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新闻
字体∶
黄河清至少119次的记录

吕柏林 (发表日期:2017-12-11 10:49:35 阅读人次:2263 回复数:8)

  近日,因故重温《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发现“贞元四年七月,自陕州

  
至河阴,河水色如墨”和“贞元四年七月,自陕至河阴,河水黑,流入汴,至汴

  
州城下,一宿而复”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前者并不记在《新唐书·五行三》

  
中,后者又归入“变碧绿色的黄河清史记”中,于是上网搜索,发现“贞元四年

  
七月,自陕州至河阴,河水色如墨”出自《旧唐书·志第十七》,“贞元四年七

  
月,自陕至河阴,河水黑,流入汴,至汴州城下,一宿而复”也载于《文献通考

  
卷二百九十七》,而打开《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后,又发现该文献载有多次

  
正史没记载的黄河变色记录,深感《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发掘的黄河5

  
8次变色记录不仅有错,而且漏网不少,需要修正和补充。于是,我先后查阅了

  
《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王星光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下

  
称《初探》)、陶世龙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圣人出,黄河清》、吴俊杰的《大清

  
黄河几度清》、《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二和卷一百六十三、《陕西通志卷四十

  
七》、《河南通志卷五》、《甘肃通志卷二十四》、《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零五

  
》、《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六》、《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五十二

  
、九十七等,复查了《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给出的黄河变色记录的原文

  
,发现黄河至少变清了119次、变赤了8次、变黑了1次、变味了1次,详见

  
下表:

  


  
《黄河变色变味129次的历史记录》表: http://bolin.eu5.org/a248.xls

  


  
说明:

  


  
一,黄河变色变味是指流黄的黄河干流及其各级支流的任一河段在一个连续的时

  
间段里发生的变色变味,即流黄的黄河流域任一河段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里发生

  
的变色变味。

  


  
二,民国以前除秦武王三年外的黄河变赤农历年对应的公历年依据外,都是中国

  
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第二新华印刷厂

  
于1982年5月第36次印刷的《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我国历代纪元表》

  
,此表已上网改名为《中国历代纪元表》;秦武王三年对应的公元年依据是维基

  
百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介绍的秦武王即位时间——公元前310年,表示

  
未采用《维基百科·秦国君主列表》给出的秦武王即位于公元前311年说法。

  


  
三,民国以来的三次黄河清记录都是新闻报道,这三次黄河清的农历时间或由新

  
闻报道提供的公历时间查万年历给出,或据新闻报道的时间推定黄河清的始日再

  
查万年历给出:

  


  
㈠一九三四年的黄河清日子是《初探》给出的民国二十四年元月二十四日对应的

  
农历日。

  


  
㈡二00八年的壶口黄河清起始日是以《6月黄河壶口瀑布水变清历年罕见,本

  
应浊浪滔天》报道日为据推定的,因为报道没有给出壶口黄河清起始日,表示黄

  
河壶口景区工作人员也不清楚此次壶口黄河清的起始日,而“今年主汛期的十里

  
龙槽上游五百余米的水流宽度缩小到两百余米。水流量仅为每秒一百一十立方米

  
”需要黄河壶口景区工作人员的测量,报道时间是2008年6月6日12时2

  
2分,表示此次黄河壶口变清和流量骤降的起始时间既可能是报道当日,也可能

  
是报道的前一日——6月5日,估计此次黄河壶口变清和流量骤降的起始日是报

  
道日的前一日,其对应的农历日是二零零八年五月初一。

  


  
㈢二0一七年的壶口黄河清起始日推定为《壶口瀑布现“清流飞瀑”》照片拍摄

  
日——5月15日,其对应的农历日是四月二十日。

  


  
——《你知道吗?黄河清了!》中拍于今年5月23日的照片《5月23日,黄

  
河壶口瀑布飞溅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美丽的彩虹》告诉:此次壶口黄河清时长至

  
少持续七天。

  


  
三,“记录书名”栏内能省略的书名号都被省略,如“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是《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或《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的省略,“后汉书·

  
孝桓帝纪”是《后汉书·孝桓帝纪》的省略。

  


  
“记录书名”栏内的《初探》是王星光《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的简

  
称,《图书集》是清乾隆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的简称。《草木子》作者

  
是叶子奇。

  


  
四,黄河变色变味次数不是按古籍记录的次数计算,而是按流黄的黄河流域任一

  
河段的某个连续时间段的一次变色或变味作为一次黄河变色或变味计算。

  


  
但是,古籍记载的黄河清常把当年、当月、当日在不相连的不同地区发生的黄河

  
清以黄河清所在的行政区名称并列,表示这样记载的每条黄河清记录的黄河清次

  
数等于各个行政区名称的个数,下面简要说明之:

  


  
◆序号5记录的黄河清是在东汉延熹八年四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济阴郡、东郡、

  
济北郡三地发生的黄河清,算作三次黄河清。

  


  
◆序号6记录的黄河清是在东汉延熹九年四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济阴郡、东郡、

  
济北郡、平原郡四地发生的黄河清,算作四次黄河清。

  


  
◆序号8记录的刘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戊戌发生的“河、济俱清,龙骧将军、青

  
冀二州刺史杜坦以闻”所以算两次黄河清,是因为济应表古渎济水,而古渎济水

  
不是黄河支流【见《百度百科·济水(古代四渎之一)》】,济水清不是黄河清

  
,“河、济俱清,龙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杜坦以闻”与黄河清有关的文字是“

  
河清,龙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杜坦以闻”,此时的冀州是南冀州,因为《百度

  
百科·广川郡》告诉: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割青州西部侨立“南冀州”

