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闲聊
字体∶
有谁告诉我?有谁告诉我???

向宣 (发表日期:2010-04-08 21:15:35 阅读人次:5895 回复数:50)

  最近在看《北京植物人》,是写六四的,但也写到了文革。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太惨了。说文革的时候,内地的某一村长一声号召,对革命的敌人我们不要浪费国家的子弹,结果活活打死了数千人。

  
贵州内地活吃了许多右派和反革命?

  
妻子看到丈夫被打死,扑上去哭,结果不但自己,就连背上吃奶的婴儿也被用锄头砸死。

  
对待政治犯,在路上,在车子就把犯人的衣服向上一撸,脸靠着车壁,就用手术刀割。

  
让儿子亲手把自己的富农父亲活埋。。。。。。

  
有谁告诉我,这是不是真的事?在文革期间有没有这样吓人的事实?为什么这个作家可以写得如此血淋淋?为什么他笔下的人,会这么没有人性?





Page: 2 | 1 |

 回复[1]:  老赵 (2010-04-08 22:08:11)  
 
  以前我看过

  
看的生理上受不了

  
呵呵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

  
真假不知

  
但退一万步说,就算百分之50是真的也够可怕得了

  

 回复[2]: 没人告诉你 科长 (2010-04-08 22:27:33)  
 
  自己查goooooogle

 回复[3]: 最后一个问题我来回答 张三 (2010-04-09 01:05:57)  
 
  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中国人。

 回复[4]: 那个时候~~~~ 阿蓓 (2010-04-09 02:46:09)  
 
  我们中小学都停课,我夜里睡觉经常被震耳欲聋的声音惊醒,当时小,不懂发生了什么~~~~~

  
前几日看到了2个文章,看完了,心如堵石,难过极了,本来没想贴出来,既然向姐姐起头了,那么我就顺便贴一个;看完必须去晒太阳我~~~~否则我怕自己抑郁了~~~~~

  
那些被遗忘的2万被俘志愿军战士 归俘洪朝林

  
link: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4/news-gb2312-1057123.html

  


  
探访知青精神病院 近百留守知青患精神分裂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1002064

  
那些所有走过苦难的人a,一晃这许多年,那种苦我们又怎可能去体会~~~~~~

  
所以才更要好好地活着~~~~~~~

 回复[5]: 这活蹦乱跳的小mm原来是北京的呀 张三 (2010-04-09 03:52:00)  
 
  一直没看出来

 回复[6]: 通知 老唤 (2010-04-09 05:24:33)  
 
  扫黄打非办:进一步查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

  
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封堵查缴力度的通知

  
《江青和她的丈夫们》)--沙叶新禁品选

  
《历史的沉思》

  
《我们忏悔》

  
《阴谋马虔诚:西藏骚乱的来龙去脉》

  
《胡锦涛走向个人崇拜》

  
《红旗周刊》

  
《共用的墓碑--一个中国人的家庭纪事》

  
纪录片《魏京生》

  
《半夜鸡不叫》

  
《江婴诗存》

  
《鲜为人知的"灾难村"》

  
《天安门时报》

  
《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

  
《墓碑--中国60年代大饥荒纪实》

  
《内蒙古挖肃灾难实录》

  
《解构马建设:中国民主转型纵横谈》

  
《往事微痕》

  
《六四真相》

  
《江青文集》

  
《姚文元文集》

  
《张春桥在狱中》

  
《刘少奇专案内幕》

  
《毛泽东玄机》

  
《大逆转》

  
《中共第五代》

  
《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何方自述》

  
《北京植物人》

  
《中国民主转型纵横谈》

  
纪录片《历史的震憾》

  
严禁报刊登载此类作品及作者相关信息。严禁买卖刊号为此类作品的传播提供条件。

  
全国扫黄打非办

  
2009.5

  
(注:此文件照惯例不是正式文件,仅是手抄件,传真给各个媒体,而且最后没有公章)

 回复[7]: 请勿转贴 老唤 (2010-04-09 06:15:24)  
 
  (中国 北京)20名中共部级、局级退休元老近日联署致中央公开信,要求纠正对“刘晓波案”的违法错判。

  
公开信指出,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一审判决在事实和說理两方面都不能令人信服,这是以司法名义损害中共的改革开放形象。建议中央采取实际步骤,敦促北京一中院撤销刘晓波一审判决。

  
据瞭解,中央有关部门对此已有反应,参加联署的元老中有人接到警告,有人被劝喻“外出疗养”,亦有人家中电话被切断,多名联署者週一(2月1日)均表示暂不方便接受采访。

  
20名联署元老平均年龄超过80岁,加入中共党龄平均逾60年。其中有94岁毛泽东前秘书李锐、90岁的新华社前副社长李普、87岁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前署长杜导正、著名散文家袁鹰、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邵燕祥、曾为江青和王军涛辩护的著名大律师张思之、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等。星洲日报/国际 2010.02.02

  


  


  
請中央糾正對劉曉波的違法錯判

  
劉曉波一案,國內外關注。讀一審判決書,在事實和說理兩方面,都感到不能令人信服。這樣判決,我們深感震驚。

  
我們這些人,大都在黨內生活工作了六七十年,經歷過反胡風、反右派、反右傾等政治運動,切身體會到以言治罪對我黨的事業和形象的巨大損害。現在,北京第一中級法院又以司法的名義損害我黨改革開放的事業和形象,我們不能不聞不問。

  
劉曉波的頭條罪狀是對黨和政府「不滿」。問題在於,人民既有責任監督政府,也就有權利表達不滿。再好的制度也有其改善空間。有不滿,才有進步。執政者應該善聞批評之聲,尊重不平之鳴,把各種不滿化為動力,才能改善工作,獲得民心。怎能以「不滿」治罪呢?如此激化矛盾,殘酷鬥爭,把有不同意見的人當成敵人,哪裏會有社會和諧?怎能有社會進步!

  
法院判決把「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列為劉曉波的第二條罪狀。可是,我們並未忘記,建立聯邦共和國曾經是我黨的重要主張,載入黨的二大和七大文獻,怎劉曉波一重複就成了罪行?國體政體關係重大,惟其如此,更應比較各種學說,廣開言路,詳論得失。沒有這種胸襟,「一國兩制」從何而來?退一步說,劉曉波的主張即使完全錯誤,又與罪何干?憲法保護言論自由,難道只保護所謂的正確言論嗎?

