看,日军、德军对平民的报复性屠杀是遏制游击战比较有杀伤力的做法,八路军在作战时不仅要考虑打击鬼子,还要考虑掩护群众转移,因此,类似《亮剑》、《杀虎口》中不经请示单独出击要挨批评的情节,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第三、装备水平限制

  
一架小小的瞄准镜,对于狙击手是不可缺少的装备。没有瞄准镜,步枪可以精确射击的距离不超过三、四百米,有了瞄准镜可以达到六、七百米,其间三、四百米的距离差是非常致命的。

  
在三四百米内射击,狙击手时刻处于敌人大量步枪的射程内,在撤离时有一分多种的时间暴露在敌人的回击火力之下,想全身而退相当困难。因此,八路军的“麻雀战”往往要依托特殊的地形(如,山地)、地物(如,青纱帐)。

  
国军装备虽然比共军好,但是专业狙击步枪对于国军来说也是奢侈品。前面说的那个德国援助建设的军用光学设备厂,即便在南京陷落前搬迁到了大后方,估计也会面临原材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产量也不会大。在没有瞄准镜的情况下,国军的射手在三、四百米内与日军对射并没有任何优势。

  
第四、训练水平

  
抗战时期,国军除了没有专门的狙击装备,子弹也很紧张,“抓壮丁”、扰民、军官体罚士兵、吃空饷等做法也极大地影响部队的士气,必然导致训练水平不足。

  
八路军方面子弹更是匮乏,不过,正因为八路军方面条件艰苦,因此更强调射击技术训练。据老八路说,当时进村驻扎之后,先帮着老乡干活,然后就练瞄准、练拼刺,举枪一瞄就是一两个时辰,当地的大姑娘、小媳妇、小孩子都围着看。早期那些神枪手大多是长期从军(如,吴德胜)、或在入伍之前就有打猎等方面的经历(如,杨长顺以前打过兔子),后来,在延安及各解放区都组建了教导队,专门训练神枪手,前面介绍的金维三就训练过700多名民兵。这样的训练虽然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距离,但经过训练的战士在实战中往往成长得很快。有专家统计八路军毙伤一名日军消耗子弹30发、手榴弹7颗,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

  
据《军事史林》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