  
以辖青州地面诸侨郡;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改南冀州曰齐州。因此

  
,刘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戊戌发生的“河、济俱清,龙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杜

  
坦以闻”中的河清,是在刘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戊戌日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青州和

  
南冀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0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贞观十四年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州和泰州两

  
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陕州(古代)》告诉:唐贞观十四年的陕州

  
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洛宁县、渑池县、灵宝县和山西省平陆县、芮城

  
县、运城市东北部等地,而《维基百科·泰州(古代)》告诉:唐贞观十四年时

  
泰州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万荣、河津等县市地,表示唐贞观十四年二月发生的“陕

  
州、泰州河清”是在唐贞观十四年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州和泰州两地发生的

  
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1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贞观十六年正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怀州、巩县两

  
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怀州》告诉:唐朝怀州的辖境约当今河南省

  
焦作市、沁阳市、武陟县、修武县、博爱县、获嘉县等县地;《百度百科·巩县

  
》告诉:唐代的巩县就在1991年改巩义市之前的巩县境内。这就表示,巩县

  
和怀州分处于黄河南北,也无隶属关系,唐贞观十六年正月发生的“怀州、巩县

  
河清”是在唐贞观十六年正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怀州、巩县两地发生的黄河清,

  
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2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郑州和滑州

  
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百度百科·郑州》告诉:郑州始名于隋开皇三年,是

  
当时推行的州县二级制中的一级行政区名称,郑州也开始用来指今郑州地区;唐

  
贞观七年到明初,郑州的州治治所均在管城县;而《百度百科·滑县》告诉:滑

  
州即今滑县,隋至明初,滑县均称滑州;《维基百科·唐朝行政区划》告诉:唐

  
高祖建国后实行州县两级制,州县两级制一直是唐代行政区划中的实际建置,表

  
示唐贞观十七年的滑州只是州县二级制中的县级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这

  
就表示,郑州和滑州分别在黄河的南北两地,也无隶属关系,唐贞观十七年十二

  
月发生的“郑州、滑州河清”是在唐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郑州和

  
滑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8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开元二十五年五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淄州和棣州

  
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百度百科·淄州》告诉:淄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川县,

  
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邹平、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部分地;《百度百科·棣州》

  
告诉:棣州治所在今山东惠民县辛店乡先棣州村,今属滨州市。地图告诉:淄川

  
县和惠民县分别在今黄河的南北两地。这就表示,唐开元二十五年五月发生的“

  
淄州、棣州河清”是在唐开元二十五年五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淄州和棣州两地发

  
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9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乾元二年七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岚州合河和武乡

  
关河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百度百科·岚州》记载的《元和郡县图志》告诉

  
:唐代岚州管宜芳、静乐、合河、岚谷四县;《百度百科·合河县》告诉:合河

  
县故址在今山西兴县西北30公里,合河县在贞观元年改临津县而成,因城下有

  
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名,兴县在山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但《百度百科·关

  
河》告诉:关河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境内,关河水发源于晋中市榆社县的柳

  
树沟,南流入武乡后,改称武乡水,再南而入太行大峡的昂车关,从而被称为关

  
河;《维基百科·长治市》告诉: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太岳山之

  
间;《百度百科·偏关河》告诉:偏关河古称关河、官河、太罗河,由4条较大

  
支流相汇而成,诸水在平鲁县境相继汇合,西折入偏关县境注黄河。这就表示,

  
关河不论是在长治市武乡县境内,还是在偏关县境内,都与岚州合河不相邻,都

  
不属唐代岚州管辖,唐乾元二年七月发生的“岚州合河、关河三十里清如井水,

  
四日而变”的黄河清是在唐乾元二年七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岚州合河和关河两地

  
发生“三十里清如井水,四日而变”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33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日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滑州和濮

  
州两地同日发生的黄河清,因为,上面告诉,滑州即今滑县;隋至明初,滑县均

  
称滑州,表示唐建中四年的滑州仍是州县二级制中的县级州;而《维基百科·濮

  
州》告诉:唐代的濮州辖鄄城县、濮阳县、范县、雷泽县、临濮县,辖境相当今

  
山东省鄄城及河南省范县及濮阳市南部地。这就表示,唐建中四年五月乙巳发生

  
的“滑州、濮州河清”是在唐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日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滑州和濮州

  
两地同日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44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滑州和黎

  
阳县两地发生的两地黄河清,因为,上面告诉:隋至明初,滑县称滑州,滑州是

  
个县级州,而《百度百科·黎阳县(北魏黎阳郡)》告诉:黎阳县为西汉所置,

  
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宋为浚(州)治所;《百度百科·浚县》则告诉:黎阳县

  
是浚县的别名。这就表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的黎阳县不受滑州管辖,“滑州黎

  
阳县河清”是滑州和黎阳县两地的黄河清,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发生的“滑州

  
黎阳县河清”是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滑州和黎阳县两地发

  
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52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北宋大观元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今河北省青