  
我們理解「穩定」的重要性,但也深信,依靠封鎖或鎮壓得不到真正的穩定。群體性事件之所以此起彼伏,正是因為執政者不能在民主和法治的基礎上與弱勢群體交流溝通,化解糾紛。這種制度性的社會不公,導致兩極分化,腐化叢生,這才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相信中央領導對此有深入的體察和深刻的認識。

  
劉曉波一案,隱含值得警惕的動向。我們黨是否背棄了遵守憲法的承諾?是否背離了「依法治國」的國策?司法改革是否倒退?政治體制改革是否停滯?人權狀況是否惡化?事關重大,我們建議中央採取實際步驟,為全國人民樹立遵守憲法的榜樣,敦促北京一中院撤消劉案一審判決,要求他們改正錯誤,並以此例為戒,帶領全黨順應時代潮流,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李銳(94歲)李普(90歲)杜瑞芝(89歲)

  


  
馮蘭瑞(89歲)吳象(88歲)彭迪(88歲)

  


  
何方(88歲) 杜導正(87歲)鍾沛璋(87歲)

  


  
袁鷹(87歲)紀希晨(87歲)張思之江平杜光

  


  
戴煌姚力文邵燕祥李冰封郭道暉顧驤

  
2010年1月28日

  


  


  
美国作家除夕风雪集会声援刘晓波

  
佚名

  
一批美国作家12月31日中午在纽约市公立图书馆前的风雪中集会,谴责北京当局重判中国著名异议作家和独立中文笔会荣誉会长刘晓波,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他。

  
美国笔会会长、普林斯顿大学加纳裔哲学家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教授(Kwame Anthony Appiah)致开场辞:

  
“圣诞节那天,北京法院判处杰出作家和活动家刘晓波11年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2年,为的是他根据国际法和中国宪法行使了自由表达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美国笔会会员今天在这里,在象征我们国家和城市尊重书写文字的伟大的美国图书馆台阶上,要表达和解释我们的愤怒,承诺为刘的释放而工作,并呼吁这个国家和世界各地关心自由表达的所有人加入我们的行列。”

  
他向听众解释他称为“羞耻的官方判决书”中的“罪证”说:

  
“刘晓波被判处11年徒刑是因为发表的七句话,这些句子只不过224个汉字。在他们的官方判决书里,北京法院从刘那些被判定是颠覆性的作品中引用的正是这些段落。有些段落是不完整的句子,不过只言片语,有的干脆只是刘所写文章的标题。两句话来自《零八宪章》——一份呼吁中国民主改革的宣言,一份他帮助撰写并得到了其他数百名勇敢的中国男女签署的宣言。另外五句来自刘张贴在互联网上的文章。”

  
阿皮亚教授最后表示:“老朋友!我们不会忘记你,我们不会停息,直到你获得自由!”

  
此后,七位著名作家艾米·霍姆斯(Amy M. Homes)、埃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维多利亚·雷德尔(Victoria Redel)、杰西卡·海格多恩(Jessica Hagedorn)、唐·德里罗(Don DeLillo)、霍诺·摩尔(Honor Moore)和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Edgar Lawrence Doctorow)相继宣读了那几句“煽动颠覆”话以及判决书有关判词的英译,并朗诵了刘晓波在十多年前劳教三年中给他妻子刘霞写的三首诗英译。

  
四位女小说家、诗人霍姆斯、雷德尔、海格多恩、摩尔朗读了判决书中那些枯燥空洞的判词,揭示了北京当局文字狱的荒谬无稽。

  
三位文学大师——81岁的荒诞派剧作家阿尔比、73岁的后现代小说家唐·德里罗、78岁的历史小说家多克托罗则分别朗诵了刘晓波的诗《早晨——给霞》、《渴望逃离——给妻》、《一封信就够了——给霞》。

  
多克托罗在朗诵诗后继续演讲,批评中国政府的“恐吓文艺家的遗憾记录”:

  
“中国或许想要领导世界走向未来……可是当它因为思想而监禁人民时,却深陷入过去,与帝王和独裁者的幽灵做伴,与伊朗那样操纵选举和在街上枪杀人民的军事暴政和神权比肩。

  
“中国文明并不能在其革命政府只是改变了专制主义风格时领先,无法在其诗人、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知识分子被封口沉默时前进。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精华就衰败而死亡。”

  
集会后,美国笔会向中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团递交一封信,呼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干预刘晓波的案子。

  
美国笔会和独立中文笔会属于国际笔会在全世界的145个分会之列。国际笔会致力推进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友谊和理性合作,为言论自由奋斗,代表世界文学的良知。更多信息请参阅:www.pen.org/china2008和www.chinesepen.org。

 回复[8]: 阿?份特俄~~~ 阿蓓 (2010-04-09 08:27:19)  
 
  小mm? ~~~~~~~不是底~~~~~我女儿吧?等她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出来的时候。。。。。。再汗

 回复[9]: 阿蓓,在这网上,你就是MM 向宣 (2010-04-09 08:45:34)  
 
  阿蓓,我也只看了两章,连六四运动的边也没有看到,就看不下去了。吓得一晚都在做恶梦。

  

 回复[10]: 老唤同志 向宣 (2010-04-09 08:54:28)  
 
  老唤同志看了你的通知,严重警告你,我会把这些书逐一找出来读读看的。

  
因为我这人超野次马!

 回复[11]: 国人中有一些人很容易走极端 向宣 (2010-04-09 08:59:58)  
 
  革命要革得极端,爱国要爱得极端,杀人要杀得极端,腐败要腐得极端,寻欢要寻得极端,一切向钱看要看得极端。。。。。。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0/121016

  
贪官与500女性性爱八年之久为啥没人发现?

