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生活
字体∶
又到六一少年儿童节

晓亮 (发表日期:2011-06-02 21:49:27 阅读人次:1097 回复数:0)

   我们早已告别了少年儿童时代,但是少年儿童时代的回忆还会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 

  
看《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对少年儿童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其中“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我的少年时代是当兵,那时候部队不但是战斗队,而且还是生产队和大学校,除了战备值班天天读毛选语录之外,就是搞农业生产。那时搞农业生产的目的说是为了改造世界观,其实是为了改善伙食。那时每天伙食标准四毛八,大家肚子里没有油水,两名炊事员抬来一大簸箕岗尖的窝窝头放在一个大桌子上,眨眼功夫就抢光了,簸箕里只剩下几个棉帽。每个人的一天的粮食定量是一斤半,这根本就不够。

  
连队经常组织我们搞副业,那时候,流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所有的行为都和改造思想表现积极结合起来了。为了改造思想,怎样在生产劳动中积极表现,成为城市兵是不是上进的大问题。

  
那时候部队搞副业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我们部队在一个山沟沟里,山上有许多荆条,这是编织藤筐的材料,一斤荆条2分钱。五斤湿荆条可以出大约三斤左右。最初,我们都在部队附近割荆条,结果军事工事暴露明显。没过多久,上级就下了一道严令:不准在部队附近割荆条,违者军法从事!

  
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把目标转向了10里以外的大山。我们连规定:每个战士每次上交100斤荆条,由司务长过秤、登记、公榜……这可坑苦了我这样肩不能扛、手不能抬的城市兵。

  
我们每天除了战备值班睡觉,一天30分钟天天读,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山上割荆条。那时候,我们把荆条称为【金条】。荆条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在当时,它和金条一样价值连。因为它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城市人干这个不如农村的,城市兵忙的满头大汗,太阳落山时候,连首长和其他战友就站在门口。农村兵扛着一大捆荆条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来,城市兵抱着一小捆荆条垂头丧气地耷拉着鞋,和农村兵形成鲜明对比。不会干活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那时候谁也不愿意和资产阶级沾边,这是城市兵一个最头疼的问题。

  


  
记得那天是六一节,,我和班副老魏一起上山。他是农村兵,年龄大力气足,经验丰富。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干了不一会儿,就割足了一天的任务,“砍杀”的事情不难,把荆条往回运,挑荆条简直要我的命啦!就算每次挑50斤,要往返两个来回;一个往返近20里路,光走路就要走40里。望着那一大堆的“战果”我真的发愁了,还没有开始走,底气已经全没了。

  
老魏这家伙真有办法,他把荆条捆成个“A”字型,用中间的一横作为扁担。把水壶和挎包挂在割荆条上面,把砍刀插在荆条捆里,调整几下,就可以出发了。我一看,惊呆了,他的这一挑,至少100斤。我去试了一下,别说走路了,能放在肩上10分钟就不错了。在我的请求下,老魏帮我照样捆了一挑,数量仅是他的一半。我要他再加一点,他说:“不要心太大,把这点挑回去就算不错了。不是我看你不起,你们从小吃面包喝牛奶差的远。走!”

  
上路了,开始我的感觉还不错:穿着棉衣,担子不硌肩膀;重量不大,勉强可以承受。我紧跟着老胡,一串的小碎步,还哼起了小调:“小扁担,三尺三……”

  
不到5分钟,悠扬的小调变成了呼哧的粗气,轻盈的小步变成了沉重的踉跄;豆大的汗珠一颗颗的从头上飞滚而下;肩膀上那根直径约5公分的木棒,好像细细钢筋一样压进了肉里……我喊了一声:“魏班长你先走,我要休息一下。”他头也不回的应了一声:“好!”话语刚落,身影就消失在了树林里面。

  


  
我休息了片刻,把棉衣脱下,垫在了肩膀上,咬着牙,挑起柴,勾着腰,低着头,步履混乱,左晃右摆,十步一停,百步一歇。10里多路用了近两小时,终于到了连队。把荆条往秤钩一吊,傻眼了:40斤?不会是秤有问题吧?我翻开登记簿看了一下老魏的:100斤!差距也忒大了呀!顾不上休息,匆匆往挎包里塞了几个窝窝头,把水壶灌满,急急忙忙的再次上山。

  
那天我往返了2回,总计挑回80斤,距离全天的任务还差。晚上我是筋疲力尽,浑身疼痛,一口气吃了4个大窝头,这成为那天六一节最大的乐事。

  
第二天一早,没等开饭,我到炊事班拿了十多个窝窝头,就急匆匆的上山了。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完不成任务的军人,是可耻的!再看看其他战友,谁不是早出晚归,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呢?

  
后来,连队采用了合理化建议,可以把割下来的荆条先在原地放置几天,等水分稍微少一些再往回抬。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我也终于渡过了难关,干起农活和农民子弟可以不相上下。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