  
县→天津市的静海县和陕西同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乾宁军

  
》告诉:宋大观元年的乾宁军辖今河北省青县、天津市静海县等地;1048年

  
黄河在澶州决口,从乾宁军夺御河入海,而《维基百科·黄河》告诉:1048

  
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

  
相合,然后入海,形成黄河的北宋故道;但《维基百科·同州》告诉:西魏废帝

  
三年改华州而置的同州,宋朝时为定国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辖境约今陕

  
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澄城县、白水县等县市地;《百度百科·同州》

  
告诉:宋代同州由定国军节度,治所在今大荔县。这就表示,北宋大观元年十二

  
月发生的“乾宁军、同州黄河清”是在北宋大观元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今

  
河北省青县→天津市的静海县和陕西同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53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北宋大观二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河南陕州和

  
陕西同州的韩城县、郃阳县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陕州(古代

  
)》告诉:宋大观二年的陕州辖河南的陕县、峡石县、灵宝县和山西的夏县、芮

  
城县、平陆县;上面告诉,宋代同州辖境约今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

  
澄城县、白水县等县市地,表示北宋大观二年十二月发生的“陕州河清,同州韩

  
城县、郃阳县至清及百里,涉春不变”的黄河清是在北宋大观二年十二月的不同

  
时段分别在河南陕州和陕西同州的韩城县、郃阳县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

  
黄河清。

  


  
◆序号54记录的黄河清显然也是在北宋大观三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州

  
和同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70记录的黄河清是在明永乐二年十月乙酉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西蒲城和

  
山西河津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百度百科·蒲城县》告诉:蒲城县东邻大

  
荔县、澄城县,即蒲城县和黄河干流之间隔着大荔县和澄城县,而河津在蒲城县

  
东北方向上的黄河东岸。这就表示,明永乐二年十月乙酉发生的“蒲城、河津黄

  
河清”是在明永乐二年十月乙酉不同时段分别在陕西蒲城和山西河津两地发生的

  
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83记录的黄河清是在明嘉靖十二年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州和巩县两地发

  
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陕州(古代)》告诉:明朝的陕州一直下领灵

  
宝县和阌乡县两县;《百度百科·巩县》告诉:明代的巩县就在1991年改巩

  
义市之前的巩县境内;1949—1991年8月,巩县两度属开封,三度属郑

  
州;地图告诉,巩义市位于郑州和洛阳之间。这就表示,巩县和陕州没有隶属关

  
系,明嘉靖十二年发生的“陕州、巩县黄河清”是在明嘉靖十二年的不同时段分

  
别在陕州和巩县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88记录的黄河清是在明天启二年七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河津和平陆两地

  
发生的黄河清,因为,河津是西临黄河与陕西省的韩城县相望的地方,平陆是南

  
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的地方。故明天启二年七月发生的“河津、平陆黄

  
河清”是在明天启二年七月的不同时段在河津和平陆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

  
次黄河清。

  


  
五,在唐宝应元年九月甲午发生的“太(泰)州至陕州二百余里河清,澄澈见底

  
”和“华州至陕州二百馀里,黄河清,澄澈见底”中,因“太(泰)州至陕州二

  
百余里河清”是黄河干流泰州至陕州段的河清,而华州至陕州的河清是黄河最大

  
支流——渭河下游华州至潼关与黄河干流潼关至陕州两段的河清,而潼关至陕州

  
只是泰州至陕州的末段,故华州至潼关的渭河下游段河清应从“华州至陕州二百

  
馀里”的河清中分出,故唐宝应元年九月甲午发生的“太(泰)州至陕州二百余

  
里河清,澄澈见底”和“华州至陕州二百馀里,黄河清,澄澈见底”的河清是同

  
日发生于泰州至陕州的黄河干流段和渭河下游流段的两处黄河清,故30号和3

  
1号各算一次黄河清。

  


  
六,同号列出同次黄河清的多条记录,是因为它们能在相互印证的同时给出更多

  
的细节,如32号给出的两个古籍记录的唐宝应二年九月发生的一次黄河清,能

  
给出是次黄河清的发生日是九月甲午日、发生地是荥泽的细节;如99号的五个

  
古籍记录的同次黄河清,一能给出是次黄河清始点和终点——始于山西老牛湾、

  
终于江南桃源县的细节(说明见下),二能给出是次黄河清先是分段发生和分段

  
变清的日子各异的细节;三能给出是次黄河清各河段持续变清的时长不同的细节

  
——有的河段变清时长约二十天,有的河段变清时长达一个多月。

  


  
七,唐大中只有元年,没有八年;大中之后是咸通十五年,故《新唐书·五行三

  
》告诉的唐大中八年正月应是唐咸通八年正月之误,序号41的陕州河清应记为

  
“唐咸通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

  


  
八,《初探》虽然给出了多条我以前不知的黄河清记录并让我找到更多记录黄河

  
清的古籍,但也给出了查无出处而未被采纳的黄河清记录:

  


  
㈠隋大业十一年起连续三年的龙门河清,查无出处,不敢采用,理由是:⒈雍正

  
《山西通志》即雍正年间出版的《山西通志》,它已由“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下称《计划》)搬上网,证据是它的《山西通志序》最后一句是“雍正十二

  
年甲寅三月朔旦巡抚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觉罗石麟谨序”;⒉上网的《山西

  
通志》只在卷162记着隋大业年间的黄河清,且只有隋大业“十二年龙门河清

  
五行志”,“五行志”即《隋书·志第十八·五行下》,后者记录和《山西通志

  
》卷162的记录相同;⒊《日知录》也已被《计划》搬上网,《日知录卷三十

  
》也只有隋大业“十二年,龙门河清”,并无隋大业十一年起的连续三年的龙门

  
河清的记录。

  