  
日期: 2010/04/08 21:41 阅读: 145

  
“2003年至少要与56个女性发生性关系,确保有2名为良家妇女。”安庆某事业单位科室负责人王成(化名)因受贿落马,他的几本日记与1个移动硬盘被查获,曝其先后与500多名女性发生过性关系。据调查,王成受贿与玩弄女性都制定了年度计划。(中安在线4月7日)

  
报道说,王成1963年出生于怀宁县。大学毕业后,王成先是被分配到位于安庆市郊一乡镇的某事业单位工作,因工作出色,后被调到安庆城区的某事业单位。妻子柳萍与王成同属一行业的事业单位。随着儿子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在常人眼里,王成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步入不惑之年,有一技之长的王成被提升为科室负责人。随着职位的提升,柳萍发现丈夫经常半夜回家,有时竟彻夜不归,感到不对劲。今年3月份,柳萍在王成父母家找东西时,意外发现了一张汪霞 (化名)向王成借款66万元的借条,与借条摆在一起的还有几本日记与一个移动硬盘。当柳萍打开日记本后,发现日记本上记着丈夫与许多陌生女子发生性行为的情节。更让柳萍气愤的是,移动硬盘里竟是王成与许多陌生女子发生性关系的视频。

  
王成龌龊的行为令柳萍如遭重击,她几十年的好友祁娟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不顾柳萍的阻止,愤而向检察院举报。3月21日,办案人员将王成从单位带走。据王成供述,私欲的膨胀是随着自己职位提升开始的。一些商家发现手中有权的王成对金钱与美女的兴趣,为了接近王成,便想方设法投其所好。手头有钱了,他先后在安庆市区购买了多处房产。王成经人介绍与汪霞相识后,俩人便姘居在一起。为博红颜一笑,王成购买了两处房产送给汪霞。而为了防止汪霞另觅新欢,王成要求汪霞写了一张66万元的借条。一个工薪阶层的人怎会有那么多钱购买多套住房?王成供述,巨款大多是受贿来的。

  
在查办王成受贿案的过程中,办案人员发现王成的生活十分糜烂,从2003年起,受贿多少钱、玩弄多少女人都有年度计划。2003年,王成的月工资是 1600元,可他在日记中定的计划是每月要赚8000元,确保年净进账10万元。不义之财到手后,王成除了投资房产置业,便是玩弄女性。“2003年至少要与56个女性发生性关系,确保有2名为良家妇女。”王成在第一本日记首页就写明了玩弄女性的年度计划。据这本日记所计,与王成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就达 250多个。所有的日记加起来,他曾先后与500多个女子发生过性关系。他还在日记中透露:“总的目标是600个至800个不同女性。”王成供述,一般情况下,他与一些风流女子谈好价格后,会将她们带入一个平时只有他本人进出的安乐窝进行性交易。他都会事先将摄影设备藏在暗处,对性行为进行全记录。

  
王成生活如此糜烂,全国罕见,可谓“异类”。一个小小的科室负责人为女人花钱如流水,八小时之内忙捞钱,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挖掘财路”几无可能;八小时之外除了“吃喝”就是淫乐。这与“流氓”没有一点差异的官员竟逍遥8年之久!是什么环境孕育出这样的社会“怪胎”?监察监督部门哪里去了?如不是妻子闺中密友告发,这个“毒瘤”还要持续多久?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昨天特别提出“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是一语中的。人的欲望无止境,“金钱”过剩,“美色”就在其中,构成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鸿沟,与党和人民的事业水火不相容!期望王成这个反面活教材能警示一些官员!

  


  
“性爱日记”纠结了多少反腐悖论?

  
广西来宾市烟草局原局长韩峰的“性爱日记”曝光以后,最引人关注的情节,不是韩峰终将落得什么下场——他已经沦为落水狗,人人见而打之,官场中人谁不晓得“丢车保帅”的道理,何况韩峰连“车”都算不上,只是一个小卒,卒子掉进河里,永世难以翻身;而是,谁是下一个韩峰?

  
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权力场,韩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同盟军正在扩大,一个韩峰倒下了,另一个韩峰正茁壮成长,后面的“性爱日记”正在肉身政治学的征途之上继往开来。

  
最新被发掘出来的“韩峰”,新闻并未披露其真名实姓和工作单位,只说是安徽安庆市某事业单位科室负责人王成(化名)。如此含糊其辞,大大削弱了丑闻的刺激度。好在此新闻另有焦点,根据科长大人被查获的日记与移动硬盘,他先后与500多名女性发生过性关系,而且他还专门制定了受贿与玩女人的年度计划,如 “2003年至少要与56个女性发生性关系,确保有2名为良家妇女”。

  
对性欲进行数目化管理,此前我只在《1984》里面见识过,王科长的实战经验令人大开眼界。以战绩而论,他显然超越了专吃窝边草的前辈韩峰。可惜其出名晚了一些,不然必将取代韩峰,成为新世纪丑闻史上的一块“丰碑”。

  
这里不欲纠缠细节,譬如王科长喜欢玩风尘女子,其品味是否可鄙等;而是针对官员的“性爱日记”屡屡曝光之社会现象展开评析。我们不妨视“性爱日记”为一种隐喻,它不仅指日记,还包括图片、视频等一切文字、图像记录。它是一种对私生活的书写。其实每个人都有书写的权利,问题在于,官员的“性爱日记”往往渗入了公权力腐败的病毒,因此其性质在公私之间暧昧不明。

  
如果说陈冠希的“艳照门”,以及今年流行的“兽兽门”等,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问题,那么韩局长、王科长的“性爱日记”不仅关乎作者的道德,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当公与私、个体之德与政治之公纠结在一起,就到了考量一个社会的正义之清明度的时刻。

  
我们常常说,政治与性乃是公众最热衷的话题。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不过从侧面来看,此言大有混淆公私之误。政治为公,公众可以从任何一个阴暗乃至卑劣的角度窥探、评论;性则为私,哪怕是政治家的性,当性事沦为公共话题,对当事人如克林顿而言,一般都不是好事。

  
当然,在某些国家,居然出现了一种极其悖谬的历史景象,政治被私有化,如老虎屁股,公众不但摸不得,甚至谈虎色变。与之相对的却是性及其代表的私生活的公有化,本该缠绵悱恻的情书充满了大义凛然的政治口号和势不两立的政治批判,每一次做爱都要对墙头的神圣画像三鞠躬,否则就不能勃起。这是公私颠倒的一个极端。

  
回头说官员的“性爱日记”。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此中所潜伏的公民的隐私权与反腐败之间的严重冲突。这在韩峰身上表现尤为明显。韩峰的日记被曝光,有两种说法,一说系其政治竞争对手所为,一说曝光者乃是韩峰某一情人的丈夫。但不管哪一种属实,未经当事人允许便将其日记公之于众,便侵犯了韩峰的隐私权 ——贪官何尝没有隐私权呢?何况韩峰并未入罪。当我们欣赏、传播“性爱日记”之时,是不是在参与作恶?

  
然而,事先将韩峰定性为贪官、恶棍,将其丑化、妖魔化,往往使我们忽略了对其合法权利造成的伤害。更有人直言,牺牲隐私权,揪出一个贪官,值了。可惜,正义不是等价交换,不是做买卖,救一人与杀一人决不能相抵。

  
用“性爱日记”反腐,表面上看是一条捷径,实际上则暴露了我们公私观念的淡薄。因公废私不等于为了公而损害私,只有当私权得到捍卫,公权才可能巩固。对韩峰如是,对我们每个人皆如是。换言之,韩峰的腐败恶行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些曝光其“性爱日记”的人将如何自处呢?谁能够保证,他们今天曝光了韩峰们的日记,明天就不会曝光你我的日记?

  
有人追问,在韩峰、王成之后,还有多少官员的“性爱日记”有待曝光?我将此理解为一个反腐败的方式问题;而抛开“官员”与“性爱”的包装,则可还原为一个对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

  

 回复[12]: 密切合作,严肃查处,认真清理 科长 (2010-04-09 09:03:12)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电报《关于查处15部有严重政治问题的网络长篇小说的紧急通知》,最近,发现部分文学网站大量登载有严重政治问题的网络长篇小说,它们分别是《重建帝国》、《共和国之怒》、《中国特工》、《历史篡改者》、《2008,小鹰号沉没》、《民殇》、《共和国士兵》、《新中华战记》、《红旗漫漫》、《共和国2049》、《国之利刃》、《百年庆典》、《我在黑暗中》、《北京战争》和《角落里的枪》。这些网络长篇小说内容存在严重的政治问题,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立即通知已登载上述有严重政治问题的网络长篇小说的网站立即将相关内容全部删除;通知辖区内互联网出版机构及相关网站,不得登载、链接、传播、报道、炒作上述15部有严重政治问题的网络长篇小说;各省新闻出版局要与当地省新闻办、通信管理局等部门密切合作,对登载违法内容的网站进行严肃查处,对辖区内有关网站的内容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

  

 回复[13]: 问向宣 愚公 (2010-04-09 11:05:10)  
 
  你说的《北京植物人》,哪里能看到此书?

 回复[14]:  智叟 (2010-04-09 11:47:13)  
 
  政治体制真面目:《北京植物人》美妙的极权情节

  


  
DWNEWS.COM-- 2009年8月31日21:30:7(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作者:Randy Boyagoda,加拿大《国家邮报》2009年1月17日

  
《北京植物人》这部长达六百页的小说,跨越了当代中国五十年的生活,从毛泽东的1949年革命一直到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再到1999年的申奥,它让人激起了必须阅读的感觉,尤其是当小说在中国被禁时。

  
作家马建住在伦敦,他回到中国都会遭到监视。但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无论出于怎样的好意,都会因为从政治上来阅读而忽视了它在形象和语言上的精心设计。在马建的《北京植物人》中,人物和情节都以显著的印象得到了展现。 小说沿着两条时间线索前进:一条引向1989年6月4日,另一条线索则从那天之后开始。由植物人戴伟以现在时的冥想组成。一位在天安门事件中被击中头部的植物人,以充满活力的思想控制着整个主要的故事线索。以父亲被关进劳改农场为标志展开的童年回忆,马建用童年的奇事将人引入一种被唤起了黑色幽默的状态之中,当父亲以改造表现好可以回家之时,已经是一个废人了。戴伟的弟弟需要弄明白:“‘我的老师说你是一个资产阶级右派。我说你是一个劳改犯。你到底是干什么的啊,爸爸?’“对戴伟来说,他一直在蒙受着右派父亲带给他的耻辱,但他同时也好奇,爸爸究竟是怎么才落到那个地步的。

  


  
马健的《北京植物人》获英国国际写作自由书奖和入围英国独立外语文学奖。

  
这好奇心驱使他想找出他父亲所在的关押地,在广西省,他听到了大饥荒和人吃人的行为,以及在“用心改造,重新做人”的口号下产生的暴行。《北京植物人》中处处充斥着这类丑恶之事。我们在这里读到了一个儿子在土改中被迫活埋了他的父亲;有关成桶装的堕胎胎儿尸体,因为他们非法怀孕的母亲被“计划生育办公室”抓住而流产;以及天安门事件中的学生们被坦克压成了肉酱。所有这些都令人震撼之至却又没有任何惊奇;《北京植物人》读起来远更有刺激性和压迫性,尤其是它对学生民主运动的内在精神进行了反思。

  
这趟精神探索开始于戴伟于80年代末刚刚进入北大校门。很快,他的生活就被宿舍寝室里的不断聊天以及周围同学为了一个更大的自由和法治社会的焦躁所占据了;他们同时也是为了性、八卦和情节剧而浮躁不安的年轻人。他们试图在天安门广场上所作出的伟大举动被小人再三地从暗中破坏:当文科生号召起了更多的人游行时,理科生觉得不爽;一名绝食抗议的领导者动用了捐款给他自己买肯德基吃;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激发起了各种引人注目的议论:一个学生痛斥她的听众,“你们原本应该起来反抗独裁专政,但事实上你们个个都想当皇帝,”戴伟自己则观察到“天安门广场的宏大似乎让每个人的自我都得到了膨胀。” 天安门广场当然是一个周期性的设置,并且它引发了一系列的精彩画面:“身穿黄袍的和尚排成长长的一列,举起标语牌要求宗教自由。在拥挤的人群中,他们犹如一条移动的黄线。”在这样设置下,这个故事与互相的复制品看起来只是变得更加吸引人了——部分是因为马建构建起了1989年6月,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学生的行为的无用,以及他们的左右为难:面对坦克和戒严,究竟是该抵抗还是该逃跑。 我们同时意识到无能为力是因为这部小说的另一条故事线,它借由一位植物人患者清晰的听觉,探索了1989年以后的中国人的生活。这部小说的主要弱点在于马建花了太多的精力在描写主人公的意识,同时,马建还用了过多的篇幅在主人公与他骤变中的国家的消极关系上。这些都从他偶然听到的各种各样的来访者的闲聊中清楚地显现了出来。这些对话也牵扯到了戴伟的母亲,她由于长期的贫穷而变得处境更加艰难。她常年照顾全身麻痹的儿子,而他们的房子作为与奥运有关的重点建设项目中的一部分,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拆除。