  
㈡唐大和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查无出处,不敢采用,理由是:⒈雍正《河

  
南通志》即雍正年间出版的《河南通志》还未上网,由《计划》搬上网的《河南

  
通志》虽是由总纂官纪昀、总校官陆费墀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提交的版本(见其

  
《目录》最后两段文字),理应要有唐大和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但乾隆版

  
的《河南通志卷五》告诉:在唐开成二年至咸通四年之间,记录黄河清的文字只

  
有开成“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一次,没有唐大和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但开

  
成只有五年,而在开成“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之后、咸通四年之前还记有开成“

  
十一年九月乙未有彗见于房长三尺”的事,表示“唐开成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也

  
是“唐咸通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之误,“唐大和八年正月陕州河清”又理应是“

  
唐开成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之误,故唐大和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查无出处

  
,不敢采用。

  


  
㈢明洪武五年沁阳河清没被《明史五行志一》记载,因为,《明史五行志一》只

  
有“洪武五年,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十三个字,表示明洪武五年“连旱,河

  
南黄河竭,行人可涉,沁阳河清”中的“沁阳河清”,若不是《初探》作者想当

  
然想出的河清,就是《初探》作者摘自“黄河水利网→黄河一览→黄河概况→灾

  
害→旱灾→明代”(下称《明代》)一文中的“洪武四至七年(1371~13

  
74年)连续干旱年,其中以五年旱情为重。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宁夏特

  
大旱,‘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沁阳等地一度出现黄河清的现象”,因为,

  
《明代》发表于2011年8月14日,比2012年5月28日发表的《初探

  
》早了九个多月。因“洪武五年,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只见于《明史五行志

  
一》,故“沁阳等地一度出现黄河清”只能推定为《明代》作者以“洪武五年,

  
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为据想当然想出的黄河清。

  


  
㈣《明史》五行一、五行二、五行三均无兰州河清的文字,《初探》给出的明成

  
化二十三年正月兰州黄河清无据,不敢采用。

  


  
㈤雍正《陕西通志卷47》没有明万历二十年华阴黄河清的文字,因为《计划》

  
搬上网的《陕西通志·进表》最后一段告诉:它完成于雍正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而上网的《陕西通志卷47》没有明万历二十年华阴黄河清的文字,故《初探》

  
给出的明万历二十年华阴黄河清不敢采用。

  


  
㈥《明史》熹宗纪即《明史本纪第二十二》,但它并无“兰州黄河清”,“兰州

  
黄河清,凡三日”记在《明史》本纪第二十一,时间是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庚申

  
,不是明泰昌元年庚申,故《初探》给出的明泰昌元年庚申“兰州黄河清,凡三

  
日”因上述原因而不能采用。

  


  
㈦《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三》没有明天启六年的黄河清记录,故《初探》给出的

  
明天启六年的平陆黄河清不敢采用。

  


  
即是说,《初探》除了上述七条黄河清记录和我无法复核的《图书集》、《汜水

  
县志卷十》、嘉靖《巩县志卷七》、《荥泽县志卷十二》给出的黄河清记录,其

  
它的黄河清记录都是有据的。因我既无法复核也无理由否定《初探》给出的《图

  
书集》、《汜水县志卷十》、嘉靖《巩县志卷七》、《荥泽县志卷十二》给出的

  
黄河清记录,《初探》给出的绝大多数黄河清历史记录又查有历史记录,我便以

  
采信的态度采用之。

  


  
九,查到的118次黄河变色变味的历史记录包含的黄河变色次数应超过128

  
次,因为《宋史五行一上》告诉:“大观元年八月,乾宁军河清。二年十二月,

  
陕州河清,同州韩城县、郃阳县至清及百里,涉春不变。自是迄政和、宣和,诸

  
路数奏河清,辄遣郎官致祭,宰臣等率百官拜表贺,岁以为常”,表示大观四年

  
(1110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的十六年间,可能年年都有多地发生

  
黄河清,但在大观四年至宣和末年期间,只查到55—58号的四条黄河清记录

  
,而大观四年至宣和末年的十六年间“诸路数奏河清”“岁以为常”的情况告诉

  
,大观四年至宣和末年的十六年间至少发生了十六次黄河清,表示这十六年间发

  
生的黄河清次数至少被《宋史》作者以“岁以为常”的笔法略掉了十二次。

  


  
另外,乾隆五十三年正月辛未发生山西永宁等处的黄河清之后到清末不再有黄河

  
清记录而只有黄河变赤记录的情况也令人生疑,究竟是因为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后

  
至清末没再发生黄河清呢?还是因为乾隆的明降谕旨:“现在晋省既有河清之事

  
,则下游各省,自必由渐澄清。该地方官不奏则已,倘亦有似此具奏者,再将此

  
意,明降谕旨,以示朕敬天勤政,以实不以文至意,将此先谕明兴知之”(见《

  
百度百科·圣人出黄河清》),而导致地方政府从此既不敢向清廷报告黄河清也

  
不敢记录黄河清呢?若是后者,便表示乾隆五十三年正月至清末发生了没被记录

  
的N次黄河清。

  


  
十,129次的黄河变色变味的历史记录”并非黄河变色变味实际历史记录的全

  
部,因为:

  