  
那说明,最后的一百页中转移到了令人喘不过气的位置上。马建天才般地在几个场面间来回切换:一片混乱的民主运动,天安门广场上充满歇斯底里的最后几天,他和他母亲在垮塌中的楼房里凄惨的最后时日——这个中国政府的野蛮行径。士兵们被命令去清理广场,而建筑工人们则为新建的购物中心清理空地,他们的坦克和推土机无情地前行着。他们留下了自己清醒而残缺的精神,身体和瓦砾。小说以优美的政治文笔展示了一个不顾一切发展经济的中国,还有无法推倒的人性基石。

  

 回复[15]: 这一闹腾, 老唤 (2010-04-09 14:02:42)  
 
  估计今年中国能得两个诺贝尔奖。

 回复[16]: 据说[东方书店]有卖, 老唤 (2010-04-09 14:07:35)  
 
  但不知是否还有库存。

  
可先打电话查询。

  
仔细想想,还是大陆好:什么书一走红,网络和盗版都跟得上。

 回复[17]:  邓星 (2010-04-09 17:59:07)  
 
  向宣。你要是能找出来,借给我也看看。

 回复[18]: 回答愚公 向宣 (2010-04-09 20:49:26)  
 
  我是问朋友借的,我去问一下朋友,问她是哪儿买的?

 回复[19]: 不是写着明镜出版社?网上买很方便的 科长 (2010-04-09 21:59:42)  
 
  http://www.mirrorbooks.com/news/html/84/n-684.html

  
25美元(不到2500日元),包括邮费的

 回复[20]: 高智商问题: 老唤 (2010-04-09 23:49:48)  
 
  大陆枪毙了一个日本毒贩,日本媒体(首先是电视)加重了毒品报导的分量。这一举动的幕后人是谁?

  
进一步,刘晓波被定罪11年,其幕后人是谁?

 回复[21]:  张三 (2010-04-10 06:22:20)  
 
  谢谢科长的链接。买了。上次从作者那里买了《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考证非常扎实,还没读。两本共读的话,不知道会做怎么样的噩梦。

  

 回复[22]: 阿蓓 向宣 (2010-04-10 10:05:56)  
 
  阿蓓,你在美国看的是英语版吧?

  
明镜出版社的翻译一塌糊涂。中文的文法乱七八糟的,但依然看得出作家用的英语写得很美。

 回复[23]: 向姐姐~~~~~ 阿蓓 (2010-04-10 11:02:57)  
 
  向姐姐:真哒,真心哒,别继续看了,老赵说得是,真有生理反应,而且短时间内对人能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情绪上的伤害,或许说不定更多延伸出来的东西,真别看了吧~~~~我是因为天性好奇心重,一贴上“禁书”的标签,就老想看看到底为什么禁,结果已经习惯了,这以后我要改;不跟自己过不去~~~~~

  
亲爱哒~~~~不许看不许看,坚决反对,您不看,我给您买好吃的donuts,各种各样的,多少都成~~~~~~还有巧克力冰淇淋;还给您买其它好吃~~~~~~~~~~

 回复[24]: 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马建是用中文写作的 科长 (2010-04-10 12:15:03)  
 
  什么“明镜出版社的翻译一塌糊涂”,哈哈。

  
马建的文字以晦涩出名,当年那篇惹事生非的小说叫“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回复[25]: 这个这个~~~~~俄~~~~~~ 阿蓓 (2010-04-10 12:21:35)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Beijing-Coma/Ma-Jian/e/9781429937214

  
barns and noble 有电子版,郑念奶奶的生死劫也有~~~~~~

  
barns and noble里面星巴克的wi-fi免费,所以买不买咖啡都可以坐在那里一整天~~~~看累了,就朝玻璃窗外看看明媚的阳光,还好,我没有抑郁了~~~~~~感谢主~~~~~

 回复[26]:  张三 (2010-04-10 16:41:57)  
 
  《北京植物人》中文版后于英文版整整一年,所以反正英文版肯定是马建原创而不是翻译。没看到中文版版权页的话,没法判断是否为翻译,如果翻译谁翻译的。谁书在手边的话,能不能看一下呀。

 回复[27]: 先后不是关键 科长 (2010-04-10 16:49:13)  
 
  我凭直觉以为,马建不可能用英文写作。

  
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证据

 回复[28]: 证据 科长 (2010-04-10 16:53:56)  
 
  马建和他的《红尘》

  
—仲维光—

  
九七年秋季,马建来到德国鲁尔大学教授中文。

  
可能是马建的才气打动了鲁尔大学汉学系嗅觉敏锐、喜爱活动的马汉茂教授,他居然破天荒地从香港把马建,这个既不懂德文,也不会英文,没有任何文凭的作家请到德国大学,教那些只知道德文的学生中文。这在保守的德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马建来了,我也真的是为他捏一把汗,因为一般自我很强、有个性的作家总是受不了那半个位置钱的约束,而且面前还有语言那道山。然而,一年下来,马建却是既保持住了他的个性,那应该说是他的才华,也兢兢业业地完成了他教学的任务。这真的是让我吃惊,并且敬佩。那一段,他的女朋友,一个漂亮纯真的英国女孩经常到德国来,他们也一同到我家来谈天说地。

  
马建可能永远是不安分的,总是会做出些令人吃惊的事情。就如他不懂任何外语,就要突然舍弃香港,只身一人来到最多只能住四年的德国;就像他八七年突然在大陆以一篇:“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受到全国性的点名批判,而同时他人却已经移居到香港。九八年秋季,马建突然对我说,这样下去不行,为了专心写出东西,要立即辞去教职,移居英国,专心写作。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一个中文作家要想靠稿费在西方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虽然鲁尔大学的位置只是半个,并且只有四年,但是对于很多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来说是仍然是一个令人垂涎的位置。毕竟生活还能有个基本保障。砸了饭碗,往英国跳,无异于向深渊跳。马建怎敢跳向深渊?

  
但是,马建就是马建,他生来是做作家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没有一个真正的作家能够安于在现实中津津计算。他的感觉生来是为了感觉爱,感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

  
由于不懂外文,马建到杜塞尔道夫英国领使馆办理签证都是我陪同他去的。我自己在生活问题上就已经够荒唐不经的了,向来喜爱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是就是在陪他的时候,我还是将信将疑,他是否真的会立即离开鲁尔大学。

  
九九年一月,马建对我说,他已经拿到签证,要向马汉茂辞职了,那时我才相信,这一切不是想象,而成为了现实。

  
马建此一去就是为了这本刚刚得奖的《红尘》,他预支了稿费,就孤注一掷地走向荒漠。

  
在马建在波鸿的日子,马汉茂在鲁尔大学汉学系特地为马建作品举行了一个讨论会。那是我第一次仔细阅读马建的作品。我妻子还学文和我各分了一本书在讨论会上报告,她是《拉面者》,我分到的是无人愿读的《九条岔路》。然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马建的作品,我们几乎为此读了马建所有的作品。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马建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此,我必须要说的是,马建的文字修养不深,但是,他天生有一种驾驭文字的能力。在他的《拉面者》、《九条岔路》,以及其它作品中,文字中渗透着一种老道、冷竣。马建的文字没有华而不实,没有累赘,很少显出粗疏,卖弄。我立即感到,如果马建有张爱玲那样的文字修养,他将会更上一层楼,他的文字甚至会让张爱玲望其项背。在这一点上,马建是有才能的。

  
古人在论述书法时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我当然也看到一些后天不足给马建带来的阻碍。他不能无时无刻地随手写下好的文字,就像英国哲学家罗素那样。如果不慎重,他也会显出捉襟见肘的地方。

  
马建的文字天才或许在于他的感觉和感受。他是以一种文气带领他的文字。这个文气就是马建对人生的感觉和感受。马建的《拉面者》等很多作品,冷竣深刻,在他对人生,对社会平淡的、略带玩世不恭的描述中,你仔细思索,却是入木三分,令你拍案叫绝。

  
在我读马建的《拉面者》的时候,才突然感到,九十年代黑色幽默的代表应该是马建。马建简单带有调侃的笔法,刻画了中国八十年代后的社会,读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是,你却是越想越觉得他是真实的,笑过之后,你会觉得一股冷气从脊梁升起。这个被共产党扭曲了的社会,可笑中带着无法掩藏的悲哀。那是失去人性,失去真正的感觉的悲哀。读马建的这些作品,使我感到,痞子大王王朔的作品和马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说他不可同日而语,是因为王朔作品中太多的媚俗,太多的媚社会,媚当权者。也许这是王朔很容易就能被社会,被认同那个社会的人,似乎也不能这幺说,应该说是被那个社会麻痹的人,喜爱的原因。而马建的调侃却带着沉重和悲哀,带着毒刺。第一面它可能拒你以千里之外,仔细看,它又可能有一种尘世间无法容忍的恶毒。

  
人生在最根本上是一个悲剧,能在喜剧中揭示出悲剧性,能在幽默中使人们感到人生、社会的悲剧性,才是深刻的。在这个意义上,被人们认为充满欢愉的莫扎特,经典的音乐评论都认为,在他的音乐中充满着悲剧。马建看穿了这个表面上物质繁荣,轻松幽默的极权社会的无人性、暴戾和没有保障的生活。他把你失去的美好的东西,把你的潜藏的卑劣,拉出来让你看,让你为自己的调侃和“京味”痞话感到羞愧。他让你不能安静。

  
马建生就是作家,他不是为了媚俗、媚社会而写作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为了一种纯文学而追求写作的。那些在共产党社会中受到大众欢迎的作家,谌容、张承志、张贤亮、王安忆、王蒙,马建不屑与之为伍,他认为那根本不是文学,当代中国不仅缺乏文学,而且缺乏真正对文学的理解。

  
马建受邀请到柏林,可他立即就批评那些汉学家,认为他们不懂文学。他以东欧的文学为案例,说明汉学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介绍,大都是一堆垃圾。

  
读马建的黑色幽默要用力,要思索,还要反省,他让你发笑,可很多时候还让你不舒服,甚至感到芒刺在背。马建的黑色幽默拒大众、拒那个社会于千里之外,所以在尘世中马建没有王朔的地位、名声和钱财,马建的位置是在文学,不是市井,马建走去的路,是如曹雪芹一样,贫穷寂寞的路。马建能否耐得贫穷,耐得寂寞,还要看他一路走来,自己如何去写。

  
然而,对于马建的《九条岔路》,虽然他自己和很多玩弄花活的所谓“小说家”、“评论家”,令人眩晕地高度评价这本书,我却认为,马建在这里失去了自己的本色,自己的天才,过渡的追求所谓那些连批评者自己也不明白的“后现代”,败坏了他的真正感觉。这本书是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依我看,谋害马建才能的正是为这本书写“跋”那类半吊子批评家,他周围那个没有感觉和才能的群体。马建是有才能的,他不需要那种虚张声势,他其实用自己最朴实的感觉和能力,就能写好,就能超出这类人。

  
关于《九条岔路》这本书,马建曾经和台湾的马森教授产生过争论。在那次讨论会上,我明确地对马建说,马森是对的,马森是行家。这个例子,使我也自省,我们这两代人,在觉悟后,在不能容忍那种没有人性的共产党社会后,我们自己身上也不同程度地染有很多那个封闭社会的特点,从知识结构,到道德框架。马建当然也不例外。我前面曾经说过,马建的文字修养不深,这其实不是他的过失。他成长于那个毁灭传统和一切其它文化的极权社会,怎么可能受到正常的教育训练。马建生错了时代和社会,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他却生来是作家。马建有才能,马森是行家。如果马建由于自大变得不在行,那就是一个更令人心碎的悲剧了。