  
㈠此次查找黄河变色变味历史记录过程中并没有翻查中华二十五史(中华二十四

  
加《清史稿》)网文,而是复查《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中的黄河变色历

  
史记录,但2008年为撰写《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而查中华二十五史

  
中的黄河清记录的方法,是在IE浏览器的【编辑】→【在此页上查找】的查找框

  
中输入“河清”查找,而我在此次复查《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中的黄河

  
变色历史记录的过程中发现,⒈当“河清”被人工断行断为两行时,“河清”两

  
字不能显示,而中华二十五史网文都是被人工断行的;⒉中华二十五史描述黄河

  
清时并非都用“河清”,还有用“澄清”、“清如井水”等文字描述,它们无法

  
被查找中的“河清”发现。这就表示,中华二十五史一定可能还有未被我发现的

  
黄河清记录。

  


  
㈡必有黄河变色变味记录的宁夏通志、内蒙通志、河北通志、山东通志、江苏通

  
志还未上网。

  


  
㈢流黄的黄河流经地区的府志、县志几乎没有上网,因为,由《计划》上网的《

  
巩县志》和《荥泽县志》因是“通过对对应底本影印本进行字符识别而自动建立

  
”的文本文字,它们如同乱码而无法阅读,等于没有上网;由《计划》上网的《

  
汜水县志》因是“通过对对应底本影印本进行字符识别打造的初稿”,情况虽比

  
《巩县志》和《荥泽县志》略好,却因错别字太多而难以阅读而如同没上网,如

  
《汜水县志·五》用“清”字查找后,虽然显示了八个黄河清记录:“楚嘉九年

  
夏四月河水清”、“北齐天保八年提河清”、“囊观七年秋八月大水丹七千河清

  
”、“天宝四年来归其应一年九月甲帝河清”、“至正……天于十九年夏五月大

  
水一一十年十一月甲寅魏黄河清三郡二十年十二月黄河自河来请老千馀里”、“

  
嘉靖……九年黄河澄清三日夜”、“中宗用初丸瓦黄河澄清”,却因错别字太多

  
而不敢采信。

  


  
注意:⒈“北齐天保八年提河清”就是《初探》据纸版的乾隆《汜水县志》卷十

  
给出的北齐天保八年汜水地区的河清,表示“北齐天保八年提河清”是指“北齐

  
天保八年汜水县境的河清”,也表示《计划》上网的《汜水县志·五》中的所有

  
“河清”都是影印本中的“河清”;⒉“嘉靖……九年黄河澄清三日夜”虽然清

  
楚表示“嘉靖、九年黄河澄清三日夜”,却因整篇文字错别字太多而不敢采信而

  
放弃。这就表示,《汜水县志·五》还有七条黄河清记录,扣去《黄河变色变味

  
129次的历史记录》中涉及汜水黄河清的两条记录——唐元和年间“汜水西界

  
,从洛口黄河清160里”和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至明年数月“河水自孟津

  
东栢谷至汜水县蓼水谷上下八十里澄莹见底数月始如故”,还有五条黄河清记录

  
等待发掘。

  


  
十一,史上黄河清时长最长的黄河清,是金大安元年(1209年)发生于“徐

  
、邳界间的五百余里”的黄河清,因为是次黄河清持续达“几二年”。

  


  
十二,史上黄河清河段最长的黄河清,是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起一个多月的

  
黄河清,因为,是次黄河清始于山西老牛湾、终于江南桃源县(今江苏泗阳县)

  
的黄河干流,流长约三千五百余里,认定理由是:

  


  
㈠《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三》告诉: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丙寅至明年正月己亥庚子

  
发生山西境内的黄河清范围和时长是“河曲保徳兴县临县永宁宁乡永和大宁吉州

  
乡宁河津荣河临晋永济芮城平陆垣曲等十八州县黄河澄清自口外界起历火山孟门

  
龙门砥柱下达豫省凡山西布政司境上下二千余里”:“口外”是指“长城以北的

  
地方,主要指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在线汉语词典

  
·口北》);地图告诉,山西境内挨着黄河的长城关口是山西省偏关县的老牛湾

  
,老牛湾既是山西省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又是黄河和外长城的交汇处,而《百度

  
百科·老牛湾》也告诉:老牛湾是黄河入晋处;《老牛湾,黄河与长城在此交汇

  
》则告诉:“老牛湾有长城,有黄河,有古堡,有烽火台,有窑洞土屋,有古渡

  
遗址”,故认为,“自口外界起”之口应是老牛湾,“自口外界起”应该是自老

  
牛湾界起。

  


  
山西布政司在潼关以下的黄河北岸的辖界是山西垣曲县与原河南济源县(今济源

  
市)相交的县界,该县界与黄河相交的地理标志是分开垣曲县蒲掌乡与济源市邵

  
原镇的西阳河,即是说,潼关以东,西阳河与黄河交汇处以西的黄河北岸属于山

  
西布政司辖境。




 回复[1]:  吕柏林 (2017-12-11 10:53:05)  
 
  ㈡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告诉: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至二十九日自河

  
南陕州至江南桃源县“水色澄清,略无沙滓”的黄河清约计二千里。江南桃源县

  
即今江苏泗阳县,因为《维基百科·泗阳县》告诉:泗阳县在清顺治二年称江南

  
省桃源县,康熙六年称江苏省桃源县,民国三年因与湖南省桃源县名相重,复改

  
称泗阳县,这就表示,“江南桃源县”是江南省桃源县的简称和雍正年代的官员

  
对“江苏省桃源县”使用的旧称,江南桃源县在黄河的明清故道上的位置图是:

  


  


  


  
由于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至二十九日自河南陕州至江南桃源县“水色澄清,略

  
无沙滓”的黄河清约计二千里重复了“山西布政司境上下二千余里”中潼关至西

  
阳河与黄河交汇处的黄河干流段,必须扣除,故需查明的是潼关至西阳河与黄河

  
交汇处的黄河干流段长度。但网查只能查到小浪底大坝到三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

  
长度为130公里(见《百度百科·小浪底大坝》),西阳河与黄河交汇处到三

  
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长度得靠在地图上的目测,潼关至三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长

  
度需要多重证明。

  


  
西阳河汇入黄河的交汇点在三门峡水库大坝至小浪底大坝的黄河干流段中的示意

  
图是:

  


  


  


  
对上图的目测结果是:三门峡大坝到西阳河汇入黄河的交汇点之间的黄河干流长

  
度小于三门峡大坝到小浪底大坝的黄河干流长度的四分之三,即<97.5公里

  
=130公里×3/4,大于三门峡大坝到小浪底大坝的黄河干流长度的三分之

  
二,即>87公里=130公里×2/3,三门峡大坝到西阳河汇入黄河的交汇

  
点的黄河干流长度介于87公里和97.5公里之间,以95公里计。

  


  
《维基百科·陕州(古代)》告诉:明朝下领灵宝县和阌乡县、隶属南阳府的陕

  
州在清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州治所在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直隶

  
范围包括今三门峡市、卢氏县、灵宝县,直到1913年的全国废府州厅改县,

  
陕州才改为陕县;但《维基百科·三门峡市》告诉:三门峡市辖湖滨区、陕州区

  
义马市、灵宝市、渑池县、卢氏县,表示“直隶范围包括今三门峡市、卢氏县、

  
灵宝县”有误,其中的“三门峡市”应为“三门峡市市辖区”或原陕县。地图告

  
诉,黄河干流在雍正四年流经陕州辖境的地方是灵宝市→陕县(今天的三门峡市

  
陕州区)或今天的三门峡市陕州区和湖滨区。《百度百科·灵宝市》告诉:灵宝

  
市西与陕西省潼关县为邻;网查告诉,渭河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港口汇入黄河;

  
表示潼关是潼关县和灵宝市在黄河南岸的分界点。因三门峡大坝位于三门峡市区

  
东北部,距三门峡市区14公里(见《百度百科·三门峡黄河大坝》),故潼关

  
到三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段长度可视为黄河干流在雍正四年流经陕州辖境的长度。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1年》告诉:黄淤41(潼关六)断面距三门峡大坝

  
115公里。潼关六断面应在潼关附近,表示潼关距三门峡大坝约为115公里

  
;《渭河灾起三门峡水库》告诉:“记者了解到当天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水位是3

  
16米,比327.94米的潼关高程仅低12米,黄河水从潼关流经三门峡的

  
这段距离,平均每公里的水面落差不到0.1米”,因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水位即

  
三门峡水库大坝处的蓄水水位,316米是三门峡水库大坝处的蓄水水位高程,

  
这就表示,12米是潼关水位高程与三门峡大坝蓄水水位高程之差,根据平均每

  
公里的水面落差不到0.1米推算,潼关至三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段略大于12

  
0公里=12米÷0.1米/公里,比潼关六断面至三门峡大坝的距离多了五公

  
里,因而,略大于120公里是潼关至三门峡大坝已知的黄河干流长度的最大数

  
,也应该是最接近这段河长的实际里程,但为保险起见,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按1

  
30公里计,即是说,黄河干流在雍正四年流经陕州辖境的长度可视为130公

  
里。

  


  
于是得知,潼关至西阳河汇入黄河的交汇点的黄河干流长度约为225公里=1

  
30公里+95公里。表示陕州到山西垣曲县境内的黄河干流段长度约为225

  
公里,表示上述的4000里重复了225公里,因而得知,始于山西老牛湾、

  
终于江南桃源县的黄河干流黄河清长度约为3550里=4000里-225公

  
里(450里),可谓三千五百余里。

  


  
十三,黄河清的历史记录告诉:流黄的黄河流域从甘肃临夏的积石关以下的黄河

  
流域都是流黄的黄河,表示向流黄的黄河输送黄泥沙的不只是黄土高原,还有黄

  
沙沉积厚度多数地方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丘、徐州一带达5000米

  
的华北平原(见《百度百科·华北平原》),表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都是盘古

  
在4750年前的开天辟地工程中为制造黄河而开辟出来的向黄河提供黄泥沙之

  
地。

  


  
十四,119次的黄河清变清程度各异,既有清如井水、澄清、镜澈、镜彻、澄

  
澈见底、澄莹见底、河清如鉴、澄清澈底、清澈异常、“水色澄清,略无沙滓”

  
、纤鳞皆见、“河鱼历历,大小可数”、鱼鳖皆见形的河清,也有“清如汾水”

  
的河清——澄清度很低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汾河》告诉:汾水即汾河,是

  
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它源于山西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