  
在这个才能匮乏的时代,糟蹋才能是更令人痛心的事情。

  
九八年底,我正在找波兰当代作曲家格奥尔斯基的第三交响曲的唱片,由于我是偶然在电视上听到的作品片段,既不知道作曲家名字,也不知道是什么交响乐。那天碰到马建,他说送我一张他非常喜爱的唱片。我拿回家一听,发现正是我寻找的作品。由此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位波兰作曲家,并且按图索骥,扫集他的唱片。后来,单只是他的第三交响乐,我就搜集到四个版本,然而最喜爱的还是马建送我的那张英国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唱片。后来,马建对我说,他也听过多个版本,也是认为这个最好。

  
马建的命硬,九九年初春,他去了英国,夏初,邀请他到鲁尔大学来的马汉茂教授告别了红尘。他好象事先就有预感,因而不必面对鲁尔大学其后变化强加给他的命运,从容不迫地走向了自己的道路。六月为了参加马汉茂的追悼会,他又回到了鲁尔大学一次,我们在追悼会场外匆匆见了一面,因为,我当时由于突发的事件而失去记忆三天,并且当时刘宾雁、郑义等朋友住在我那里,因此,没有有更多的时间和他深谈,不知他的生活安置的怎样。此后三年我们经常有电话往来,高行健的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出来着实地和那些不着边际的,高行健获奖的批评者们过了几个回合。

  
他确实可以说是高行健的朋友,八十年代初期,在北京他们是一个圈子的,此后一直交往联系。我对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的评价在当时是积极的。之所以如此,我认为,高行健比某些所谓候奖的中国作家“聪明”,他知道诺贝尔奖在根本的做人的立场上给什么样的作家,他知道文学的努力在什么方向上,并且真的是做到锲而不舍地去努力争取这个奖。这总比那些八面玲珑,顶着诗人的桂冠却混迹于社会,根本不知道诗歌为何物的人获奖对中文世界有更积极的意义。但是无论高行健得奖前,还是得奖后,我都认为,高行健有的是“聪明”,马建有的是才能。高行健到八十年代初期,才打现代派的主意,八十年代末期,八九年才退党,可谓“后知后觉”。他的后知后觉是“聪明”的结果。马建也可谓后知后觉,但他的后知后觉是因为他先天没有受到如高行健那样稍微系统些的教育,又是七十年代末期后,才从外地,青岛到北京。此后二十年马建能迅速跻身文坛,自立于文坛,无论文字还是思想都很少显露出幼稚粗疏的痕迹,我认为这都是因为他有才能。

  
今年六月世界杯足球赛期间,马建又打电话和我探讨足球。说实话,我一直为马建的生存问题担心,一直担心生活的重压是否会使他夭折。在海外坚持写作,坚持追求,不去取悦社会和知识权贵,不为三五个月的资助迎合那些一知半解的汉学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三年来,他走了下来,坚持了下来。他能和我探讨世界杯,说明他还精力充沛地活着,没有垮掉的趋势。

  
走出尘世,走进自己的作品《红尘》的马建,在二零零一年四月,离开德国的两年后,如约出版了《红尘》。红尘的出版立即引起了反响。当年就在加拿大的亚太平洋地区-吉利玛图书奖评比中入围,最后擦肩而过。这个奖,被美国一位以三峡地区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家获得。然而这次,二零零二年,有意思的事,在英国旅行图书的最大奖,托马斯·寇克奖评比中,这两位年前角逐过的作家,都再次入围,而结果,这次则是马建获得了大奖。

  
能够实打实,面对面,在同一个题材中和西方作家的对比中获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具有在世界各地旅行,流浪生活传统的英国,在旅行文学的领域中。近二三百年来,狄更斯等英国大的文学家都涉足过这一领域,而英语的世界性,更使得英国出版界,文学界见多识广。现在,马建,一个只能讲中文的作家,只能在中文世界中生活的作家,一个先天被共产党文化改造过的作家,能够在人性,在人生的追求问题上,而不是迎合西方人的猎奇和改换口味,打动了英国的出版界,确实令人赞叹。

  
马建在《红尘》中记述了他在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非法流浪的经历。那时正是很多代表“新”意的作家在中国走向成名的时候,然而,对马建来说,却由于追求自由的意识的萌芽,经常被警察拘留传唤,使他在北京“处于残忍的专制和群众的监视之中”(马建,“写在《红尘》获奖之后”),于是,他只好辞去了官方记者的职务,离开到处是监视的眼睛的北京,到全国流浪去了。

  
马建流浪了三年,走了十万公里。他从中国的北方到南方,从中部到西北,又从西北到西藏。他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看被红尘覆盖的中国,也想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路。流浪,不是旅行,是在生活,挣扎。没钱了就要想办法干活挣钱。有时靠体力,有时靠技术,有时也要依靠一些生存“智能”。他给农民画堂画,绑沙发,在山区倒卖纱巾和尼龙绳。白天辗转在路上,晚上有时睡在羊圈,有时在车站棚下,甚至树上。

  
在北部的毛乌素沙漠,他想沿着它的边沿去陕北的黄河。结果在色彩如乳房般的沙丘之间迷了路。三十公里的路,走了三天,最后连尿都没有的喝,几乎被渴死在沙漠。在人间,他在街上为人理发时曾经被人抢了包,在集市上为人算命被人打昏,曾经七次被群众告发是“特务”、“流氓”,被警察追得翻墙逃命。在这些遭遇的后边,马建看到的是,“八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迫害刚开放了一点,幸存者们匆忙地钻进了发财致富的浪潮里寻找身份失去了对精神的寻求。人们又成了物质的牺牲品,从千疮百孔的黄土地到商业化深圳,全社会都在发疯,你不疯便成了白痴。连佛教圣地,也只能见到些没了神气的寺庙,一切都失魂落魄。”(同上)

  
马建在《红尘》中记述了三年的流浪,然而写完他却发现,这本书描写他和专制社会的关系,多过他自己的变化。现今的中国大地,“那无耻的暴政社会,人们早都吓破了胆,失去了自我意识。因此,他们的意志大都是盲目的。被独裁统治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恐怖像瘟疫一样染遍每个心灵,每个村镇,哪怕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同上)对于暴政下的自然,他愤怒而又无奈地感到,它如何能像传统中国山水那样悠然洒脱,如何能像民主社会的草木那样有条不紊。