  
向西,由运城市的河津市汇入黄河;它的上游穿行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

  
、泥沙的主要来源;它的中游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其河床旧时很不稳定,

  
往往泛滥成灾,表示汾水原非清河,而是黄度比黄河干流低一些的黄河,表示“

  
清如汾水”的河清只是降低了一定黄度的河清;还有介于澄清和“清如汾水”之

  
间的河清,如2008年黄河壶口的河清,见下图:

  


  


  

 回复[2]:  吕柏林 (2017-12-11 10:56:09)  
 
  十五,农历一月至十二月都发生了黄河清的情况告诉,黄河变清没有季节性。

  


  
为方便读者直观到农历一月至十二月都发生了黄河清的情况,我把119次黄河

  
清历史记录中记有月份的黄河清按黄河的桃花讯、伏汛、秋汛期间(2—9月)

  
和凌讯期间(10—1月)分成两组列下:

  


  
(一)2—9月的黄河清历史记录(桃花汛始于农历二月的根据是“二月桃花开

  
”):

  


  
1,东汉延熹八年四月的黄河清

  
2,东汉延熹九年四月的黄河清

  
3,东汉建宁四年二月的黄河清

  
4,刘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的黄河清

  
5,刘宋孝建三年九月的黄河清

  
6,刘宋大明五年九月的黄河清

  
7,北齐河清元年四月的黄河清

  
8,北周保定二年五月的黄河清

  
9,唐武德元年七月的黄河清

  
10,唐武德九年二月的黄河清

  
11,唐贞观十四年二月的黄河清

  
12,唐贞观二十三年四月的黄河清

  
13,唐永徽五年六月的黄河清

  
14,唐调露二年夏的黄河清

  
15,唐开元二十五年五月的黄河清

  
16,唐乾元二年七月的黄河清

  
17,唐宝应元年九月的黄河清

  
18,唐宝应二年九月的黄河清

  
19,唐建中四年五月的黄河清

  
20,唐贞元四年七月的黄河清

  
21,唐贞元十四年闰五月的黄河清

  
22,唐长庆元年九月的黄河清

  
23,唐长庆七年九月的黄河清

  
24,后梁开平元年八月的黄河清

  
25,北宋建隆三年秋的黄河清

  
26,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的黄河清

  
27,北宋端拱元年二月的黄河清

  
28,辽寿隆四年三月丙子的黄河清

  
29,北宋大观元年八月的黄河清

  
30,北宋政和六年四月的黄河清

  
31,金大安元年至二年“几二年”的黄河清

  
32,元元贞元年闰四月的黄河清

  
33,元至正二十四年五月的黄河清

  
34,明正徳七年六月的黄河清

  
35,明正徳八年八月的七日黄河清

  
36,明嘉靖二十五年六月的黄河清

  
37,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的黄河清

  
38,明天启二年七月的黄河清

  
39,明崇祯十一年六月的黄河清

  
40,清康熈九年春的黄河清

  
41,清康熈五十六年四月的黄河清

  
42,清雍正八年五月的黄河清

  
43,清雍正八年七月的黄河清

  
44,二00八年五月初二起的黄河清

  
45,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日起的黄河清

 回复[3]:  吕柏林 (2017-12-11 10:57:50)  
 
  (二)10—1月的黄河清历史记录:

  


  
1,唐贞观十六年正月的黄河清

  
2,唐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3,唐永徽元年正月的黄河清

  
4,唐永徽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5,唐开成八年正月的黄河清

  
6,唐咸通八年正月的黄河清

  
7,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的黄河清

  
8,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9,北宋大中祥符八年正月的黄河清

  
10,北宋元丰四年十月的黄河清

  
11,北宋大观元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2,北宋大观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3,北宋大观三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4,北宋重和元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5,北宋宣和元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6,金贞祐二年冬的黄河清

  
17,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至明年数月的黄河清

  
18,元天历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9,元至正二十年十一月的黄河清

  
20,元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的黄河清

  
21,元至正二十一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22,元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23,明永乐二年十月的黄河清

  
24,明永乐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25,明景泰五年春正月的黄河清

  
26,明弘治二年冬的黄河清

  
27,明弘治十四年正月的黄河清

  
28,明正德六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29,明嘉靖六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30,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31,清顺治二年正月的黄河清

  
32,清康熈二十二年十一月的黄河清

  
33,清雍正四年十二月至明年正月的黄河清

  
34,清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35,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的黄河清

  


  
——44条历史记录的黄河清发生于桃花讯、伏汛、秋汛期间和34条历史记录

  
的黄河清发生于凌汛期间的情况共同告诉:黄河清并非大都发生“在夏涨之前,

  
或秋汛之后,大多出现于冬季和春季,特别是农历11、12月枯水季节。在比

  
较干旱的季节,水土流失较微,出现较清的水色是有可能的”(李鄂荣《说说黄

  
河的“黄”》,现已下网),黄河清大都发生“在夏涨之前,或秋汛之后,大多

  
出现于冬季和春季,特别是农历11、12月枯水季节。在比较干旱的季节,水

  
土流失较微,出现较清的水色是有可能的”之说,是李鄂荣无视超过一半的黄河

  
清发生于桃花讯、伏汛、秋汛期间之史实的胡说八道。

 回复[4]:  吕柏林 (2017-12-11 11:05:44)  
 
  余文12000多字,还要发帖3次才能贴完,实在费时费神,故不再上发帖,欲审读全文者请移步到个网址:

  
◆ ttp://bolin.eu5.org/a248.htm

  
◆ ttp://www.duping.net/XHC/show.php?bbs=11&post=1396677

 回复[5]:  吕柏林 (2017-12-12 05:50:37)  
 
  史上黄河清的特点有二:一是在流黄的黄河流域出现的任一河段变清,二,河段黄河清的特点是“中间清,两头黄”,“中间清,两头黄”的河段黄河清特点是:㈠黄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河水流黄滚滚,㈡黄河清流段终端以下的河水也流黄滚滚,㈢黄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黄流一流到黄河清河段的始端就突然变清,㈣黄河清清流一流到黄河清流段终端就突然变黄。这就表示,黄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黄流一流到黄河清河段的始端,其携带的黄泥沙与动植物遗体和残体等其它漂浮杂物就突然消失,黄河清流段的清流一流到黄河清河段终端就突然冒出染黄清流的黄泥沙。

  


  
以上黄河清的特点告诉:一,河段黄河清与不下雨无关,二,河段黄河清不是自然现象。

  


  
只因河段黄河清不是自然现象,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说:“世以河清为祥。而以水变赤为妖,其为水异一也”。

  


  
只因河段黄河清与不下雨无关,也不是自然现象,故史上的河段黄河清既被视为祥异之兆,又被视为灾异之兆,事实都是灾异之兆,如《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载:

  


  
◆后齐武成河清元年四月,河、济清。裴楷曰:“河,诸侯象。浊反清,诸侯将为天子之象”。后十余岁,隋有天下。

  


  
◆隋炀帝大业三年,武阳郡河清,数里镜彻。十二年,龙门又河清。后二岁,唐受禅。

  


  
史上的河段黄河清发生频率最高的年代而预兆灾难最大的年代是北宋末年的河段黄河清:北宋“徽宗大观元年八月,乾宁军河清。二年十二月,陜州河清,同州韩城县、阳县至清及百里,涉春不变。自是迄政和、宣和,诸路数奏河清,辄遣郎官致祭,宰臣等率百官拜表贺,岁以为常”(《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结果是发生了史上最大的国难——靖康之难。

  


  
对于河段黄河清,西晋胡致堂论曰:“水性润下而质不同,或清或浊,或轻或重,或弱或悍,或黑或白,或寒或温,或甘或澹,是其质也。若大河之质则黄浊,数千里而不可澄汰者也。凡物反常为妖,浊而忽清,犹地而出堆阜,山而沸泉涌,非所当有变异之象也”(《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史上最神奇的河段黄河清是2008年6月初的黄河壶口段河清,因为它不只是发生于黄河主汛期的“中间清,两头黄”的河段黄河清,而且是在发生河段变清的同时,流量骤降——把四月份起就超过每秒800立方米以上的流量骤降到每秒110立方米——低于冬季流量150~550立方米/秒的下限,反映在河床水流的宽度上,则是十里龙槽上游五百余米的水流宽度缩小到两百余米(见《6月黄河壶口瀑布水变清历年罕见,本应浊浪滔天》)——请问,黄泥沙哪去了?每秒700立方米=800立方米以上-110立方米的水哪去了?

  


  
显然,2008年6月初的黄河壶口段河清极为神奇,根本无法用科学解释,自然与下不下雨没有关系,更不是自然现象。

 回复[6]:  吕柏林 (2017-12-13 13:41:16)  
 
  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起持续时长一个多月、河长三千五百多里的黄河清是灾异之兆还是祥异之兆?对贪官是灾异之兆、对百姓和国家是祥异之兆,因为雍正继位时的吏治形势是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一朝的政治特点是严厉反贪,决不搞“以腐反腐,以贪反贪”,雍正一朝的反贪结果是“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证据有《为何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它在 http://bbs.tiexue.net/post_6643991_1.html

 回复[7]:  吕柏林 (2017-12-14 12:20:16)  
 
  史上黄河清时长最长的黄河清——金大安元年(1209年)“徐、邳界黄河清五百余里,几二年”的黄河清,居然是灾异之兆,因为《中国历代纪元表》告诉:金大安元年的皇帝即卫绍王完颜永济;《百度百科·完颜永济》告诉:

  


  
一,完颜永济是在金章宗于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病死后继位并定次年改年号为“大安”的。

  


  
二,大安三年(1211年)九月,中都遭蒙军的围攻。

  


  
三,大安四年(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亲征金国,一度包围金西京大同府。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今吉林省境起兵反金,数月之间发展至十余万人。耶律留哥依附蒙古,又在迪吉脑儿(今辽宁昌图附近)击败金兵,金朝的处境更加不妙。

  


  
四,至宁元年(1213年)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完颜永济的亲信胡沙虎联络完颜丑奴、蒲察六斤、乌古论孛刺等人反叛,从通玄门杀入中都东华门,占据皇宫,第二天劫持完颜永济出宫。不久,胡沙虎派宦官李思中用毒酒将完颜永济毒杀。

  


  
即是说,“几二年”的黄河清结束后二年,完颜永济就被亲信胡沙虎的政变拿下进而被毒杀,“几二年”的黄河清对完颜永济而言是大灾异之兆。

 回复[8]:  吕柏林 (2017-12-15 11:14:19)  
 
  顺治皇帝赞僧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自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也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 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宿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 只为当时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原诗在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s/%E9%A0%86%E6%B2%BB%E7%9A%87%E5%B8%9D%E8%AE%9A%E5%83%A7%E8%A9%A9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