  
英国的《大主题》周刊评述他说,“马建的作品,对于我们是一个新的令人惊讶的发现,他在字里行间中显示出一个反叛者的敏锐,那是一个只有在正在变化的那个国家中生存过的人才能描述出来的故事。他的写作如绘画一般,显示了一系列的令人难忘的镜头。他描写了一个永远在变化的风景,一个不变的苦难和挣扎,还有那一代人的迷惘。”《独立报》说,“《红尘》可称是部巨著,它具有力度的美感,令西方作家跌破眼镜。同时《红尘》的自我坦白又叫人难以忍受。在中国文革中垮掉的一代中,它是一部脱颖而出的力作。”《观察家报》说,“马建描述了美丽而又痛苦的,从中国大陆到高原西藏的旅程。这是一部非常卓越的作品 ,半是张戎式的风格,半是寓言式的叙述。文字深邃的含义远远地超越了他所讲述的故事。这是一部难得的旅行小说 . 在他描写的流浪旅途中 , 生活如落叶般随风飘散着。”“《红尘》从头至尾也是一部思想的诗篇 . 在他描写的那些纷纷落叶里面 , 清楚地呈现出了一个正在变化中的国家。”“马建最令人激动的是他把旅行和写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这正是马建固有的风格,正是我所了解的马建。它再次使我看到,真正的文学是超越国界,种族的。人们对作品的评价是相通的。

  
马建的中文变成英文,居然没有失去原韵,没有失去魅力,这中间当然也有马建的女朋友,Flora的功劳,这个秀气的女孩把马建的中文变成了英文,能够获奖,可见她的英文之美。这个我曾经见过几次的女孩,她确实有少有的聪慧和敏锐。

  
在回顾这段旅行时,马建说,“十万多公里的旅行,我惊讶中国地貌的丰富神秘,更惊讶人民被专制得麻木无知。”“在狼群中生存,你只能也披着狼皮。慢慢自己也变得粗糙和不诚实了。在没有同情心的人海中旅行,是比登雪峰还困难的探险。”

  
极端地把中国现代和中国传统拉在一起,现在我已经不能同意。今天的中国,是将近一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片面西化的结果,尤其是一九四九年后,中国已经基本上全盘片面西化。极权主义,共产党社会,是近代西方的产物,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产物。但是,马建对现象的描述却是准确的。其实,这些描述用刀现今中国的知识界更为真切,“被专制得麻木无知”,“变得粗糙和不诚实”。这个既失去了中国“文人”传统,又没有近代西方独立知识分子品质,半个多世纪来被治理,被异化的知识阶层,共产党无论用大棒,还是胡萝卜,都能轻易地使他们伏贴、驯服,可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安全,咬起异议的人来,比共产党还要凶狠。甚至即便在他们出国后,咬起来还是那幺凶狠。

  
马建的《红尘》现在已经出版了英文、荷兰文、挪威文、意大利文版,即将出版的有法文、西班牙文等,但是,中文版却无法在他的故乡中国大陆出版。马建的反叛,马建在《红尘》中充满寓言式的描述,令马建自己不安宁,也搅扰了那些被豢养的,凶狠的知识阶层的精英们的梦!《红尘》对于中国的那些“著名”的、被豢养的作家群,知识群体,肯定是一个噩梦!

  


  
二零零二年十月十三日,于德国埃森

  


  
附注: 中国作家马建在英国获托马斯奖。

  
2002年9月19日,旅居英国的中国作家马建,荣获在英国颁发的托马斯·寇克旅行图书奖。获奖作品是他的长篇小说英译本《红尘》。

  
英国的旅行探险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托马斯图书奖也是英语界最高的旅行文学奖。马建是第一位荣获该奖的中国作家。奖金一万英磅。

  
马建的流浪体小说揭示了八十代大陆的青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始寻找各自的身份和精神价值。被评为是中国的克鲁雅克的“在路上”。

  
英国的每日邮电报介绍说:马建描写了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国家。这是一部最经典的中国文化历史。他也让人们惊讶旅行文学是可以写得如此了不起。

  
目前己出版了荷兰文、挪威文和意大利文。

  
英文书名:《RED DUST》

  
图书信息:www.amazon.co.uk

  
获奖信息:www.thetravelbookaward.com

  

 回复[29]: 证据2 科长 (2010-04-10 17:03:55)  
 
  用中文,还是用英语写作?

  
这是今日中国作家必须面对的选择吗?

  
康慨

  
--------------------------------------------------------------------------------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燃了世界对中国主题英语小说的巨大兴趣,并使得多位以英语写作的中国作家在海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比起绝大多数用中文写作,再将作品交由译者翻译的作家们来说,少数的英文原创作家似乎得到了海外市场更多的承认。

  
旅美女作家严歌苓在3月15日结束的香港国际文学节上说:“中国的经济、市场,以及政治,在世界上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因而几乎无法对其文学视而不见。”

  
同在香港参加此次文学节活动的另一位旅美女作家李翊云也说,如果注意一下美国的出版市场,就会看到人们对中国,以及一切与中国有关的东西,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兴趣。

  
严和李都是到了美国以后,开始以英语写作中国主题的小说,并取得了成功。

  
李翊云只用英文写小说,并于2005年以其第一本书、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获得了首届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美联社的报道说,李翊云表示不会去写中文小说。“我真的感到,在英语中我才成了作家,英语成了我写作时的第一语言。对我来说,回到汉语是很难想象的。”她说。

  
但严歌苓坚持双语写作。她说:“汉语是一门如此的古老、奇妙、画一样儿的语言,我没有办法放弃。”

  
对严歌苓来说,双语写作既是不同的体验,也让她的作品具有相异的色彩。“我的英语身份粗放、年轻,而且更为直白,但汉语的自我要更为精细——更古老,也更复杂。”她说。

  
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海外华人作家,当然不止严歌苓和李翊云。马建(有英国女友做他的专职翻译)、哈金,以及写英文侦探故事的裘小龙都是成功者。就连年青的女顽主郭小橹,也以一部拿语法错误做主题的《简明中英恋爱词典》,开始了自己在英语文学汪洋中的甜蜜历险。

  
…………

  

 回复[30]: hoho谢谢科长~~ 张三 (2010-04-10 17:20:36)  
 
  牛B+嫉妒~~

  
20几年前就看到他的空空荡荡,不记得写的是具体是什么了,反正当时印象很深的。

  
不过高行健出国后好像都是用的法文创作的吧,不清楚中文版是不是翻译的。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